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今天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48周年纪念日,四十八年前的今天,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痛,世人悲伤。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引路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是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让亿万中国人站了起来。江西兴国是毛主席亲手缔造的苏区模范县,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兴国人民对毛主席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发表《兴国,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一文,作为纪念。
兴国,一方不同凡响的土地,一个纯客家县。历史赋于这方土地包容、宽厚、坚实,让它长出了种种思想。刚兴起的“堪舆术”、初创的“道教”、初创的“理学”在这里发源、完善。客家人最为突出的开拓精神和革命精神在这里传播与赓续。文天祥在这里开府抗元,播下“爱国主义思想”;改变中国命运的三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波及影响着兴国;“江西革命三杰”之一、兴国崇贤乡上沔村的袁玉冰最早向江西、赣南和兴国传播马列主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自创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毛泽东后来曾形象地比喻说:“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然而,兴国这只“鸡蛋”不但没有都打烂,还先孵出了“小鸡”。兴国客家人发挥出了客家人艰苦卓绝、冒险犯难、不畏强暴、宁折不弯、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爱乡爱国,为了正义和民族利益毁家纡难,慷慨无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兴国的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在群众的掩护下避免了重大牺牲。兴国不但恢复了农村党组织,而且创建了工农武装,开展了武装暴动,成立了赣南最早的红色政权,成为最靠得住的红色阵地。
1928年4月至11月间,红军第七纵队交通员刘岱(兴国县祟贤乡贺堂村人)先后三次穿越敌占区,送信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联系,让毛泽东发现了“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其中包括兴国北部多个乡镇)和红色兴国。1929年4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兴国,陈奇涵等兴国的党组织负责人向他全面介绍了兴国的革命情况。同时,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到兴国有很好的党组织和群众、有相当力量的工农武装、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马列主义信仰的基础等。
毛泽东相中了红色兴国,兴国有缘成为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毛泽东曾多次来兴国指导革命斗争,参加重要活动,树立模范典型。他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修订《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指导成立“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和“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指导分田;在兴国深入调查研究,写下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兴国县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还在兴国指挥和开展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同时,兴国客家人传承了客家人在千年与万里时空中淬炼出来的特立卓行的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对毛泽东思想路线与革命策略理解深刻,且执行坚决。
毛泽东在兴国指导革命斗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作出了理论概括。
兴国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初步形成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4月,通过调查研究制订了《兴国县土地法》;在1930年10月作了《兴国调查》,在1933年11月作了《长冈乡调查》。毛泽东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作三次调查,非同寻常,充分反映了他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具体鲜明的问题导向、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通过制订《兴国土地法》前的调查,改正了土地分配中的原则错误,促进了土地斗争的发展,带来赣南与闽西大地“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了解和中国国情的认识,不仅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据,而且树立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范。通过《长冈乡调查》,揭示了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规律,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给即将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准备。
正是通过上述调查,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首先,他揭示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其次,他主张调查研究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再次,他揭示了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阐明了调查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主张调查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有的放矢。
1965年,毛泽东还重读未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的《长冈乡调查》,并在上面批注:“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对这篇作品,他不仅满意,而且继续从中汲取对现实有用的思想资源。
毛泽东在兴国的三个调查已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兴国是毛泽东土地革命理论初步形成地。1929年4月,毛泽东率前卫排第一次来到兴国,分兵发动群众。他在兴国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订了《兴国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对土地没收对象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变更,毛泽东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这一原则性的改正,明确了土地革命所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地主阶级,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1929年4月,毛泽东离开兴国第二次入闽后,还来信指示兴国县委和赣南特委,在土地革命中不要集中攻击目标于富农,不要无条件反对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这不是一般的指示,是毛泽东最早提出对待富农的策略,是对具体实施土地政策的发展。
