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本无塔。 “宁古塔”系满語,“宁古” 汉译为“六”,“ 塔” 为“个”,即“六个” 之意,源於满族的一个民间故亊。清初是流人发配之地。 “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掘地为屋”。“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 ,“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万木参天,排比联络”,“山魈野鬼啸,堕人心胆” ,“崎岖阴惨,不类人间” 。“中土之士,非流不至”。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叹曰:“绝域无文献,苍茫放浩歌”,史称“绝域”之地。流人的生活犹为凄惨可悯,“生杂牛马为奴,死与山魈野鬼同澌灭” ,“官庄之苦,更有难言者”。当年,一提起“宁古塔”,就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流人多以赎银、赎工、贿赂、潜逃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不惜代价,逃离这“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荒蛮绝域之地。
(图19) 甯古塔 覌音阁(俗称西阁)全景
相传,议滃,康熙元年流放到宁古塔之时,与西山(宁古塔城西 鸡陵山)结缘,立石为庙。发愿,日后为观音大士建庙宇、塑金身的《西阁的传说》(谢景田整理),载入《宁安县志》。至今,依然是宁安民众,脍炙人囗的佳话。 覌音阁(見图19),“阁在西山之麓”( 俗称‘西阁’, 即朱氏称其“家庙”),“泼雪泉左,莲华池以北,后倚佛殿如肩背也,三面青山如环,前带河流”(《 西來庵新建覌音阁记》)。“ 净公,植花木数千本,春夏间,满汉男女,载酒徴歌,無虛日。文人多賦诗,以纪其盛 ”(《柳边纪略》)。 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始祖“奉到恩诏着将被事官员等赦回原籍,给复原官”。时,始祖之长子盛华“由京至宁古塔接父,奉诏回籍”(康德四年<一九三七>谱载)。在流人看来,这是逃离苦海,重返故里,难得一求的天赐良机。在何去何从的选择中,始祖却选择了“情愿就近归入宁古塔旗籍”的决定。 始祖的一生,曾有五次重大决择。 一、江西亡,起兵山中。 二、南风不竞,率众降清。 这次“何去何从”的选择是第三次。 第四次选择,则是韬声匿迹,遁入道门,兼守三官庙、子孫娘娘庙。 五、欲魂归故里,终未如愿。 这次一反常理的选择,让子孫苦思冥想,揣摸了很久很久,和他留给我们的二十个行辈派字一样,不解其意。或许是,他以自身的坎坷经历认定,朱门一族与这方水土的“缘分”; 或許是,在皇权刀斧之下,还是“山高皇帝远”为自安;也许是他感受到甯古塔巴海将軍“对流放至宁古塔的汉人囚犯、文人名士都以仕人相待”,“暇则接引,与共谈论”(《黑龙江省志》载)的融洽所感召而作出的选择••••••。 始祖以“人口有多,兼以恋土”,“路途窎远,无力回京”为由,“转详吁恳圣祖仁皇帝”,“情愿就近归入宁古塔旗籍充差”。后“准入宁古塔正黄旗三福(有誤 待定)佐領下当差,并开复原官”。自此,扎根这“生非生兮,死非死”荒蛮绝域之地。勤劳勤务,韬光养晦,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议滃,宁王宗室王孙。自幼深受朱明宗学教育和崇尚释、道文化的影响。宁王,自幼“不乐藩封,栖心云外” 。永乐元年, 改封南昌后、“日与张三丰、周癫仙咏歌酬唱”、“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翀举,自号臞仙”。平日以道教方式生活,故后以道教装服安葬,被封为“南极冲虚 妙道真君”。在其影响之下,其子孙多以道教文化色彩的元蕴、往岩、太元等命号,更有直呼半仙、少仙、小仙、懒仙、梅仙者。道家哲学在宁藩传播极为盛行,影响极为深远。議滃也必然受其哲学理念的熏陶,自幼耳濡目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崇尚自然法则,是多神论者。即祭祀祖宗,也祭祀神灵,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禳灾避祸。这一哲学理念易于被世人所接受,特别是一些身处逆境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利用道家哲学,谈道论法,是寻求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以此逃避现实的不幸和精神压力,消除内心的失落,达到心里和精神上的平衡。
(图20)三官图
議滃,身出帝王世家,国亡家破,连复灭顶之灾;起兵山中,又审势降清;遭人奸告,又流徒宁古塔。举目腥风,低头寒光,子孙惊恐,度日如年。康熙二十一年后(三官庙康熙二十一年建,子孙娘娘庙三十一年建),議滃,带着有别于其他流人而独自遭遇的不幸和压力遁入道门,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韬光养晦。孤灯风影之下,自承苦雨凄风,祈天清、地宁、水平,赐福、赦罪、解厄,祷子孙兴旺平安。所以才有《柳边纪略》所载:“道人朱一 翁故南昌王后也”,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康熙四十五年病故于宁古塔,享寿九十。曾欲魂归故里,终未如愿,留下許多不解之谜,留下我等子孙千千,正是: 明亡清兴六十年, 起兵山中挽狂澜。 南风不竞山河蹙, 审时度势举步艰。 遭奸流徒宁古塔, 孤灯风影守三官。 举目腥雨遍天际, 低头寒光颈上悬。 回望子孙惊恐恻, 凄风苦雨日如年。 韬声匿迹年复岁, 愿留子孙世事安。 莫道先人笔墨短, 只缘山海无人帆。 欲问先祖何处在, 忽汗已泻三百年。 (牡丹江,古称忽汗水) 议滃,从天潢贵胄到起兵山中,从降清授爵到流放宁古塔。逆境中傲骨凌霜、胸怀坦荡,韬光养晦、遁入道门,以解除不幸和压力,求得精神上的平衡,宏扬道家思想,传播了中原文化。对增强民族交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平等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黑龙江汉族文化》(李兴盛主编)一书中称:“守三官庙的道士朱一翁(南昌王后),对道教思想的传播自然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议滃传道,被宁古塔满汉民众接纳包容,融汇于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 清代,议滃子孙的崛起,给朱氏家族带来了勃勃生机。据《家谱》和《衙门档案》記载,宁古塔正黄旗和正红旗都有朱氏弁兵为伍。以同保(由披甲升三品顶戴花翎佐领赐“勇士”出兵伊犁两次)(见图17)为代表的三品至七品命官二十余员,八品、九品、披甲、西丹、闲散全族多有为者,多人多次出兵征战,抗御内忧外患。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独立自主,血染疆场。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融入了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
