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历史任务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蕴含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体现中国精神的歌谣。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研究工作从未中断。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色歌谣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聚焦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学习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在近三年来,研究者在申报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结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红色歌谣研究工作有八个方面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有针对性地解决,推动理论转化。
一是红色歌谣的学科归属问题。红色歌谣、革命歌谣、革命歌曲、红色歌曲、革命歌曲、红歌、革命歌、民歌、山歌、民间歌谣、抗战歌曲这些概念在我们每年收到的申报书中频频出现。有些申报者明明研究的红歌,却以红色歌谣命名,就出现了最终研究成果与预期研究成果不相符的问题。其实,红歌这个概念是在我们国家五六十年代才有的。至于红色歌谣主要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谣。革命歌谣的时间跨度较长,比如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时期的歌谣,也可以成为革命歌谣。长期以来,关于红色歌谣的学科归属来讲是比较模糊的。笔者长期研究红色歌谣,翻阅党的史料发现,“歌谣”一词多次出现,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歌谣”在党的文件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那么,红色歌谣、革命歌谣、民间歌谣的学科归属是怎么样的呢?笔者认为,红色歌谣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革命歌谣属于党史党建或者历史学。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内容。之所以将三者的学科归属划分清楚,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二是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问题。红色歌谣主要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十分紧迫的。笔者观察到长征沿线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均有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距今久远,如果不及时搜集整理,有些红色歌谣的载体特别是纸质文献的酸化问题就十分严重。红色歌谣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下大力气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大革命老区歌谣数量在3000余首。很显然,这个数量是不够的。今后,我们将聚焦红色歌谣的数字化,尽可能让红色歌谣通过数字化传播。让越来越多的红色歌谣在搜集整理中重现其荣光。
三是红色歌谣的传播载体问题。早期红色歌谣的传播载体以口口相传为主。再后来,随着出版业的兴盛,红色歌谣被人们写进书籍里。如今,这些红色歌谣的依附载体已成为纸质文献。除此之外,通过仪式传播红色歌谣同样是红色歌谣传播的方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歌谣与红色戏剧、红色舞蹈结合起来,以艺术传播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载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如何需要研究。
四是红色歌谣的产生时间问题。关于红色歌谣的产生时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渐达成共识。即红色歌谣主要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战开始后,随着文艺队伍人员的专业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比如《在太行山上》《抗日将士出征歌》《游击队之歌》等,对于团结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红色歌谣的理论研究问题。长期以来,红色歌谣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成果的转化问题。一些学者研究红色歌谣仅仅只是进行理论研究,缺少实践应用。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提出,出现了一些高校将红色歌谣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中。但是,整体来看,将红色歌谣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成果还是较为薄弱。
六是红色歌谣的局域分布问题。在长征沿线的一些博物馆或地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红色歌谣文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有中央红军过云南时创作的《朱毛过瑶山》歌谣。宁夏六盘山纪念馆珍藏有《长征谣》。红安县档案馆珍藏有《庆祝苏维埃》。鄂豫皖首府革命博物馆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手抄本。福建省博物馆有《工农歌》。安徽省太湖县博物馆有《穷人歌》。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有《工农兵痛苦歌》。甘肃省博物馆珍藏有《争取番民的歌》等等。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都有歌谣,真正做到了一路长征一路歌。
七是红色歌谣的发展趋势问题。红色歌谣实现数字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不实现红色歌谣的数字化,那么再过几十年一些红色歌谣就会消失。特别是红色歌谣的文献如果不实现数字化,红色歌谣的知晓率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笔者认为,红色歌谣的数字化,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针对性发力。
八是红色歌谣的对外传播问题。红色歌谣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学者将其翻译成红歌。严格意义上讲,将红色歌谣翻译成红歌是不太准确的。红色歌谣的英文是red balled,不是red song。近年来,陇东红色歌谣的翻译问题得到当地学者的一些关注,推动了红色歌谣的对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