9月3日,胡锦涛将在纪念抗战60周年大会上讲话。在给德国之声中文网发来的这篇文章里,王锦思联系各国情况和历史发展过程,对他为什么提出要每年隆重纪念抗战的重大日子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抗战结束60年来,中国缺乏国家级纪念成为最大的失误。
60年来,所有世界大战参加国和民族都是每年在纪念日隆重纪念,国家领导人出席,全国鸣警报,降半旗,国民肃立默哀。俄罗斯、以色列甚至全国全天停止娱乐活动。韩国6月6日显忠日甚至用中国国旗为其先烈降半旗,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作为侵略国的日本更是超隆重纪念。每年8月15日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会",天皇、皇后、首相等6000人以上入会,首相讲话,降半旗,国民也肃立默哀。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每年不断有首相、大臣和侵华老兵前来顶礼膜拜,招魂扬幡。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除了参拜靖国神社和8月15日纪念外,8月6日和9日还专程去千里外的广岛和长崎参加原子弹轰炸纪念仪式,而位于北京30里外的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却显得那样遥远,连当地乡长都不来。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九月三日,要求每年“全国人民” 纪念。值得注意的是,每隔十年才在9月3日举行一次大型纪念活动,更从来没有一次"全国人民"规模的纪念。我国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出席纪念活动只有一次,即1995年9月3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与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从没有在纪念日出席纪念活动。而在非逢"十"周年的抗战纪念日,没有国家级的纪念活动,一般只是学者活动,没有普通群众参与。这种纪念的间断和弱化不利于对国民进行持续教育和影响,巩固加深爱国主义感情。九月三日乏人知道,无疑凸显了纪念效果的差强人意。而直到现在,中国人还在争论哪一天举行纪念活动适合,更是荒唐至极。
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纪念,以色列大屠杀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都有许多国家元首参加,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抗日战争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遗产与共同记忆,但是纪念规模仍然难以同上述国家匹配。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有所谓的“国难日”和“国耻日”。其实不然。7月7日和9月3日都被明确命名为中国人民抗战纪念日,类似于“国难日”和“国耻日”,但是都缺乏相应的纪念活动。可见,如果没有纪念内容和纪念活动,再好听、再动人的名字,都没有实质性意义和价值。
2004年2月,小泉纯一郎针对中国抨击他参拜靖国神社颇有深意地说:“任何国家人民都会尊敬阵亡军人”。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说:“我们日本有靖国神社,你们有什么,你们有在日支战争为国战亡将士的记录吗?”中国却只是坚决抗议永远抗议只能抗议,未免让人生叹。
日本不参拜靖国神社和中国纪念先烈,哪个更重要?!最可告慰死难者在天之灵的是我们纪念,而不是日本人不纪念侵华战犯。如果日本不参拜,而我们不纪念状况依然,只能证明是日本的进步,并不表明中国的进步!
究其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终极关怀,礼不下庶人,轻视生命。建国以来阶级斗争盛行,更是对抗战苦难和民族创伤不屑一顾。其实,最好莫过于以类似于西方那种特殊的举国纪念表达对这场战争的追悼。
2001年以来,有关人士一直大力呼吁,希望能够每年隆重纪念抗战,国家领导人出席,全国鸣警报,降半旗,国民肃立默哀,并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连续提案。但是有关答复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地称全国性纪念主要由地方安排,不宜由国家统一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