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移驻大悟白果树湾旧址群和纪念馆全貌

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序厅

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召开蒋家楼子会议旧址(新貌)

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设立的国际招待所和情报战(新貌)

三五九旅南下时与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会师地陈家大湾(新貌)

大悟县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正门

大悟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序厅

大悟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

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全貌(新貌)

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

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悟县委县政府举办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大悟党史宣讲团向新时代中小学生传播红色基因
文摘: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点燃中原抗战烽火,长期孤悬敌后坚持武汉外围独立作战,成为华中抗战支点和中原战略铁拳。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逐鹿中原,中原部队顾全大局,对战略态势勇毅抉择,勇当前锋,有力配合全国战局,在战略坚持和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后英勇突围,创造了中原突围战役的军事奇迹与战略贡献。他们用血火铸就了精神丰碑,谱写了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壮烈篇章,鄂豫边区的战略坚持和抗战斗争历史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艰苦卓绝的的英雄奋斗史诗,鄂豫皖地区孕育的大别山精神和中原突围历史丰碑是新时代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永远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引言:血火淬炼的中原战略要地
在中国革命历史坐标系上,鄂豫边区犹如一枚深深嵌入华中腹地的钢钉。这里北枕桐柏,南眺长江,西扼武当,东控大别,自古便是“中原逐鹿”的核心战场。1939年初,李先念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悄然挺进日军重兵盘踞的武汉外围。这支意志如钢的队伍坚守在华中地区孝感、随州一带,并长期驻扎在安陆和大悟(原礼山县)等地,在日、伪、顽三方夹击中点燃了敌后抗战烽火。短短6年,他们不仅在鄂豫边区开辟了9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对日伪军作战1260余次,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中原抗战的钢铁堡垒。更在全面内战爆发之际,以惊心动魄的中原突围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这场被毛泽东誉为“胜利第一,生存第一”的战略转移,正是鄂豫边区军民长期浴血坚持的历史延续与精神升华,也深深浸透着新四军第五师与鄂豫边区人民的忠诚信仰和坚韧担当。
一、孤悬敌后的战略铁拳:鄂豫边区根据地的创建历程与战略支点
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中,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堪称战略奇观。新四军第五师在七个师中有着诸多的特殊性,其一,所处的历史环境特殊,该师长期在鄂豫皖区域作战,地情复杂、形势险恶,攻占武汉日寇及外围驻军密集,据点600多处,成为当时“侵华日军兵力密度之最”;其二,长期孤悬敌后,与苏中、苏南、苏北、淮北一带的新四军各师缺乏联系,不能得到兄弟部队的支持和支援,抗战期间基本都是独立对敌作战;其三,1942年7月,党中央从全局考虑,决定五师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坚持在武汉外围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斗,独撑局面直至抗战胜利;其四,重兵压境,胜败攸关,因为第五师长期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国民党第一、第五、第九战区和日军驻武汉第六方面军等大量兵力围歼分割和经济封锁,重兵包围和逐步挤压,五师部队生死存亡关系全国战局。在如此特殊历史背景中,五师这支部队从创立之初百余人发展到数万人规模更值得探究。
(一)坚毅的建军之路和武装壮大
1939年1月,李先念贯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还是武装”的指示,带领一支仅有90余条步枪、1挺机枪的队伍南下湖北,在鄂豫边区组建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共160余人。对外则以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的名义,从河南竹沟镇南下,绕道鄂东到达鄂中,进驻安陆赵家棚。这支看似弱小的队伍,在日、伪、顽三方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如同火种落入干柴,迅速点燃了中原大地的抗日烽火,李先念等人凭借惊人的战略智慧,领导新四军第五师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以“滚雪球”方式开启“红线穿珠”的建军之路(五师主要发展历程见表1):
赵家棚会师:1939年5月,在安陆赵家棚,李先念将应山游击队、许金彪抗日大队等力量整编为豫鄂边区首个主力团——新四军独立支队挺进团。当地百姓腾出祠堂安置伤员,妇女连夜赶制军衣,这座小镇由此成为五师在鄂中第一个稳固后方。
养马畈决策:1939年6月,陈少敏率200余人南下会师,鄂中区党委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会议,将分散的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下辖六个团队。会议确立“党指挥枪”原则,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为部队注入政治灵魂。
四望山整军:1940年1月,面对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边区党委在信阳四望山实现豫南、鄂中、鄂东武装的大整编,成立9000余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党中央致电盛赞:“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表1: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边区抗战主要发展历程

