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兴银像

赖兴银祖屋——世昌公祠(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旧居,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汀西县委、县苏旧址)
在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穷苦老百姓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闹革命。有的全家男女老少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他们不争名逐利,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涌现出许多“红色之家”“革命之家”。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脊梁,是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
在四都有一户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红色之家。不仅夫妻两人双双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他们的养子、养女以及妻弟一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天动地。他们就是四都镇红都村(下赖)的赖兴银一家。
赖兴银(1894—1953),长汀县四都镇红都(原名下赖)村人,中共党员,四都早期革命领导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生正直善良、从小就读过私塾,又习练过武术,能文能武,在四都一带享有众望。赖兴银早年学得堪舆术(即看风水,俗称风水先生),为村民看风水为业。他又学得一手纸扎手艺,但凡村人有人过世做丧事,都请他扎纸人、纸马、灵屋等。为了方便丧家,赖兴银就在下赖墟街上开了一家名叫“裕宏堂”的风水馆,兼售丧事用品。平时,他应乡民之邀,走村串户,翻山越岭,替人踏勘风水。没有外出时,他就在“裕宏堂”风水馆里,扎制一些丧事用品。所以他的接触面广,认识人多,而且他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同情,痛恨世道的不公。他为人和善,见到乡民总是笑脸相迎。因此,赖兴银在四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乡民都十分敬重他。
1929年3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赖兴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他跌宕起伏多彩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件事就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
1929年3月上旬,从井冈山挥师赣南的红四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于是毛泽东作出了向闽西进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红军入闽之前,派出侦查员,秘密潜到汀州城,通过地下联络员联系到了中共长汀县特别支部书记段奋夫。联络员将红军准备入闽一事告诉了段奋夫,要求中共长汀特别支部协助做好迎接红军入闽的准备工作。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尾追,这次入闽采取夜间行军,不走官马古道,选择密林山路,出其不意直插长汀四都乡。所以特别要求段奋夫要物色政治上可靠、行动上保密、路况熟悉的地下党员,前往汀瑞交界处为红四军入闽做向导。
段奋夫当即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迎接红军入闽的准备工作。
段奋夫立即来到四都,找到了廖鸿林。廖鸿林和段奋夫是同学,在段奋夫的鼓励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四都早期的共产党领导人。段奋夫将红四军准备入闽的消息对廖鸿林作了介绍,要求由廖鸿林亲自带领熟悉路况的地下党员,于3月11傍晚秘密前往汀瑞交界处为红军入闽做向导。廖鸿林马上答应了下来,并且提前物色好了人选,及时向段奋夫作了汇报,两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1929年3月10日(农历正月廿九日),这天刚好是四都的墟天。四都地下党领导人廖鸿林、温必权与刘秀炳,林宗舜等人,先后来到赖兴银的“裕宏堂”风水馆,他们在里屋召开秘密会议。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小声商量。最后廖鸿林压低声音说:“明天就辛苦各位了!行动要绝对保密,即便是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吐露一丝一毫,祝各位成功!”
说完大家就各自走了。这时,廖鸿林问店老板赖兴银:“兴银兄,你对下赖、廖屋、陈屋等村最了解,你知道这里有多少祠堂和庙宇吗?”赖兴银笑着说:“哈哈,你问我这个问题,算你问对人了。这两三个村共有祠堂10来座,庙宇有三四座。”廖鸿林又问:“你知道每个祠堂、庙宇可以住多少人吗?”赖兴银将廖鸿林拉到一旁,小声问道:“是不是有大军要到来?”廖鸿林“嘘!”的一声说:“你什么都别问,你帮我一个忙,将每个祠堂、庙宇可以住多少人做一个摸底,登记起来,好吗?明天就要给我。”赖兴银说:“好,你放心吧。”
当天,正好赖兴银妻子程义妹的弟弟程朝远从赤窖村来四都赴墟,赖兴银就叫程朝远一起到下赖、廖屋、陈屋等村,把所有祠堂庙宇都调查了一遍,并估算出可以住多少人。
3月12日早上,朱毛红军3000余人经过一夜的跋涉,来到四都。赖兴银将祠堂庙宇的清单交到廖鸿林的手里,廖鸿林接过一看,欣喜万分,紧紧握着赖兴银的双手说:“红军住宿问题解决了,兴银兄,谢谢你!”赖兴银说:“我还可以为他们带路。”廖鸿林高兴地说:“好!”
