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川陕苏区红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作用。搜集整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政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要着力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生活与政治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共同讲好川陕苏区红色歌谣转化的生动故事。
关键词: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搜集整理;传播路径
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选》《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陕南革命歌谣选》等歌谣集出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工作,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川陕苏区红色资源的组成部分,搜集整理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强化历史记忆。《陕南红了半边天》唱道:“腊梅花开三二年,徐向前领兵到陕南;穷人开门喜相迎,富人火盆上打颤颤。”《红军快回来》唱道:“一九三二年,红军来巴山。建立苏维埃,穷人掌政权。红军往北走,地富更凶恶。反攻又倒算,还要杀脑壳。”《廿八宿定平安》唱道:“二十一年半,田垮民喜欢。瘟牛撞断角,羊子逃回圈。饭桶装萝卜,猴儿跳圈圈。”这首红色歌谣将川东北军阀在受到红军攻击后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红色歌谣为切入点可以强化人们对川陕革命斗争历史的认识。
其次,有利于建构政治认同。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进入苍溪,老百姓创作了《十月叹》。同年,红军在绥定府宣汉县沿山乡(现达州市宣汉县红峰镇)召开红色战士会议,记录了红军唱的歌谣《消灭刘湘歌》《穷人歌》《妇女革命歌》《红军歌》等共14首。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战士杨贵昌(四川通江籍)为答谢村民刘顺江帮助送给了他一本《红军歌谣集》,歌谣集有《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歌》《参加红军歌》《叹郎歌》《土豪自叹歌》《红军妻儿歌》《穷人歌》《纪念广州暴动歌》《送郎投红军》《告白色士兵歌》《夫妻对唱》等13首。如此多的歌谣在川陕苏区出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的表现。
再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面对信息技术和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就是在铭记党的革命史,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运用红色歌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秘密,增强对红色歌谣文化遗产的传承信心,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最后,有利于建成文化强国。万源保卫战展示陈列馆就有一首歌谣《打倒重庆去,活捉贼刘湘》唱道:“川北十万红军,各个都是穷人。宁可粉身碎骨,不当亡国之奴。朝朝夕夕准备,去打帝国主义。”这是一个红军布告,以歌谣的形式可以传唱,为叙事类型的歌谣,现为国家二级文物。新时代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搜集整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对于提高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文化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遗存基本概述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利用好红色歌谣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川陕苏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歌谣。
(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价值高。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四川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苏维埃》)就是由红四方面军传入进来的。唱起《庆祝苏维埃》这首歌谣让人们能够了解红四方面军途径四川史的历史。就教育价值来看,红军每到一地就会教育和引导当地群众认识阶级、认识红军、认识字等。就艺术价值而言,红色歌谣以口口相传形式传播,研究红色歌谣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学习其内容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时间过去90多年了,有的歌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被人们传承下来,搜集整理和系统研究红色歌谣,会愈发被其内在的价值所吸引。
(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来源广泛。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革命文艺中的一种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个方面的养料。其一,对于传统民间歌谣、山歌、小调、号子、军歌、盘歌等养料的吸收。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在创作时借用了传统叙事诗的一些表达风格。歌谣内容往往是在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且蕴含地点、人物和时间。如宣汉县编辑的《宣汉歌谣》就收录了《刘湘自叹歌》《红军歌》《川北穷人翻身歌》《消灭刘湘》(三字经)等歌谣,字数至少在100字以上。其二,对于来自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的改编。比如,将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庆祝苏维埃》,便于传唱。其三,对于外国军队或革命歌曲的借鉴。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次革命失败后,参加这次革命的欧仁鲍狄埃写下了第一首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迅速传开。传到国内后,经瞿秋白翻译成中文后,流传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歌曲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两只老虎》这首歌谣就是受法国歌曲的影响创作而成的。加之特殊的地理原因和历史背景,造就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特别的语言风格,深受红军战士喜欢,对于红四方面军开展扩红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分布集中。川陕苏区主要位于大巴山、米仓山,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封闭的地理环境让这里与外界相比,民众的受压迫程度最深。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在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期间专门讨论了禁烟问题。1933年,巴中县苏维埃发布了《为禁鸦片烟事布告》。红四方面军创作了《禁烟歌》宣传禁烟好处。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民众创作出了《苦女人参军》《天下事情管一半》等歌谣。越是艰难的时刻,红四方面军创作的歌谣数量更多,传唱的范围就越来越广。