(图21) 光绪十七年 满文谱载 同保 由披甲升三品顶戴花翎佐领 赐“勇士” 出兵伊犁两次
朱氏家族,经历了明亡清兴,清盛清衰;经历了民国纷争到抗日烽火,国共决战到共和国诞生,无处不有议滃子孙的足迹和身影,共和国五星红旗也沾洒着议滃子孙的热血。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朱氏家族,有朱明宗室文化的遗风,也有流人文化的色彩,有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满族文化的习俗。光绪十七年满文《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被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征集,编入《清史工程》(宗谱类)。 三百五十年来,議滃及其子孙与宁古塔满汉民族相融与共,息息相通,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宁古塔历史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后记
一、追本溯源 园满成功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于上古初民对原始的崇拜,对祖先的追忆,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它以对先祖的追思、怀念启始,以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為本。古往今來,寻根问祖是為寻找生命的來龙去脉,正所謂“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问祖,不在于先祖的辉煌荣耀, 贫富卑微,而在于明白自身与祖先的血缘关系,维系桑梓之情、宗亲之谊的根之所在。 明太祖元璋,举一国之力,寻根问祖,“世代佃户” 。 明孝宗祐樘,动朝野百官,寻母之家世,母是卑微无名的宫女。 虽有遗憾,但,他们尽忠竭力,展現了人类的天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载入史册,为天下人所敬仰。
(图22)《明史》《南明史》《朱元璋传》《朱元璋》
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于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清源正本。汇家史、民族史于天下史,弘扬传统文化。 探硏历史,是为探索文明历史、展现历史原貌,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加灿烂辉徨! 始祖议滃,坎坷沧桑的一生,无论是否辉煌荣耀,还是屈尊受辱、韬光养晦,历史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跡,成就了子孙寻根问祖的大业,我们感謝历史!感谢祖宗!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召开了《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哈尔滨座谈会》。介绍了寻根问祖进展情况和玉林先行南昌的成果。德润先后又组织召集了哈尔滨会议、大朱家会议和东京城会议。会议达成五点共识,提出了五項工作任务,并呼吁:“全体族人要胸怀大局,纳全族人深邃卓見,举全族人凝聚之力,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下决心、下大力,一定要把寻根问祖这件关系朱氏家族全体族人的大亊,抓紧办好,认真落实。告慰先祖,以示后人”。 今年,是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流放宁古塔三百五十周年,也是其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之年。恰逢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修谱之年。 二〇一一年、二〇一二年,朱氏族人,先后四次赴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調硏考证,两次交流《历史鉴证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寻根问祖调研报告》及附件。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宁藩宗亲认同宁古塔朱氏家族是同宗同族,同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孫、宁献王朱权后裔。七月十八日,接纳《宁古塔地方新正黄旗朱氏全族之宗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适时举行颁谱仪式。
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的成果,得到黑龙江、北京、辽宁、江西等地有关专家、学者的认同,并载入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笫11期)。光绪十七年满文《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满译汉)被辽宁省民族硏究所征集,已编入《淸史工程》(宗谱类)。 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园满成功。
