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如期而至。这一天,家乡已经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乡愁却满眼满山。
知耻近乎勇。而今,很多人把九一八称为"国耻日",还习惯于说日本侵华是国耻,应该牢记。其实我国并没有从法律上确认“国耻日”,只是民间一种泛称。从字义理解,“国耻”就是“国家的耻辱”。
我呼吁在批判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更应该在每年抗战纪念日举行活动:国家领导人讲话,全国统一鸣警报、降半旗、全体国民肃立默哀。为此,我百般奔走,付出千辛万苦。在我的极力呼吁下,2002年9月16日,《辽沈晚报》记者王志东报道《187位知名人士倡议九一八之夜全国鸣警报1分钟》,反响强烈。勿忘国耻网http://www.wwgc.cc/qm/发起签名活动,目前各种签名人数已经突破百万。受此启发,成都民革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邓宇民推动成都市2003年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这也是除东北以外,第一个在9月18日鸣警报的省会城市。
有人认为,王锦思仅仅为了推动设立“国耻日”。实际上,我很少提到“国耻日”。因为我国不是没有纪念日,而是在纪念日很少举行纪念活动。如果没有纪念内容和活动,再好听的名字,都没有实质性意义和价值。
笔者认为,单纯被侵略和屠杀不是我们的“国耻”,这是“国难”,“国耻”应该是国家的缺陷和不足。但我们却是本末倒置,一直只记住了日本侵略和杀戮的“国难”,却讳莫如深,不知耻辱真相,忘记了“国耻”,却总提起“国耻”之名,羞提“国耻”之事,真可谓不知“国耻”二字。
《孟子·离娄上》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那么,“国耻日”究竟“耻”在哪里?
首先大多数中国人没搞清九一八怎么发生的,一再相信被篡改的历史,让蒋介石蒙冤。甚至不假思索地辱骂他人,实则自己多么愚昧可笑啊。
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深信所谓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去命令其“不抵抗”的电令,多处历史记载云9月18日当晚,蒋介石连发十多份电报,要求张学良坚决不抵抗,结果张学良背黑锅,被诬为“不抵抗将军”,这些一度成为史家定论。
笔者王锦思疑问,蒋介石没有对东北军的直接指挥权,以“爱国狂”自称的张学良何以能够听从一纸“不抵抗政策”而弃东北于不顾?何以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以效忠“党国委座”至此?何以不允许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东北,却能听任日军为所欲为?何以后来防守锦州和长城抗战时,蒋介石与汪精卫数次令他抵抗他却撤兵?
1990年12月9日,张学良说:“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见“不抵抗”完全是他自己的主张。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心里。但是和人们通常想象的不一样,九一八事变日本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武器先进,传统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老理竟然颠倒。不是日军武器先进,而是东北军武器优于日本。拿更早的甲午战争说起,北洋舰队似乎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1931年的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是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奉天省内东北军6-9万,日本关东军兵力10500人。东北军不仅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亦有相当的优势。关东军没有空中武装力量,甚至在轻武器方面也没有东北军“捷克轻机枪”这样先进。9月18日,东北军代理长官张作相正在为父治丧,参谋长荣臻则忙于为父贺寿,第7旅旅长王以哲均不在军中。张学良整军不严,军中无主,给日军以可乘之机。东北军官兵接到不抵抗命令,没能尽到守土保家之责,或在床上酣睡,或抱头挨打,或拿拳头往墙壁上捶,抵抗者仅仅是张占元等少数官兵,并壮烈牺牲,任由日军长驱之入。北大营6800名士兵被600多日军赶了出去,沈阳失陷。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死亡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