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红色歌谣主要产生于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至今已有八十多个春秋,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多重意义。
红色歌谣档案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通过报纸、期刊等方式对工农群众进行政治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早在1923年11月,《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提出:“当尽力编著通俗的问答的歌谣的小册子。”这是党内文件中最早提出使用歌谣的文献。同年,安源工人创作了《劳工记》(又名《罢工歌》)。如今,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珍藏有1925年手抄本《劳工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集团对革命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军事打击和舆论围攻。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成立,庆祝大会上传唱了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藏有手抄本《八月桂花遍地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提出要“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革命情绪斗争的歌谣,军政治部负责督促及调查之责。”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一路长征一路歌,军民创作了《朱毛过瑶山》《红军歌》《参加红军歌》《妇女苦》等歌谣。贵州省博物馆珍藏有1934年的《红军歌曲》手抄本。遵义会议纪念馆珍藏有1935年的《红军歌曲集》(现为馆藏二级文物)。江油市文物保护中心珍藏有1935年的手抄本《红军歌谣集》。宁夏有《长征谣》,湖北红安有《庆祝苏维埃歌》等。红色歌谣档案要真正活起来,要通过以大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红色研学等活动为契机,让人们在亲身参与中受到教育。
红色歌谣档案传承要义刨根问底
红色歌谣档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对其保护和传承是社会各界和公民的责任。红色歌谣档案大多数是以文本形式呈现,要通过挖掘,把握传承要义。
(一)传承波澜壮阔、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要实现的历史任务。通过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发现了民间歌谣这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于是,对民间歌谣如《采茶调》《十送》等重新填词。通过歌谣来引导工农群众去理解“苦”之源头在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个做法是可行的。红军到川边》唱道:“一九三三年,红军到川边,建立新政府,工农掌政权。”《陕南红了天》唱道:“三二年,不简单,徐向前领兵到陕南。红军挺进汉中府,陕南红了半边天。”湖北省档案馆珍藏有《自由歌》唱道:“您我女介(界)同胞起来大家 莫(谋)解放,产(铲)除阶级打到(倒)礼教女权才提唱(倡),快去读书速将足放女权才高撑(涨)我爱自由权,我们二人同心协力去把革命赶。不用媒人说,不用媒婆讲努力粪(奋)斗最后盛(胜)利才有幸福享。”歌词中尽管有歌词中有一些错别字,这不影响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下的妇女之苦。

《自由歌》 珍藏于湖北省档案馆
(二)传承科学理想信念高于天的价值取向
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大巴山上红旗飘》《巴山顶上红旗飘》《红旗插在巴山尖》《红旗哗啦啦插满山》《绣红旗》等歌谣突出红旗。红军每到一处,高举红色旗帜。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纪念歌》唱道:“同志们学习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大踏步奋勇前进!”《共产主义进行曲》唱道:“斩断手上的锁链,获得整个的世界;马克思给我们创造了共产主义的武器。”川陕苏区,李中权老人一家9人参加红军,4人牺牲;陈真仁一家三代11口人举家长征。鄂豫皖苏区戴觉敏全家两代人有14人参加革命,其中11人为革命献身,2人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只有戴觉敏1人幸存。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撒热血。一首首红色歌谣,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三)传承军爱民、民拥军的革命优良传统
送红军、想红军、盼红军、迎红军的歌谣数量较大。究其原因,在于红军是维护民众利益的。《我引红军去摸营》唱道:“黑夜山高路不平,我引红军去摸营,沿路折着狼牙刺,恐把红军脚划痛。”红军通过宣传解释民众之苦源于何处,又该如何消除这种痛苦都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案。经过相处,红军与民众打成一片。川陕苏区一部《红军歌谣集》是国家一级文物。该歌谣集就是红四方面军的马夫杨贵昌为答谢农民刘顺江的照顾留下的记在账本上的歌谣。从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军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即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实现人民解放。

(四)传承为了胜利、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
长征中每行进1米,就有1个战士牺牲。歌谣《革命就要革到底》唱道:“一个红军倒下去,千万红军跟上来。”《革命自有后来人》唱道:“汉江一浪推一浪,革命自有后来人。”面对困难,红军表现出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翻夹金山歌》:“翻夹金山呀!大家不要怕呀!实际上,夹金山,并不顶高大呀!”《红军队伍过雪山》:“红军队伍过雪山,千辛万苦都能受,为了穷人不怕难。”《草地行军歌》:“行,行,行,草地中大家一起行。”女红军克服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传承红色歌谣档案,就要要传承为了胜利、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