二、考证待解之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古塔朱氏家族的寻根问祖离不开明清史料的探硏考证,也离不开宁古塔历史文化的探硏考证。寻根问祖,成就斐然。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有关方面条件的局限,以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1、《西阁的传说》是宁古塔朱氏寻根问祖两个主要线索之一,多年的求索成果甚微,但依然有探索调硏的历史空间。 2、议滃,“江西亡,起兵山中”的艰难历程,顺治十五年十二月率众降清后的状况? 3、怎样到的北京,其间又作了些什么? 4、北京是否还有议滃一脉的宁藩后裔? 5、流放宁古塔后,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外,还作了些什么?等等。 这些历史之谜,都应進行力所能及的调硏考证,以求始祖一生经历的连续、园满。
三、清除历史误筆
寻根问祖,就是探硏历史。我们感謝历史和社会各畍以各种表达方式对朱氏家族的关注。调硏中也发现一些历史的误筆。 “探硏”嘛,就是在孰是孰非之中,探幽寻胜,是非并存,錯断、误筆再所难免。如果载入《史志》,孰是孰非,则不可信筆由之。 一九二四年的“云南人”之说、一九八九年的“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浙中人”之说。以及二〇一〇年以來社会上又流传“永丰人”之说、“边垦”之说等等误筆。 这些“误筆”,在历史文化中产生一定的混乱和負面影响。 这些“误筆”,有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者;也有借题发挥、凭空臆造、信筆由之者。 无论怎样,都起到了以訛传訛、以假乱真的不良作用。以至使少数朱门宗人也不知所以。有自称“浙中人”者 ,更有以“朱三太子后裔”自立“家谱” 者。可见其影响广泛深远,应予澄清。 古人云:寻根问祖“非其裔而强合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宗其宗,而无昌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诮矣”。 历史已鉴证: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宁献王朱权后裔。始祖朱议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其父朱统鋚,明鎮国将军。祖父朱谋垅,宁藩建安郡王,世居宁藩南昌府。祖籍江苏盱眙。 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孰是孰非,在历史面前,昭然若揭。
四、关注地方文化,留住历史记忆,
1、寻根问祖,离不开探硏历史文化。《西阁的传说》,是我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两个主要线索之一。覌音阁与宁古塔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源於朱氏家族來历的《西阁的传说》载于《宁安县志》。 有关覌音阁的记述,史志、著述和社会调硏,各执其说,少有史证。据《西耒庵新修覌音阁記》(清張缙彦撰)载:初建之观音阁是“信士崔口口等”所建,勿庸质疑。 调研中发现,覌音阁,古今之論,大相径庭。唯一的共识“覌音阁,康熙三年建”,以及西来庵、西庙、观音阁、西阁的称谓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质疑。究竟孰是孰非,有学者称:“兴建西庙(或观音阁)之说,实在是无法自圆其说,无法取信于人”,并指出:“应当采取当事人张缙彦等人说法为是”。 调硏发現,观音阁并非“康熙三年建”。据有关史料记载,观音阁曾进行过三次扩建修茸。深入探研考证,还原观音阁的历史原貌和演变过程,以真实“取信于人”,留住覌音阁历史文化原貌的記憶给后人,以园片瓦无存的遗憾,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图23)宁古塔鸡陵山 观音阁遗址(刘学军摄)
2、《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是我寻根问祖关注宁古塔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挡案文献之一。调硏表明,受益非浅。该挡案是记录宁古塔地方唯一一部历史挡案文献。调研发现,尽管该挡案存在缺失、破损、潮湿变质和页序颠倒等严重缺欠,康熙朝缺挡达三十七年之多。但挡案所涉历史之长,范囲之广和其唯一性。调硏中,确有新的发现。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开发使用价值。 1)、该挡案,记录了宁古塔所辖地区的旗务、军务、行政、司法、财政、经济、教育、民亊、宗教、外交等方方面面。个人认为,堪称“宁古塔实录” 。是硏究宁古塔历史文化的基本历史依据。 2)、该挡案和《珲春副都统衙门挡案》中记载大量兵丁册、旗军花名册、庄户册、户籍册等各种名册。调硏中,以拍照、复印、手抄等措施,收集了大量朱氏家族的信息。是硏究宁古塔家族文化和相关历史硏究的重要历史依据。 3)、调硏始祖议滃的过程中,发现几十处有关流人吴兆骞、张缙彦、吕留良以及一些流人的记载。是硏究流人学及流人文化的必要的历史依据。 4)、调硏始祖议滃第八世孙(广字辈)德成、德海的过程中,发现咸丰九年,钦差大臣博托拉克泰亲王僧格林沁的一纸调令,综合相关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宁古塔有北据罗刹的辉煌历史,也曾有南堵英法,参加鸦片戦爭的历史踪迹。 寻根问祖,调硏《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发现:开发硏究《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并《珲春副都统衙门挡案》,对研究宁古塔乃至黒龙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寻根问祖是为清源正本,继承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探硏历史是为展现历史原貌,振奋民族精神,让历史更加辉煌。 