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这个题目,并不是说东北人都不是活雷锋,也不是我诋毁东北人。我已经看到了,东北有雷锋,也有活雷锋郭明义、德惠百度志愿者团队、长春的哥等等。但这不是东北人的全部。东北人的好话我说了很多,没必要在这篇文章里总是重复。我只是说一部分东北人的缺点,并不是每个东北人都这样。爱东北爱到极致的那些人,千万别以偏概全,哪怕你接触到的所有东北人都那么美好。
我本身就是东北德惠人,我也热爱这块土地和人们,但平心静气,觉得不是每个东北人都值得我们去爱,去乐于交往。东北的色彩五颜六色,东北人也是各种面孔和心肠。东北绝非世外桃源,东北人也不都是仁人志士。黑和白,爱和恨,往往都是水乳交融,有时让我无所适从。
我有自身的缺点和局限,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不全是美好:虚荣妒忌、造谣诋毁、失信欺诈、贪婪暴戾,用东北话来骂就是“真不是物”。可以说,许多东北人让我讨厌、憎恨、愤怒。他们不全是陌生人,甚至就是昨天还和你称兄道弟的那个同窗那个好友那个老乡。当然,除了骂人打架过分以外,许多毛病不是东北人的特性,这是中国人共同的劣根性。可以说,每一次离开家乡固然我都有许多牵挂和不舍,但是除了个人的理想追求以外,也是因为我要致力摆脱这块土地上的丑陋和阴暗,并着力改变。走过多年以后,静坐回望,许多事情都付笑谈中。
有的东北人吃喝别人的话,那的确是豪爽---不喝白不喝呗!别人吃喝他的话,简直好像要喝他的血,要多抠有多抠!有人平常貌似仗义大方,但是大伙聚会的时候,就以老大自居,一再让别人买单,还不是一次。
喝酒的最高境界则是“都在酒里”,喝酒的时候和你称兄道弟,甚至不喝酒什么海口都敢夸下,过几天以后就忘记了。你请他吃饭,他喝得醉意熏熏,说改天请你回报。而后看你在外地或不在身边,就假意地说你要在身边就请你吃饭。当你真在他附近的时候,他就说在外地,或说没时间。
东北人好讲究吃穿排场,这应该说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有时有些过度,比如超出自身能力互相攀比,打肿脸充胖子。有点钱就穷得瑟,没钱就非装作有钱,或者坑蒙拐骗偷贪。
有人比较虚荣,吹嘘自己如何能力超群,如何事业有成,这让听者十分反感,觉得你再有能力老和我显摆十分无聊,再也不愿意和他来往。其实,这个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而听者即使相信他有那么大的能力,也觉得他不该滔滔不绝总炫耀自己,谈些与亲情友情不相关的内容。 势利眼的那些东北人狗眼看人低,只看人下菜碟,看你有钱有用有权有势就极力巴结,跟三孙子似的;对于亲朋故友,要是没有现实利益可以利用,就抛在一边弃之不顾。有的东北人在北京不说自己是东北人,用一口半吊子的北京话冒充八旗子弟,这也有些过了。能得到什么呢?自己行得正做得直,何必隐藏自己的籍贯。这都极大地影响了东北人的形象。
再就是有的东北人嫉妒别人,笑人无恨人有。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无中生有说三道四造谣陷害,做个男人非得要像个太监似的扯老婆舌。有的东北人表面豪爽实则暗藏心计、大奸大猾,即使对人恨之入骨,也很少马上撕破脸皮不来往,而是隐忍不发、待机报复。关键时刻心狠手黑、翻脸无情,啥事都做得出来。
信,由人言组成。人说话不讲信用,还不如放屁有价值。有一首打油诗:“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硬挤,锻炼身体。”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人“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黑格尔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有时发此痴想,如果《马关条约》让借钱不还、背信弃义者代替清王朝执行,中国会省下一大笔银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别看东北人豪爽干脆、说一不二,其实有的东北人太监作风很充分,办事磨磨唧唧,一拖再拖。成与不成的事情,可不可以的事情,哪怕一目了然,他也不说,就是给你拖,也不来个痛快话,能把你折磨得够呛。
要不就不讲信用,说白了就是忽悠。比如拿你件东西或借钱说几天就还,过了十天半个月也不主动联系,当你主要向他要的时候,就说别急,或者说那么点东西至于像小孩似的要来要去的嘛。其实谁是小孩心态啊?真正的东北人应该豪爽干脆,说办就办,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为了一件小事都如此不讲信用,大事还能和他办好吗?
他似乎很高尚,气愤恼怒日本人顽固抵赖历史、拒不赔偿战争损失,大骂“日本人是畜生,猪狗不如”。而她则冷笑道:“他假爱国,其实他才是畜生,猪狗不如,欠我钱多年不还,当初不应该借给他。”
一借钱就伤感情,使得她对他为人十分憎恶,多次辱骂他是畜生骗子,两人关系为此断裂。他的许多亲属都说,他们被他骗了许多钱,诅咒怎么不被车撞死!
像这样貌似反日爱国,实则坑蒙拐骗朋友同胞的人还少吗?
尽管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还有些那么大的人靠借钱活着,少到20元,多到几万元。如果能够归还,借钱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人借钱就没想再还。
欠钱不还者往往衣冠楚楚,自我感觉极好,眼睛瞪得溜圆,用最堂皇的理由借钱,哪怕七尺男儿,哪怕几十元几百元也屈尊求人,说某时某地一定归还,并以人格担保,最后却不接电话或换掉手机号,没有人格人性人情。
张家李家是世交,很多年前,李家很穷,经常向张家借钱,哪怕几十元也借,毕竟那时候日子都一般,张家也到慷慨,经常借给李家钱。时代变了,李家成为村里最富有的人,张家的日子没太大的起色,就向李家借钱,数目倒不小。张家本以为礼尚往来、互通有无,没料想李家搪塞了。李家直言不讳地说,以前向你家借钱才一次几十元,哪怕借了多次,这次不能借给你们。可是李家没想想,三十多年前的几十元在是小数目吗?张家可以慷慨,李家却恩断义绝。一次张家儿子要结婚,李家假惺惺地说到时祝贺道喜。可日子到了,李家人走过张家门也不进去,连起码的礼金钱也不给,也不给只言片语的祝贺。这就是张家曾经拿出一个月收入支援的李家,这就是新富起来的那些人的嘴脸,真给东北人丢脸。
李家是不讲信用或不够意思吗?其实,李家的发迹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贼讲“信用”。李家经商,最初小本生意,能够后来暴发,得益于能说会道溜须拍马,凡是有用的人,李家决不失信,宁可蹲守几天几夜,也要满脸堆笑把贿赂送上,以便为不法经营大开绿灯。这种信用,不讲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