红四方面军一路走,一路歌,一首首红色歌谣显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种类多样。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在种类上是多种多样的。至少有六大种类。第一种,揭露敌对势力丑恶罪行。第二种,歌唱苏维埃和苏区建设。红四方面军途径镇巴时民众创作了《红色旗子竖起来》《打,打,打》《陕南从此变了天》《恩情高又深》等歌谣。第三种,号召民众营造社会风尚。比如,《识字运动歌》《努力春耕歌》《大家都要讲卫生》《十剪发》《妇女婚姻自由歌》等,包括科教文卫等多个方面,涉及了社会教育。第四种,庆祝作战胜利和纪念日。比如,《“五一”纪念歌》《“八一”纪念歌》《十月革命纪念歌》等歌谣被红四方面军带到川陕苏区传播。第五种,塑造中国工农红军形象。比如,《老徐领着红军来》《徐司令上台讲过话》《巴山来了徐司令》《徐总指挥来我家》《巴山来了徐向前》等。第五种,引导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谣。比如《有了共产才有家》等歌谣对引导人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五)红色歌谣形式新颖。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以手抄本为主,以1935年红四方面留在江油的《红军歌谣集》为代表。改革开放之后,以巴中、达州、汉中、南充等地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出版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选》《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川陕苏区旺苍红色歌谣》等。在《川滇黔边红色武装文化史选编》《湘鄂川黔苏区文化史料选编》中或多或少地整理了部分红色歌谣。除上述口口传播和文本传播外,红色歌谣还通过漫画、诗歌、舞蹈、对联等形式传播,既把歌谣与木刻画、红色诗词结合起来。
(六)红色歌谣赓续相传。2009年陕南红色歌谣就入选了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苏区红色歌谣入选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2011年陇东红色歌谣入选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入选了江西上饶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湘鄂赣苏区红色歌谣入选了江西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歌谣入选非遗对于红色歌谣自身发展而言是一件机遇,它在红色歌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绽放新的色彩,谱写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歌谣传承和发展的华章。同时,红色歌谣+旅游,红色歌谣+教学等“红色歌谣+”模式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助力下讲述着新的红色歌谣故事。
三、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主要传播路径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是基础性工作,川陕红色歌谣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关键性工作。由基础性工作到关键性工作的转变,离不开对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开发和利用,需着力于几个方面。
(一)线上与线下结合。新文化运动以来,歌谣征集工作到今天还在继续。数量上是非常惊人的。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已被写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红色歌谣的熟悉情况。如果学生中有会唱红色歌谣的,可以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作用。如果学生不会唱,需要在学校的安排下让学生主动去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学习如何唱红色歌谣。教师学会了唱红色歌谣,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唱,才容易在唱的过程中深受教育。
(二)个体与群体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红色歌谣传承人往往就是个别人,而不是一群人。如果红色歌谣传承人不主动传播红色歌谣,有些歌谣就会出现濒临消亡的情形。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对接,鼓励红色歌谣非遗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在汉中市镇巴县原有一名叫朱有炽(曾任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长)是《十送红军》的第一代传承人,其儿子朱仕俊是《十送红军》的第二代传唱人。这些传承人年龄大,生活地主要在农村。利用个人力量传唱红色歌谣是有限的。需要相关部门的介入,只有这样,红色歌谣才不会消亡,而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三)官方与民间的结合。需发挥官方宣传部门或机构的力量。比如,出版红色歌谣书籍、策划寻找红色歌谣、学唱红色歌谣的活动,组织较大规模的红色歌谣学术会议,发挥学者专家的力量,共同发力,积极打造红色歌谣的传播矩阵。学校要结合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开发校本教材。比如,在川陕苏区就有一些小学编制了本校的红色歌谣校本教材。通过民间和官方间共同发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好红色歌谣。
(四)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川陕苏区从地理版图上看,涉及到重庆、陕西、四川三地,这三地都有红色革命传统且红色资源丰富。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四川省文物局联合陕西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共同编制的《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正式印发。这些文件为川陕苏区红色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党校而言,要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积极将红色歌谣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制定具体方案。对于大中小学而言,可以依托实力雄厚的高校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不断挖掘红色歌谣的内在元素,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开展红色歌谣宣讲活动,建立红色歌谣普及基地,发布红色歌谣项目为大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新的机遇。党校与高校之间可以以开发和保护红色歌谣资源为契机开展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五)生活与政治的结合。现实生活中,个别人认为红色歌谣只是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的反映,与政治没有任何关系。需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从本质上讲清楚,红色歌谣的属性包括政治性(阶级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人民性等。今后,红色歌谣要大力传播好,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理清楚生活与政治的内在关系。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离不开对于红军生活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