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页沉重的翻不过去的历史。
90年前的湘江两岸,战云猎猎,战尘密布,人马的嘶吼,枪炮的轰鸣,随着东去的湘水,渐渐平息;数万头顶红星、怀着坚定理想与信念的青年,静静地躺在古岭头、枫树脚、瘦马岐或是华光铺、觉山铺的荒山蔓草、河沟野洼间。
青史不留名,他们留下的只有一个个光辉的番号——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红四团、红十八团……
英雄所怕的,不是牺牲,是遗忘,生前蹈死不顾所追求的东西,在身后被历史的灰尘湮没。
我们无数次的回顾历史、重温和感悟,就是对逝去先烈的回应和致敬。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陈力先生,翻开历史浓重的血痕,带着我们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血战湘江》。
今年暑期组织家庭红色旅游,从衡阳返回南宁,特地途径全州西,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再一次接收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血战湘江》的场景,仿佛在这里重现。
湘江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兴安县城西南一公里的狮子山,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远远的看到,湘江战役纪念馆整体设计,就像一顶红军帽。鲜艳的红色,警醒后人牢记这段惨痛的教训,缅怀前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史实。
进入纪念馆,在序厅里,“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一座红军奋勇突破湘江的巨型浮雕扑面而至,红军指战员们冒着敌人的炮火,通过简易浮桥抢渡湘江时的壮烈场景,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红军的英勇与牺牲精神,同时也使得纪念馆成为了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地方,
湘江战役纪念馆有湘江战役全面介绍,里面配合声、光、电和雕塑,感觉有较好的体验。
在纪念馆的“血战湘江突重围”部分,展区通过革命文物、战斗场景、电报、油画、图表等形式,生动详实地展示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这段悲壮的历史。纪念馆内还展出了很多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所使用过的武器。
载着红旗的船,代表中国革命,旗杆高1.9米,红旗宽3.4米,寓意湘江战役发生在一九三四年,底部五朵浪花,寓意参与战役的五大红军军团,船上的三顶红军帽,寓意战役中存活下来的三万余红军将士。
“禾塘决策”场景再现:中革军委“三人团”在湖南道县禾塘村做出继续西进的决定,25日下令抢渡湘江。
湘江战役情景再现:记录了林彪带领红一军团在黄沙河与国民党军队战斗场景。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军殊死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震撼。
雕塑《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讲述红34师为掩护红军渡过湘江,几乎全军覆没的场景。
雕塑《担架上的反思》描述的是湘江战役后,红军翻过老山界,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三人在行军过程中不断讨论,提出西进八黔的战略。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中的悲壮一页。在这场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经此一役,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中央红军兵力折损大半,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历经卓绝苦难、生死考验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义的重量,唯有肝胆无私、胸中只有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起复兴国家与民族的重担。
大风起兮云飞扬,90年前湘江两岸的风云际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而历经风雨雷电考验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如日出东方,蓬勃万里,确实是冥冥中历史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