(五)传承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工作方法
红军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歌谣,通过重新填词等方式开展宣传。红军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等,赢得民众支持。长征开始后,红军每到一地都对当地民情进行一定的调研,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央红军长征途径云南留下的歌谣《朱毛过瑶山》,将歌谣刻在上面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将歌谣融入话剧中。红四方面军长征过程中将鄂豫皖的歌谣重新填词。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宣传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六)传承承载文明、历久弥新的歌谣文献
红色歌谣是民众的集体智慧和群众感情的结晶。在歌谣内容上,时常能看到“干人”“老鹰茶”等带有地域方言的字眼。有短谣、长调、对答、曲词、顺口溜、三字经、歌词等多种形式。小调、曲词、三字经中的精华被红色歌谣所吸收。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红色歌谣档案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红色歌谣档案保护是红色歌谣档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歌谣档案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一)加强红色歌谣档案研究,筑牢学科根基
红色歌谣档案研究缺少学科交叉的成果。要对红色歌谣档案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研究。比如红色歌谣档案蕴含的革命传统、红色歌谣档案与红色旅游、红色歌谣档案与思政课建设等重要课题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红色歌谣档案的转化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上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要借助政策优势,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歌谣档案知识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用红色歌谣讲好中国故事。
(二)研发红色歌谣档案产品,融入红色旅游
1926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李求实选编的我国最早的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近年来,一些红色文创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增加文创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将戏曲元素融入到红色歌谣的创作中来,将摇滚唱法融入到红色歌谣演唱工作中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革命博物馆或纪念馆要通过征集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和反映人民心声的歌谣通过自身优势传播来看,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对红色歌谣产生认知。
(三)创新红色歌谣档案形式,实现活动育人
新时代人们对于红色歌谣档案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比如,红色歌谣档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究竟是否还能发挥了作用?这些问题带有很强的理论性,只有通过专业人员去解答。信息化时代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红色歌谣档案的创新活动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通过网上网下两种方式相结合,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比如开展红色歌谣的寻访活动、鉴赏活动、传唱活动、推广活动要确定好主题,优化活动方案,发挥红色歌谣活动育人作用。
(四)守住红色歌谣档案阵地,讲好红色故事
人们对红色歌谣档案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不够有关。党校开展的干部培训课程将红色歌谣档案融入其中。要解决以上问题,高校、党校、博物馆等单位要强化阵地意识,注重传统传播平台的管理和应用,又要抓住新型媒体特别是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特点,要认识到红色歌谣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红色歌谣融入课程注意方法创新,让受教育者在亲自参与过程中深受教育。
(五)培养红色歌谣后备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学界对红色歌谣本身缺少研究,这就给红色歌谣的系统性阐释和利用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红色歌谣非遗传承人是红色歌谣的主力军,但他们年龄偏大,主要生活在农村,通过网络传播主动性不够。这个问题,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通过拍摄视频等方式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红色歌谣,确保红色歌谣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六)完善红色歌谣保障机制,纳入发展规划
要完善红色歌谣的保障机制。比如,通过发布红色歌谣专项课题,推动红色歌谣研究工作。建立红色歌谣保护和利用工作小组。各级人大代表,要积极建言献策,将红色歌谣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只有通过这样,红色歌谣搜集整理、研究阐释和应用发展工作才能展现出新的活力,为实现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该成果系德阳市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现状与机制研究(DY25C066)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