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燕,你拥有一个美丽又好记的名字。你的人生剪影如同春天里的燕子——不,你分明就是一只飞翔在大地之上的矫健春燕。20个春去秋来的更替轮回,你把火红的青春和满腔热爱、连同稻种,义无反顾地播撒在肥沃的土地里,整地、育秧、灌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苦痛之后,小心翼翼地收获着一茬又一茬沉甸甸的稻穗,还有荣誉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你是一只矫健的春燕
文/王南阳
采访钟春燕之前,我看过她的先进事迹材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第10届党代会代表,肇庆市劳动模范......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很快闪现出一个文质彬彬、慢条斯理,讲话时一套套理论,鼻梁上可能还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我见惯了的高级知识分子模样。
这天上午9时许,天空晴朗、风和日丽。我应约来到坐落在鼎湖旧省道旁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果然是我多次经过的那所陈旧简陋的市级研究所。其实,我定居鼎湖10年,早就听说这里有一所农科所,许多次我从它身旁走过,瞥见那寒酸不堪的老铁门、未经粉饰的低矮围墙、一栋土灰色老旧的四层办公楼,我心里总犯嘀咕:难不成这是一所濒临关闭的农科所?
要不是今天来此地采访,我恐怕也不会迈进这个简陋的小院落。
“请问,您找谁?”一个20来岁小伙子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哦,我是来采访钟所长的”,接着我又补了一句,“这里是市农科所吗?”小伙子有些愕然:“你这不是进来了吗。”听了他的话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小伙子微笑着说:“我叫王茂辉,今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是钟所长亲自招来的。这会儿她在农田里正忙着收割最后一批稻谷,是她让我在这里等候您的。”
穿过马路对面,我们来到了农科所实验基地田间,顺着小王所指的方向,我看到一位头戴草帽的中年妇女,正与几位员工一起收割稻子。“钟所长——”听到王茂辉的叫唤,她立刻放下镰刀,拍拍身上的稻草,微笑着走过来跟我握了握手,说道:“不好意思,还让您跑到田里来。”这时才看清楚我要采访的钟春燕,跟先前想象的完全两个样。大概1米6的身高,黝黑的肤色,略瘦的脸颊上颧骨凸出——典型广东农村妇女的形象。我和钟春燕漫步在田间地头,边走边聊,就这样开始了我第一次别样的采访。
钟春燕在观察水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77年5月某天上午10时许,廉江安铺镇合河村一户贫困农民家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又一个女婴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上来。这一刻,或许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女婴将来的命运与农业有很深的缘份。
女婴诞生后,这对不识字没文化的父母,却给他们的女儿起了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美丽又好记的名字——春燕。这分明是对女儿的将来抱有一种质朴的寄望,他们是在祈祷女儿长大后,能够像春天里的燕子那样衔泥筑巢、哺育后代,一辈子为家庭劳碌奔波、辛勤操持而已。
俗话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说。在清贫农家潜移默化,还有哥哥姐姐的影响下,四、五岁的小春燕乖巧懂事,开始学着帮家里喂养鸡鸭、晒稻谷,是哥哥姐姐的小帮手了。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羽毛未丰的小春燕,像雏燕一样在自己的天地里屡屡试飞。每天下午放学后,其他同学三五成群结伴游戏玩耍,只有春燕独自去山坡拾柴、到田基打草或去种植蔬菜瓜果,有时还要上山放牛;回到家里又帮姐姐喂猪、煮饭,家里家外忙不停。农忙时节还到田里插秧、除草干农活呢。
每天晚饭后掌灯时分,是春燕读书学习和做作业时间。昏暗灯光下,春燕徜徉在书本知识的小道上,享受学习给她带来的乐趣。1985年到1994年,春燕在家门口完成了小学至初三学业。这9年里,她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初三毕业后,春燕以优异成绩考入镇上的安铺高中,这是全镇唯一的一所设有高中的学校。此时春燕已出落成文静腼腆的大姑娘,熟悉她家的人都说她成了母亲年轻时的复制品——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春燕传承了父母勤劳善良纯朴的基因,因为读书的缘故,她骨子里比父母多了一份自信与追求。三年高中的勤学苦读,春燕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前列。春燕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师范学院(或教育类专业),将来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同时还能够协助父母照顾家庭。
有道是“天遂人愿,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7月某天,春燕接到佛山市科技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钟春燕同学:恭喜你被我院农业系农艺教育专业录取......”她急匆匆赶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亲含着泪花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缓了一会儿,他才喃喃地说:“春燕啊,你是我们钟家世代第一个大学生!”