1941年4月,豫鄂挺进纵队改编组建为新四军第五师,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特务旅和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和随营学校,全师共1.53万余人,成为当时新四军各师中人数最多的部队,新四军五师的建成,标志着鄂豫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阶段。1942年7月,由于新四军军部与第五师通信联络困难,第五师改由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44年10月,成立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五师师部兼军区领导机关,下辖第十三旅、河南挺进兵团和5个军分区。到抗战胜利前夕,五师部队壮大为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钢铁力量。
大悟山赋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防御优势,1939年3月到1941年1月,李先念先后率领独立游击大队、豫鄂挺进纵队五进大悟山,消灭敌顽势力。1941年5月,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等移驻大悟白果树湾,建立了大悟山指挥中心,在日伪重兵盘踞的腹地创立了纵横千里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大悟因此成为华中地区抗战重要战略支点,新四军第五师成为支撑中原抗战的脊梁。1945年8月,以大悟山白果树湾为核心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已成为鄂豫皖湘赣边区抗日指挥中心,五省边区拥有66个县、11个中心县委、9个专区抗日民主政权,解放9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覆盖1300多万人口,被誉“抗战小延安”。
(二)抗战相持阶段的生存智慧与战略坚持
1.军事创新的游击典范。武汉沦陷后,日军在此驻守15万重兵,伪军达8万之众,而国民党军布防近40万人。在“豺狼蠹蝎之地”,五师创造出独特的军事指挥生存法则:
“翻边战术”反扫荡:当日伪发起“铁壁合围”,五师以“敌进我进”跳出包围圈,直扑敌兵力空虚的据点,大悟山反“扫荡”、夜袭孝感城等著名战斗中,五师用小股部队牵制日伪主力,主力部队则时而分散隐蔽,时而集中出击,不断消耗日伪军的有生力量,极大地鼓舞了鄂豫地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侏儒山战役”经典战例: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李先念集中兵力三打侏儒山,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战术,歼灭伪定国军第一师5000余人,解放(汉)川汉(阳)沔(阳)地区,被新四军军部誉为“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麻雀战”破封锁:针对日伪军“囚笼政策”,五师组织民兵小组夜间破坏平汉铁路、桥梁、电线杆等设施,袭击日军的运输车队和据点。1943年,五师累计拆轨147次,毁坏机车8台,迫使日军将武汉周边驻军半数用于守备交通线,打乱日军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计划。
四年间,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密电指挥,实施“分而不散”游击战术,对日伪作战1262次,平均每两天一场战斗,歼敌4.3万余人,自身伤亡1.32万人。这片土地以每平方公里牺牲1.5名战士的代价,牢牢牵制华中地区超过百分之45的日军兵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八路军、新四军各战场作战,为争取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经济建设的自力更生。面对连年旱灾与敌伪封锁,五师全体官兵积极投入开荒种植。1944年,边区机关和五师部队共开荒23570亩,种菜6950亩,做到柴、炭、菜全部自给。抗大十分校学员白天作战夜间纺纱,被服厂用树皮染布,兵工厂以桐油代汽油,边区银行发行“边币”稳定金融。创立“抗战合作社”,农民以棉纱入股,部队提供设备,妇女纺线织布,所得收益三七分成。这种“军民融合”模式被《七七报》称为“困不死、饿不垮的经济堡垒”。
3.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五师在大悟白果树湾、安陆白兆山、随州九口堰、京山八字门等指挥中心地,探索和运用系列民主建设的新路子:
“三三制”政权:礼南县、罗礼应县和安礼县等根据地在推进民主政权建设的会议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地方开明绅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就让他们当议长或参议员,吸收他们到根据地参政,如礼南阳平乡周斗南、安来乡盛生庵,被推选为礼南参议会的议长和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豆选法”普选:农村群众当时多数是文盲,五师引导边区选民以“豆豆投碗”方式选举。1940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鄂豫边区采访,她在大悟山村和京山县大山头、八字门等地,多次目睹边区民主选主活动,群众往自己中意的侯选人背后海碗里投黄豆、绿豆或蚕豆作为选票,最后按豆子的数量确定人选。她在所著的《中国的赞歌》一书中,感慨地称赞:“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是真正的民主!”
“小先生制”扫盲:五师部队为了提升根据地群众脱盲识字,发动儿童团人人可当小先生,在家向父母兄弟宣讲政策,授课习字,在村湾口、道路旁、水井和池塘边等人口聚集的地方树立识字牌授课习字,教会一人识字奖励一捆柴火,很快边区群众脱盲率达到百分之60以上。
这些创举使鄂豫边区成为民心所向的“抗战小延安”。
(三)人民战争的深厚根基和伟大实践
1.与人民血脉相连相通:人民战争思想伟力在此凝聚成钢铁长城。新四军第五师长期在日军6个师团、伪军8个师旅、国民党军25个军的三重绞杀下,其生存之道在于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1941年,鄂中大旱,塘堰干涸,田地龟裂,李先念率官兵赤脚挑泥筑坝,边区党委还从边区银行拨出300万元边币用作水利建设。在大悟、安陆、应山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千塘百坝”和大生产运动。安应县两年时间修建塘堰1064口、河坝110座;大悟山下用9天时间整修大塘堰20余口,在安来乡白果树湾一条河道修建堰坝19座,旱地改水田80余亩,被百姓称为“李子堰”“爱民塘”“支农坝”。边区传唱的民谣:“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正是军民共度时艰的生动写照。
