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蔡友琳参加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举行的福建抗战老兵聚会

2015年蔡友琳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蔡友琳从军时相关残旧证件照片

蔡友琳从军时与战友合照(右一)

蔡友琳近照

蔡友琳全家福

蔡友琳与好友合影(右为蔡友琳)
“感谢共产党,这枚纪念章是我最大的荣耀!”近日,长泰区枋洋镇径仑村一座朴素的宅院中,洋溢着庄严而温暖的氛围。长泰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子毅一行专程前来,为百岁抗战老兵蔡友琳佩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蔡友琳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这枚崭新的纪念章,眼中泪光闪烁。
蔡友琳出生于1925年12月,是土生土长的长泰人。1940年冬,抗战烽火正炽,年仅15岁的他毅然自愿报名参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第70军80师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兵。自1941年5月至1945年5月,他随部队先后参加大湖战役和闽东追击战,之后南下厦门。厦门解放后,他离开部队返乡务农至今。此前,蔡友琳已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多年来,蔡友琳很少主动提及那段烽火岁月,却将那段为民族而战的记忆深深珍藏在心底。“苦啊,新兵没有军装,只能穿牺牲士兵留下的旧衣,每件都长虱子。”数十年过去,蔡老仍清晰记得入伍时的情景。
作为一名护士兵,对于毫无医学背景的少年来说,一切须从零学起。“一入伍就接受培训,学习简单包扎与护理,我的任务就是照顾伤病员。”蔡友琳回忆道。战事激烈,伤员不断送来,死亡成为常态。“第一次面对死亡,很害怕,但怕也没有用,总要继续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职责。”
老人特别提到1941年5月的福州大湖战役。战火激烈,离前线很远仍可感受到爆炸的冲击波。“伤兵一批一批抬下来,我们做简单处理,就赶紧往后送。”“没有鞋子发,只能穿自己编的草鞋。”讲述这些时,蔡老语气平静,却字字沉重。
1945年,蔡友琳随军参加闽东追击战,一心盼着战争早日结束。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驻地欢腾一片,“大家都希望可以过太平日子了”。部队改编后,蔡友琳选择离开军队,在厦门短暂工作。1949年,思乡亲切的蔡友琳步行回到长泰老家务农,终于迎来安稳的生活。“我就一路走回家,肚子实在饿得不行,就向沿途的人家讨点吃的。”这条返乡路,他走得艰难,却满怀希望。
回乡后,蔡友琳结婚生子,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如今老人身体尚可,只是听力有些下降。自2015年5月起,蔡友琳开始接受公益基金助养金资助。社会的关怀如涓涓细流,温暖着这位曾为国家奋战的老兵。2015年,蔡友琳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十年后,又一枚纪念章承载着时代的致敬,悬挂在他的胸前。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和平就是最大的幸福。”这是蔡友琳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最深刻的领悟。
从战火纷飞到安居乐业,从硝烟弥漫到村庄宁静,他的人生犹如一部行走的历史书,见证着一个国家从苦难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长泰区、镇领导时常前来探望,关心他的身体和生活,聆听他讲述抗战往事。“抗战老兵是民族的脊梁,是历史的见证者,”长泰区领导表示,“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我们将继续做好参战老兵的关怀工作,严格落实优抚政策,让英雄安享晚年。”
“父亲年少离家,历经战火洗礼、岁月沉淀而能行稳致远,饱尝生活艰辛却始终豁达乐观,这是他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儿子蔡子福这样说道。
纪念章熠熠生辉,一如老人不灭的精神之光。百岁老兵蔡友琳的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也写满了一个民族的抗战记忆。他所见证的,不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更是一个国家从危难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对百岁老兵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一段历史的深刻铭记,对一种精神的接续传承。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永不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