高兴归高兴,不大一会儿,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犯愁的事旋即而至,父母为开学时女儿那笔经费开始操心了。对于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讲,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啊。
钟春燕(左一)接受采访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己
父母东借西凑,直到开学前几天,总算为钟春燕筹齐了第一学期的书杂费和住宿费。报到那天,父亲送女儿来到佛山市科技学院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办完手续交齐所有费用后,父亲把仅剩的不足三百元全部给了女儿,一向懂事的钟春燕从中拿出一百元塞到父亲手里,自己仅留下不到二百元。父女俩相对无语,彼此心里都清楚,这点钱对钟春燕意味着什么。辞别了父亲,钟春燕将独自面对这四年艰辛而莫测的求学之路。
“当年报考农业教育专业,我想你一定是喜爱这个专业吧。”我开门见山就问道。“不,是因为家庭贫穷的缘故。”钟春燕干脆利落的回答让我十分惊诧,接着她解释道:“读师范专业是全免学费的。”哦,我明白了。
开课了,教授水稻育种课程的杨明汉老师,是钟春燕后来的恩师,他对钟春燕的影响和帮助很大——无论是教授技艺还是经济上关照。钟春燕至今念念不忘。杨明汉是我国早期研究杂交水稻的著名专家,他上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七桂早25号”水稻新产品,仅此一项累计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30亿元。1986年2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广东考察时指名要见杨明汉。
第一学期开学不久,杨老师获知钟春燕的经济状况,便主动让她课余时间到自己工作室、试验田来帮忙,还支付给她一些报酬,及时解决了钟春燕“燃眉之急”——部分生活费有了着落。这对于钟春燕无异是“雪中送炭”。
读大学4年期间,钟春燕极少回家,4年累计在家不到一个月。作为儿女谁不想家、不惦挂父母呢。为减轻父母的负担,钟春燕每个寒暑假、甚至每个星期天、节假日,除读书学习之外,几乎全部用来勤工俭学。她第一学期费用是父亲交的,之后3年半全部生活费等,都是靠勤工俭学挣来的,再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钟春燕四年大学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由此可见一斑,着实令人感动。
通常以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的人,她(他)们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是倍加珍惜的,钟春燕也不例外。课堂上她仔细听老师讲授的每一节课,认真详细做笔记,从不放过每一个疑难点。由于钟春燕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期间她每年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学金。
每到寒暑假,钟春燕都跟着杨明汉老师,整天泡在试验田里,耙田整地,播种育秧,除草杀虫,灌溉施肥……这一切在外人看来,与其说是搞农业科研,倒不如说是在干农活。刚开始钟春燕也有这种想法,杨老师从自己学生的眼神里,似乎看出钟春燕内心的疑惑和思想波动。
有一天整地间隙小憩,师生俩坐在田头闲聊,杨老师问钟春燕:“我们这份工作有意义吗?”钟春燕答非所问地说道:“老师,您都快60多岁了,又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水稻专家,干啥还要亲自整地,不如请几个农民来干这些粗活,自己专心搞科研不更有价值?”听了钟春燕似答非答的回话,杨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结,语重心长地对钟春燕说:“对着黑板研究不出水稻新品种,偷懒更研究不出好水稻。我们研究水稻的人必须比农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千万不要小看这份工作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老师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语掷地有声,让钟春燕的心灵得到震撼,更加坚定了她一辈子投身水稻育种事业的信念。钟春燕从当初因为家庭贫困不得已的选择,一下子上升到“为保天下粮仓充盈,甘愿付出一辈子艰苦努力”的追求。
钟春燕的思想蜕变与升华,杨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明确了奋斗目标的钟春燕,从此学习劲头更足了。积淀了二十年的水稻育种理论知识与经验技艺,这时候,他恨不得一下子将它们传授给这个酷爱水稻事业、一直跟着他的学生,而勤奋好学的钟春燕像吸吮母乳那样,如饥似渴使劲地学习钻研水稻育种理论知识。
在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整地、播种、育秧、授粉、收割直到分类、记录、考种的每个环节,不怕苦累的钟春燕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到了大学三、四年级时,钟春燕已经娴熟掌握了水稻育种的各种活计,成为杨老师的得力助手。
钟春燕(右二)指导技术人员
矢志不移水稻育种推广
2001年5月,钟春燕大学毕业了,她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牢记老师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满怀追求理想和美好憧憬,依依不舍告别曾经流汗流血,也偷偷流过泪,默默忍受苦累,收获知识技艺,更有从老师身上学到坚守与大道的校园。四年间,钟春燕无数次从这个校门进出过,而这一天走出校门的钟春燕,顿觉校园上空豁然开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湛蓝深邃。钟春燕宛如羽翼丰满的燕子,第一次离开母巢独自放飞,自由翱翔在广阔无垠的蓝天。
从佛山禅城长途汽车站乘坐大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抵达坐落在肇庆鼎湖山麓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钟春燕前来报到的工作单位。走进农科所小院,但见一幢浅灰色四层老式办公楼,两旁是一排陈旧的小平房,整个农科所一览无余,显得格外简陋单调、干净冷清……眼前呈现的这一切,在初来乍到的钟春燕看来是那样平常。
钟春燕很快安顿了下来。平生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自己的独立宿舍,自己管理的试验田……钟春燕面对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拥有,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这天夜里,钟春燕辗转难眠、浮想联翩,暗自流下了百感交集的热泪——她更坚定了这辈子与水稻打交道的信念。钟春燕平生第一次失眠了。