在大悟山下,家家户户都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农救会、妇救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足以说明大悟山人民群众的拥军精神和抗战伟力。礼南县农救会拟定《拥军公约》,当地开展“一亩田一升米”活动,家家户户省下一把米支援前线,每村每塆让出五升地种植“拥军棉”;妇女们组织起来纺线织布,为战士缝制军鞋军衣。据1944年秋统计,礼南县有妇救会员8500人,罗礼应县有6500人,安礼县有7500人。礼南县妇救会在一年内捐献布鞋2万多双,安礼、罗礼应县妇救会各捐献布鞋1万多双。安来乡群众争先恐后交公粮,一个保3小时完成公粮任务;同仁乡一次交公粮800余石,超额400石。这种军民鱼水情在1943年初的蒋家楼子会议期间表现得尤为动人,大雪封山,参会战士为了不搅扰居民群众,在房檐下用柴草打地铺过夜,乡亲们发现后自发腾房送被;而新四军战士在除夕夜将木柴与银圆悄悄放在每户门前,大年初一又挨家拜年。
2.血火淬炼的赤胆忠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强化“后方”,几乎不间断地对豫鄂边区实行“清乡”和“扫荡”。1942年12月16日拂晓,日军出动1万余兵力分14路向大悟山区实施“铁壁合围”,妄图把五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网打尽。在周志坚旅长指挥下,十三旅指战员临危不惧,勇猛冲杀,掩护五师机关和当地群众分散转移。大山寺保卫战中,面对国民党顽军三次进攻,战斗非常激烈,急需组建敢死队时,指挥员血誓高呼“是共产党员的站出来!”冲锋后才发现30名敢死队员中竟有6人尚未入党。
3.国际视野的同盟精神: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旗帜下,五师展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1941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首长和师敌工作部通过引导教育,将投诚和被俘日本士兵20余人,在大悟山八角门楼成立鄂豫边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会第五支部,坂谷义次郎当选为支部长、森田博美任副支部长。他们主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长期活跃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五师指战员和边区人民并肩战斗,开展反战宣传、敌训教育班和直接对日作战,以战斗行动显示出觉醒的日本朋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1944年,五师多次营救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在大悟山泉水庵设立“国际招待所”,安置莱威士、格林等飞行员。此举促成陈纳德将军派代表欧高士赴大悟山协商,于1945年建立情报合作网。五师司令部设中英文电台,在武汉周边设6个情报支台,半年内提供精准空袭坐标79次,情报助美国空军轰炸日伪据点及运输线。美军联络官比格勒致信李先念:“你救了我的命”,这段鲜为人知的战时盟谊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见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胸怀。
鄂豫边区在抗日战略坚持中,新四军第五师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支持下,坚持、转战鄂豫皖湘赣,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扫荡,抗击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清剿,发展、壮大成坚持敌后抗战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创建并巩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将武汉外围日伪军分割为数块,造成威胁平汉铁路南段、粤汉铁路北段,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在武汉郊县开辟的陂安南、陂孝礼、涨渡湖、汉孝陂、汉沔、咸武鄂、武鄂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对武汉的内层包围,直至抗战胜利。五师在鄂豫边区长期艰苦卓绝的独立奋战,不仅有力支援全国抗战大局,更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锻造成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铁军,为后来勇当前锋的中原突围战役埋下了坚韧基因。
二、逐鹿中原:战略坚持历史背景与突围决策
1.风云突变的历史关头。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尚未平息,中原上空已笼罩内战阴云。鄂豫边区以其重要战略位置,再次成为国共角逐的焦点。这片土地“扼要冲而据地险”,控制着平汉铁路要道,对武汉形成直接威胁,蒋介石视其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5年10月,历史性会师在桐柏山区完成,李先念、郑位三率领新四军第五师,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率领嵩岳军区部队三支劲旅汇合,组成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这支雄师为配合全国战略布局,他们毅然选择坚守中原,如同钉子般牵制国民党大量军队。
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构筑6000余座碉堡,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人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带,面积不及原解放区的十分之一。在“饥饿围困”战术的残酷绞杀下,中原部队陷入绝粮断炊和无药可医的境地,靠野菜树皮充饥,医疗崩溃,形势岌岌可危(突围前国共态势对比见表2)。毛泽东洞察全局,在致中原军区的电文中指出:“蒋介石所谓四十八小时后有惊人举动,是指阴谋歼灭我中原部队而言,蒋于月中下令聚歼有不许漏网之语”。
2.力挽狂澜的突围决策。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多方斡旋。1946年5月,周恩来飞抵武汉,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同赴宣化店视察。在宣化店谈判中,周恩来据理力争,揭露国民党围歼阴谋,促成《汉口协议》的签订。然而协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6月23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急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李先念及中原局、中原军区迅速制定周密的“空城计”“声东击西”突围计划:张体学率鄂东独立旅等部队就地坚持斗争,迷惑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皮定均率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佯动,吸引敌军注意;主力则兵分两路向西突围——右(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向西北,左(南)路由王树声率领向西南。这一部署既体现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军事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关头的战略定力。
表2:1946年6月中原突围前国共态势对比