1930年3月,毛泽东又率部到达兴国。在他的指导下,兴国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陈家祠胜利召开。会上,成立了兴国县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兴国苏维埃政府土地法》。同时,各级区乡红色政权相继成立。兴国苏维埃政府贯彻毛泽东“快分,平分”指示,农村处处出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
1930年6月底,毛泽东同志第三次来到兴国,强调“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同年8月,兴国开始的第二次分田坚决贯彻了这个原则。广大农民感觉到真的换了天地,真的当了家做了主人,这种分田方法迅速在赣西南各县推广,所以毛泽东称赞兴国是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先进区域。
1930年10月,毛泽东又通过《兴国调查》解剖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土地斗争中的思想动向与现实表现;通过在赣南苏区以及整个中央苏区深入、持续的调查研究,逐步明确了怎样划分阶级、关于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等问题,最终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理论。
毛泽东制订的《兴国县土地法》初步确立了土地革命的原则,确立了土地革命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观、群众史观和主体观,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典范。
兴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实践地。1929年4月,毛泽东率前卫警卫排来到兴国,听取了兴国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汇报,了解到兴国从工农武装暴动,到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的情况,目击兴国纵横几百里赤色区域的红红火火,他高兴地说:“今天兴国红了,明天整个江西就会红,后天就要红遍整个中国!”这充分表明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工农武装割剧”思想得到了升华,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道路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已经萌发了中国应当首先占领农村,深入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而后再占领城市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为后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扩大红军成了重要任务。兴国成为扩红模范县,实践证明兴国的扩军路线和方法是正确的,其成效是最为显著的。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兴国发展革命武装和扩大红军的经验,并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他在《兴国调查》中指出:“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从而确定了正确的扩军路线。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中央苏区军民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第一次反“围剿”,兴国人民坚决贯彻“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就说到:“我在龙冈方向已集中最大兵力。龙冈西南数十里之兴国,尚有一千余人独立师,亦可迂回于敌后。”这个独立师指的就是兴国新编第1师。
第二次反“围剿”,红军辗转到达城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万寿宫召开会议,再次讨论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最后通过毛泽东的主张将红军埋伏在东固坳上,以逸待劳,捕捉战机,逼敌而居,依山设伏,隐蔽待机,诱敌就我,待敌脱离阵地将其歼灭于运动中。
兴国人民贯彻毛泽东在兴国城冈会议中提出的“诱敌深入,集中兵力,选择弱敌,各个击破,在运动战中迁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东固群众把红军在东固集结的消息封锁得严严密密,引敌就范。毛泽东登临离兴国县城60公里的白云山指挥战斗,使得红军“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由于兴国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和红军的处处阻击牵制,敌19路军前往驰援连连扑空后,奉命撤回兴国。
第二次反“围剿”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诱敌深入,集中兵力,选择弱敌,各个击破,在运动战中迁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以及红军反攻开始第一仗“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三个原则。
第三次反“围剿”,在兴国主战场形成红军全部的作战原则。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迅速从闽赣边界千里回师赣南,来到“人民这个条件”最好的兴国,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有兴国人民的支持,红军如鱼得水。毛泽东在总结说:“第三次反“围剿”虽是那样急风暴雨的局面,千里回师,又被敌人发觉了我们迂回其侧后的计划,但我们仍忍耐折回,改用中间突破,终于在莲塘打着第一个好仗。”
从8月7日至9月15日,红军在40天内,连续在兴国的莲塘、良村、宁都的黄陂以及兴国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地六战五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战斗之激烈,都超过了第一、二次反“围剿”,表明红军的运动战发展到了逐步成熟的阶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于红军作战原则的发展、形成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论述:“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原则就形成了。”
兴国县广大军民不仅对红军反“围剿”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完善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起到重要作用。
兴国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除了上面所述三个方面的贡献外,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重要著作,对根据地政权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苏维埃政权应当既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要注意解决群众的一切实际生活困难。毛泽东对这些思想理论的不断概括和阐述,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说明了兴国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发祥地和实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