三百五十年来,宁古塔朱氏始祖朱议滃及其子孙,同满汉民族相融与共,同舟共济,文武辈出。朱氏家族有朱明宗学文化的遗风,也有流人文化的色彩,有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满族文化的习俗。朱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早已融入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寻根问祖,探硏历史,曲折而艰辛。曲折是必经之路,艰辛是必须的付出,收获的是历史的奉献。我们感谢历史!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指导朱氏家族寻根问祖的专家、学者和领导!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调研人: 始祖议滃 第十世孙 朱德岐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九稿) 於 哈尔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北流人史》李兴盛著 1990年12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2 《黑龙江汉族文化》李兴盛主编 2008年4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 《柳边纪略》清杨宾撰 载于《辽海丛书》影印本 1985年3月 辽沈书社 4 《域外集》清张缙彦撰 载于《黑水丛书》(6)李兴盛主编 1997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5 《宁古塔山水记》清张缙彦撰 载于《黑水丛书》(6)李兴盛主编 1997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6 《宁古塔志》清方拱乾撰 (古藉) 7 《宁古塔记略》清吴振臣撰 (古藉) 8 《宁古塔地方乡土记》清富尔丹撰 载于《黑水丛书》(4)任国绪主编 1997年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9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满汉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片本) 10《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满汉文)中国边疆史地硏究中心、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合编 广西師範大学岀版 11《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摘编》李树田、潘景隆主编 12《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1974年4月 中华书局出版 13《南明史》钱海岳撰 2006年5月 中华书局出版 14《清史稿》赵尔巽、柯劭忞等编修 1977年12月 中华书局出版 15《清实录》 1987年 中华书局影印本 16《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 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六月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7《清史演义》蔡东藩著 1981年3月 上海文化出版社 18《清史编年》李文海主编 2007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小腆纪年附考》清徐<上才下鼎>撰2006牟11月 中华书局出版 20《朱元璋传》吴唅著 1985年10月 人民出版社 21《明史讲义》孟森著 2008年4月 江苏文艺岀版社 22《永乐皇帝大传》王熹著 2008年1月 中国社会出版社 23《崇禎皇帝》姚雪垠著 2007年1月 华艺出版社 24《明亡清兴六十年》闫崇年著 2008年1月 中华书局出版 25《清稗类钞》清徐坷编撰 1986年 中华书局出版 26《罪惟录》清查继佐撰 2006年12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7《历代职官表》清纪昀撰 1989年8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8《江西通志》乾隆四十六年(1707年)本 载于《四库全书》 29《吉林通志》清长顺修 李桂林纂 李澍田等点校 1986年4月 吉林文史出版社 30《吉林外记》萨英额撰 31《黑龙江省志》1999年5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2《宁安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 33《宁安县志》1989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4《宁古塔满族》马文业著 35《牡丹江文史资料》第八辑 36《明清档案通览》中国挡案出版社 37《满族论丛》莫东寅著 1958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 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邹爱莲著 39《清代满文档案述论》吴元丰著 40《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肖鸿鸣著 1997年11月 北京燕山岀版社 41《八大山人研究——八大山人王室家学》肖鸿鸣著 2006牢12月 北京燕山岀版社 42《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1921年 务本堂本 43《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光绪十七年(1891年)等本 44宁安《陈氏族谱》1962年本、2000年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