当天上午,在廖鸿林、赖兴银、程朝远等人的安排下,除了毛泽东住在客栈外,其余3000多名红四军官兵全部得到妥善的安置。
赖兴银通过红军入闽的切身感受,以及红军的宣传,他知道了红军是劳苦大众自己的队伍,共产党红军的宗旨是为了天下穷人得解放,要让亿万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这些革命的道理,使得赖兴银犹如看到了指路明灯,一下子心头豁亮了。他下定决心要跟定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从此以后,赖兴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土地革命斗争,并先后担任了区、县的领导职务。
1930年3月初,为了策应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闽西党组织决定在闽西苏维埃成立当天举行四都农民武装暴动。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来到四都,和廖鸿林、温必权、赖兴银、刘秀炳等人,秘密策划四都农民武装暴动。会后,他们又分头发动群众,秘密串联了四都周边10个乡(村)的农会,组织了300余名农民,做好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
1930年3月1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天,四都举行农民武装暴动。暴动成功后,成立了四都区农民赤卫大队和四都区苏维埃政府。赖兴银先后担任四都农民赤卫队大队长、四都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委书记、汀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四都解放后,赖兴银任四都区农会主席。
赖兴银的革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全家人。在赖兴银的带领下,妻子程义妹,养子吕松承、养女钟志山以及妻弟程朝远几个兄弟,都走上革命道路。
程义妹(1900—1977),四都赤窖村人(现属濯田镇管辖),20岁时嫁到下赖与赖兴银结为夫妻。她在赖兴银的带动下,投身土地革命斗争,她曾担任长汀县苏维埃政府妇女代表、四都区红军运输队队长,带领家乡妇女积极拥军支前,做草鞋、运物资,曾受到《红色中华》的表彰。
程朝远(1906—1935),四都赤窖村人,程义妹的弟弟。在姐夫赖兴银的影响下,参加秘密农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担任了乡苏、区苏的干部。后来又被组织上调到长汀县委和汀连县委工作,先后担任区、县少共书记。1932年3月18日,在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5年春,英勇就义。特别值得一提的,程朝远七兄弟有六个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吕松承(1912-1980),赖兴银养子。原为濯田水头村人,因从小失去双亲,被赖兴银收养(赖兴银夫妻婚后十多年没有生育,故收养吕松承为养子,收养钟志山为养女)。在赖兴银的带领下,吕松承18岁(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改编成八路军,任八路军第18集团军一军团某部排长。于1938年在山西洪洞与日本鬼子作战负伤后导致残废,次年,经上级批准,经过长途跋涉,犹如再次“长征”返回家乡。回乡后,利用剃头匠的身份做掩护,他的剃头店成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四都地下交通站,继续为党工作,与汀瑞游击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汀瑞游击队搜集传递情报,一直到四都解放。
钟志山(1916—2012),赖兴银养女,出生于四都苦竹山(现为红山乡管辖),原名钟秀莲,从小被赖兴银收养。在赖兴银的带领下,1930年,年仅14岁的钟志山在四都红色交通站当交通员,主要负责四都至江西瑞金、沙洲坝一线的秘密交通工作。
1951年8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率领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四都慰问老区人民,赖兴银受到慰问团的接见。慰问团邀请赖兴银到长汀县城参加老区代表会议,但是,由于赖兴银身患肺病,行动不便,无法参加。
1953年秋,受当时经济和医疗条件所限,(当时盘尼西林,即青霉素,极为昂贵),赖兴银病逝,终年59岁。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赖兴银及其红色家庭,极好的诠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说的振聋发聩的名言: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原载《闽西日报》、《汀州风骨》)
作者简介:
张鸿祥 男 1948年生人,籍贯浙江海宁市,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中共党员,厦门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曾任长汀县文化局局长,长汀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长汀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发表文章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含合著)二十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