三、铁血西进:突围战役的军事奇迹与战略贡献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中原部队阵地发起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鄂北山区打响。中原军区部队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启战略大转移,也被军史学家称为“战略奇迹”的突围行动。
1.东西策应:佯动与主力的精妙配合。皮定均率领的第一旅担负着最危险任务——向东佯攻,掩护主力西进。他们先向西虚晃一枪,再突然折向东进,于6月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封锁线。在鄂皖边咽喉大牛山,部队以强攻手段打通天险,克服高山峻岭、暴雨洪水等重重险阻,冲破敌人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终于在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这支“铁流千里”的劲旅以自我牺牲精神,成功迷惑了国民党军指挥部。
与此同时,鄂东军区部队在掩护主力转移后,积极活动于麻城、太湖、霍山等地,继续牵制国民党军。东西两翼的策应行动,为主力部队撕开包围网创造了宝贵战机。
2.主力突围:血染征途的西进之路。6月26日黄昏,中原军区主力从大悟宣化点悄然行动:
右路突围部队: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中原局、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主力,于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柳林、李家寨车站间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此后部队历经强渡丹江、血战南化塘等惨烈战斗,于7月下旬分别进入陕南和鄂西北地区。其中王震率领的第359旅和干部旅战胜国民党军在荆紫关和鲍鱼岭等地的追堵后,于8月底返回陕北根据地。
左路突围部队:由王树声率领的第一纵队主力,于7月1日在孝感以北的王家店附近突过平汉铁路。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等地冲破国民党军堵截后,于7月26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突围途中,丹江阻击战成为生死考验。部队在缺乏渡船的情况下,面对追兵和滔滔江水,官兵们以绑腿结绳,相互搀扶强渡,许多战士被急流卷走。在南化塘血战中,官兵们以刺刀和手榴弹开路,与占据有利地形的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战,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这些战斗展现了中原部队不畏牺牲、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
3.胜利会师:战略转移与外线作战的卓越成就。中原军区部队经过艰苦突围和外线作战,部队虽然遭到较大人员伤亡和非战斗性减员,但百分之85主力部队约两万人得以保存,还有一大批经过严峻考验的优秀干部,为尔后战略反攻、重返中原,向全国进军增添了重要军事骨干和有生力量。其中:皮定均所率一纵队第一旅5000余人,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为一个独立师,转战华中、华北,参加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著名战役,屡建战功。王震率领三五九旅重返陕甘宁晋绥解放区,扩编为一个军保卫延安,进军陇东、关中、新疆,在西北战场,起过重要作用。李先念率部在陕南建立游击根据地,文建武、汪锋所率豫鄂陕军区北渡黄河的7000人部队,原为新四军第五师主力,晋城休整后,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这支部队在李先念率领下,重返中原,汇合张才千、李人林所率中原独立旅,转战平汉路南段、襄河两岸,重建江汉解放区,后来又进军川东,对中原决战、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作出重要贡献。刘昌毅、桂林栖所率之皖西人民自卫军,汇入刘邓大军编为一个师,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张体学鄂东军区独立旅;王树声所部在鄂西北开辟新区,留在秦岭、伏牛、桐柏、大洪、武当诸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各支游击队,都先后汇入南下大军,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立下新的战功。还有突围前后合法转移和化装转移人员,突围战役中掉队、被捕被俘后出狱归队的人员,也都分别奔赴各个战场,为解放全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中原部队的突围和胜利转移会师,不仅关系6万将士存亡命运,更牵动全国战局。中共中央在1947年5月28日慰问电中高度评价:“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正如毛泽东所强调:“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这场战略转移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四、精神丰碑与时代回响:从历史到未来的传承之路
1.中原烽火历史贡献和启示:从华中敌后抗战到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历经砥柱中流和战略坚持,实现重要战略转移和参与外线作战等历史进程,既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取得伟大胜利,也是国民党反动派抢夺抗战果实,蓄意破坏和平,开展“假和谈、真内战”,实行战略进攻的真面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决定中国命运抉择的最关键阶段。在中原突围以前,国民党反动派梦想消灭中原解放军,不惜分散兵力,调动大量军队围困中原解放区,这就迫使中原解放军不得不在武汉外围腹心地区,进行战略坚持十个多月。这一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万兵力,使其不能长驱直入进攻华北、华东解放区,从而为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其后中原解放军突出重围,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牵制任务,历经五省,转战两年,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32个整编旅,迫使蒋介石、胡宗南推迟进攻华北、进攻延安的时间,从而为内线兄弟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夺取自卫战争胜利创造有利条件,起到重要战略作用。