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蒙语里的意思是“吉祥美丽”。许多白俄哥萨克更是深有感触,他们相中了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但是他们并非乐不思蜀、不愿意离开,每天看着那面三色旗日升日落,思念着故国。
额尔古纳的白俄成员大都是由哥萨克人组成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远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怎么跑到了遥远的额尔古纳呢?其实哥萨克的进入,不完全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哥萨克是沙皇俄国向中亚、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参加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前半期俄国和苏联的所有战争,尤其随着苏联的建立,本来属于非政治性的哥萨克群体就政治性地逃离红色政权,来到了东北,成为“白俄”。进入东北的哥萨克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人数最多。
1918年,额尔古纳有19个俄罗斯民族居民点,1855户计一万余人,绝大多数哥萨克住在额尔古纳的三河地区。在伪满洲国时期,三河地区属于兴安北省的额尔古纳左旗,有8000名哥萨克人。
和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一样,流亡中国的白俄哥萨克势力对于骏马的热爱更是异乎寻常。三河马高大俊美、气质高贵、飞奔神速。优良的骏马和哥萨克骑手相得益彰,哥萨克人从小就骑在这种宝马良驹身上纵横驰骋,因此我们看到带有三色旗的照片里有哥萨克小骑手出场。
海拉尔特务机关受命于关东军特务机关情报部,总部设在哈尔滨,各地设有14个支部,海拉尔成了其中的重中之重。
从1936年开始,日本侵略者着手组建白俄谋略部队,共有三支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对外统称为“浅野部队”,一支驻防在“第二松花江”,以日本人部队长浅野大佐的姓名命名为“浅野部队”;驻海拉尔这支以部队长别什果夫上校的姓氏命名为“别什果夫部队”,始称“兴安北省警务厅警察警备队预备队”。
1945年8月,苏联百万大军闪击关东军,一路摧枯拉朽。日军依仗的海拉尔西山军事要塞也被攻陷。苏联军队对在东北的俄罗斯侨民展开了大清洗,收缴三色旗,持有三色旗者严惩不贷,三色旗从此在中国销声匿迹。
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落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为俄罗斯联邦,随后再次采用白、蓝、红三色旗为国旗。
战争远去,和平到来。而今,俄罗斯在中国的大使馆和沈阳领事馆也都纷纷挂起三色旗。三色旗作为中俄两国友好使者的象征,第一次如此光明磊落地矗立在中国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