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天气转暖,加上头饰服饰变化、审美取向位移,使得包括吉林德惠在内的东北许多生活用品和民俗正在消失走进博物馆,比如让东北老爷们曾经稀罕得不得了的狗皮帽子。
在2013年3月中旬,当我胡子拉碴,戴上表哥这顶看起来极端稀缺,更像是文物和纪念品的狗皮帽子出现在吉林德惠的村庄之际,当年戴过而今不戴的许多老爷们,以及大妹子大姑娘小媳妇大婶子大娘老太太,也十分好奇,给以充分的回头率,我旁若无人,镇定自若地走进茫茫的雪野。
外地朋友见到照片后不知道这叫狗皮帽子,只是说“带毛的帽子”,忍俊不禁评价得瑟屌丝“拉风”“时尚”“关东风”,“这个帽子很酷,没准会引领冬季时尚”,还有的调侃说“这是郭靖大侠么”,更有甚者来一句“这是你们那的什么动物,嘻嘻”。简直岂有此理。
至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冬天,多数东北男人为了防寒就戴狗皮帽子。柔软、毛长、保暖,也很美观,非常符合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
东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季节是冬天。
东北的冬天,故事最多,民俗最多,火热得足以融化那个冬天。
东北的冬天漫长,10月就开始飘雪,一直到翌年的清明积雪才开始消融。
哪怕零下三十度的三九寒天,东北人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姑娘们穿得很少,玉树临风、美丽“冻人”,就精神抖擞地走在雪地,如同盛开的鲜花。
小时候出门,大棉袄二棉裤,或者大皮袄。那么头上怎么办?过去,女性有围脖、围巾,老爷们小小子那就是戴顶狗皮帽子。狗毛细长柔软,舒服压风。当年林彪的百万雄师就是戴狗皮帽子作战行军的,让国民党军望风而逃。后来我军着装好转,雷锋叔叔端着冲锋枪,在东北戴着羊剪绒帽子。不过,开采大庆石油的铁人王进喜摆拍的一张照片,他握着钻机的手柄眺望远方,身后是高大的石油井架,还是头戴狗皮帽子。
我在童年的时候,出门上学闲玩,也戴狗皮帽子。后来进县城德惠读书,没有看到哪个同学戴狗皮帽子,我也戴羊剪绒帽子,觉得像个城里人,心里挺美的,但是不方便,索性什么也不戴,光头最好。有一次上学,进屋后觉得耳朵一阵尖利的疼痛,原来耳朵冻硬了,室内温度太高,突然融化起个大泡,冻坏了。这是缺乏常识造成的,冬天在室外久了,用手捂捂揉揉就好了。
姑娘一般可不爱戴狗皮帽子。不过有个小丫头气管不好,父亲格外关心她,让她戴狗皮帽子上学,她懂事很早,觉得狗皮帽子难看,就偷着把父亲的羊剪绒帽子戴跑了。她有点儿像男孩的性格,很淘气,有次杨得二正(马虎)的竟没戴帽子回家,把帽子弄丢了,这让父亲很生气,好在第二天发现帽子落学校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