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陇海线大捷发表《蒋军必败》社论指出:“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回望中原烽火那段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鄂豫边区成为全民族抗日中流砥柱,谱写了共同御侮的壮烈篇章;从坚守到突围,从牺牲到新生,鄂豫边区抗战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英雄史诗。在面对国共两党根本制度和强权思想、破坏和平统一严重分歧下,终将导致两党合作决裂,中原部队势必勇当前锋,顾全大局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勇决斗。那段烽火岁月从未走远,它时刻提醒我们:和平的阳光源于血火的淬炼,复兴的道路始于信仰的足迹——这或许就是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最深刻的诠释。新时代应汲取历史智慧,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和壮大的最大公约数,在“弘扬三大精神,努力建成支点”的湖北实践中,再次突围,再争前锋!
2.永放光彩的鄂豫边区革命历史。硝烟散尽,忠魂永存。在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全区有200多万人参军,有100多万人为革命牺牲,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其中湖北籍牺牲59317人。在鄂豫边区的大悟县,曾有16万群众投身革命洪流,7万儿女血沃青山,在册烈士8000多人,走出了徐海东、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刘华清等37位开国将军,留下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王震、陈少敏、郑位三、任质斌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战斗足迹。正是他们以血火铸就的精神丰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鄂豫边区革命历史记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阐释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将永远穿越时空,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3.在薪火相传中永续奋斗的时代回响。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湖北大悟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焕发新生。大悟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红色引领”工程,64万人民共筑新时代的“红色高地”。收集研究红色史料1.6万件,编纂出版《大悟开国将军画传》《大悟县革命遗址遗迹通览》《光荣流血》《大悟红色记忆》等30余部党史专著,策划摄制《永远的丰碑》等10多部影视纪录片,成为市县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共同创作的楚剧《中原突围》《虎将军》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路子花鼓戏《大悟烽火》《到中原去》等戏曲在全省多地巡演,已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原烽火的历史记忆和大别山精神更是在新时代实践中绽放光华。在大悟县党史档案馆、革命博物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场馆、中原突围纪念馆及旧址群等地,馆藏和陈列展示着诸多鄂豫边区五师抗战相关文献书籍、历史照片、音像影视、口述采访资料和革命重要人物遗留物件、荣誉勋章等,让红色文物档案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武汉传媒学院大悟校区、大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泉水实验学校等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心,通过沉浸式展陈、情景模拟,将新四军第五师抗战、中原突围等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教育场景。大悟红色党史宣讲团开展宣讲1300余场,接待中小学生9万人次,建立“‘亲·听’青年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团”等移动党史课,用微视频记录大悟茶、大悟艾、大悟酱等田野里的乡村产业故事。宣化店正在打造鄂北红色旅游第一镇,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景区持续提档升级,“红色传承·铸魂赋能”成为带动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驱力”,中原烽火岁月的艰苦卓绝奋斗和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伟力正转化成为大悟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新动能。
主要参阅文献:
1.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2.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著《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朱玉主编《李先念传(1909-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4.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著《铁的新四军》,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5.中共大悟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大悟县简史(1921-200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