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大规模出现只是百年时间。在东北有两座姊妹教堂——德惠、绥芬河。诞生时间几乎完全一样,长得也和孪生兄弟姐妹一样。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火车,改变了人类生活空间。这个工业革命的宠儿和怪物,跨过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被善于开疆拓土的俄罗斯人接受,随后沿着哥萨克人的足迹,穿过乌拉尔山,继续向东到达绥芬河,向南延伸到达笔者王锦思的家乡德惠,带来了征服和屈辱,也把文明送到了这块黑土地。
绥芬河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冬季有迷人的冰雪风光,夏季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历史遗迹和欧式建筑、仿古建筑又给绥芬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后兴建绥芬河教堂,1908年被火焚毁。1913年在车站正东约200米处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
绥芬河火车站建于1898年,是滨绥铁路的终点站,同时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接轨。中东铁路时期称五站,即从俄罗斯海参崴排序第五站而得名。俄罗斯人一度称其为“边境站”。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运营之际定名为绥芬河站。绥芬河站是中东铁路东部线终点车站,过境与俄罗斯铁路相连,现在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为二等站。
有意思的是,德惠有座“大白楼”,是俄国人建设的,马上辟为德惠博物馆。绥芬河也有大白楼,只是摸样不是一样。于1903年,原为俄国铁路员工宿舍。1924年,李大钊、罗章龙、王荷波等人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后,先后经绥芬河地下交通站回国,曾下榻于此。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代表主要经绥芬河、满洲里国际交通站赴苏和回国。周恩来、罗章龙、邓颖超、李立三、蔡畅等50多名代表先后分批经绥芬河回国许并下榻大白楼。
吉林省超过百年以上的建筑寥寥无几,不仅是因为吉林古代历史遗迹少,还因为破坏严重,许多都在建国后被拆除了。目前,吉林有片最大的沙俄建筑群,位于德惠“铁南”,就是市区火车站铁道南的一片区域。目前还吸引了许多俄罗斯、黑龙江等地的沙俄历史遗迹关注者的目光,他们纷纷到这里来怀旧拍照。
修筑中东铁路时,现在德惠市区名叫张家湾,只是个小屯子,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当时的人们想赶集要到4公里外的太平庄。火车站南不远处有七口砖窑,故名窑门站。
应该说德惠最有特色的俄式建筑是教堂。当时沙俄在旅大、沈阳、哈尔滨、满洲里、横道河子、窑门(今德惠)先后修建了大大小小130多处东正教堂。目前所剩无几,德惠就是一个。
教堂建于1903年,是沙俄传教士按照中东铁路当局的标准设计建造的,由中东铁路局管理,1907年转归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管辖。
这座东正教堂俗称“喇嘛台”,地处德惠站南侧近200米处。这里一直也没有喇嘛,只是修道士,老德惠人看到是信教的,于是俗称喇嘛台。
当时教堂周围是木栅栏,园内植有各种果树,外表被涂成莹白色。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形,外观巍峨挺拔。坐北朝南,为一不规则长方形,南面无门,正门在教堂的北面,面对遥远的俄罗斯。门屋顶均由两根砖砌圆柱擎起个半圆形,凸起的半圆饰有桃花瓣样的半雕绞饰。大厅南侧墙面为横式凹壁,内悬巨幅耶稣受难像。前边是半圆形神台,厅正中悬一玻璃缸,内盛香油,昼夜燃烧。大厅上部为钟楼,高4米有余,钟楼内悬一口白色铜钟。在众多精巧的俄式小建筑衬托下,成为德惠地区标志性建筑。
每到周末,当教堂的钟声响起,做礼拜的人们便络绎而来。德惠铁路辖内各站约2万余名俄国人职工与其家属,均到此教堂做礼拜,华人天主教徒亦可参加,但一般华人禁入。教堂后面是一座平房,供神父和两名沙俄传教士居住。
二十世纪五十年初,由于俄侨减少,教堂关闭。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反对苏联修正主义,揭批沙皇侵略中国罪行,红卫兵在“破四旧”运动中,把最顶端的银白色“十字架”饰件用拖拉机拉掉,钟楼顶端遭到严重损坏,其他部分也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教堂内的宗教器物亦被清除。后来被当作粮店,以后就闲置起来,里面栖居很多蝙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