第二天,钟春燕被分配在育种组,这与她所学专业非常吻合,不需要实习就直接上岗承担项目。从此,粤西小镇鼎湖山下大旗山村旁,农科所实验基地、实验室里,多了一个勤奋而矫健的身影。钟春燕拥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背对青天脸朝黄土”的真实写照。春种夏收,夏播秋割,钟春燕和她的同事们,像农民那样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里与水稻育种打交道。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的诗句,钟春燕从小就耳熟能详,而且有着切身体验——优良种子对农民是何等重要啊!自从跟水稻育种、良种推广以及种子鉴定打上交道之后,钟春燕深感自己是千斤重担一肩挑,责任重于泰山、高于天。广大农民希冀丰收的愿望全寄托在这颗小小种子上,如何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水稻新品种,成为工作在农科一线人员责无旁贷的使命。钟春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用壮丽青春书写水稻育种与推广的新篇章。
采访中,钟春燕反复对我讲:“其实,育种工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理想或光鲜的,它简直就是一个枯燥无味、辛苦繁重的行当。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搞水稻育种总是失败、失败、再失败,失败是我们工作的常态,而成功却微乎其微,真可谓是凤毛麟角。”接着她又补充说道:“王老师,我真的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起初我还以为这是钟春燕谦虚,她不愿多谈自己的辉煌过往吧。随着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采访,我对钟春燕所讲的那番话以及所做的那些事,才逐渐有所理解与认同。“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卡尔•亨利希•马克思的这段至理名言,用在水稻科研工作者身上,那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一次面对央视记者采访时,他曾说过:‘我是一个为亿万农民服务的农民’。”钟春燕如是告诉我。停顿了一会儿,她面带微笑再一次说道:“讲实在的,干我们这行的人跟农民没有两样,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水稻科研人必须具有坚毅忍耐、百折不饶和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袁隆平、钟春燕的话让我释然了——面对站在跟前的这位凡人钟春燕,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采访中,很难从钟春燕嘴里掏出关于她的一些“猛料”。是正在田间整地的老职工兰姨告诉我说:“钟春燕这个人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架子。我一进农科所就跟着她干。至今我还记得钟所怀第一个孩子的情形,那时,她挺着老大的肚子还泡在水田里干活,在领导和同事们再三劝说下,直到临产前半个月她才肯回到办公室去。”
来所里不到半年的王茂辉,是毕业于华农的研究生,分在钟春燕领导的育种组。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来条件并不太好的农科所,小王说:“我是看中这里的工作氛围,还有谢所、钟所的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更被他们以身作则、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所感染。”
“闭门造车难以收获优良水稻成果——这是钟所时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王茂辉这样对我说。紧接着小王又说道,“钟所是个说少干多的人,田间地头是她的‘第二办公室’,几乎每天早晨上班,她都要先到水稻种植基地和农作物大棚认真巡视一番。哪个大棚种植什么农作物,哪块水田播种何种水稻,她都了然于胸。”“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心里踏实准保没错。”小王特别强调。
通过多年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钟春燕和她的同事们,从2004年开始,在新技术育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从上千个品种里,选育出“华优229”“博优263”等6个优质、高产、高抗的水稻新品种,为广东培育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钟春燕先后主持肇庆试点的省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和国家南方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水稻区试是鉴定育种成果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品种审定、良种繁育和推广的重要基础。
为扮演好公证人角色,必须做到细心、严格、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区试品种。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和生长过程观察、记录到收割、考种,以及材料收集汇总的每个环节,钟春燕总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严格把关。钟春燕说:“要求同事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这样才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钟春燕育种组每年都接受省农业厅下达的种子纯度鉴定任务多达200余份。多年来,通过区试成功的“华优638”“粤农丝苗”“华航31号”“合丰占”等杂交水稻新品种,至今已累计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为农业创造经济效益达2.5亿元人民币。
多年来,“华优638”等水稻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不仅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还有效提高了粮食品质。其中,“华优638”是省内推广面积较大的新品种,连续几年被省农业厅评选为全省农业主导品种。钟春燕育种组的“华优638”项目成功推广,荣获2010年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钟春燕笑着对我说:“我们育种人所充当的角色跟孕妇相似,一个优良水稻品种的诞生,比怀孕生孩子还要困难十倍、百倍。”钟春燕像母亲精心照料婴儿,细心呵护着每一个参试品种,确保每个品种试验数据完整准确,为品种审定和良种筛选提供强有力科学支撑,为广大农民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此外,钟春燕还积极帮助广大农民朋友,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有效做好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主动推广优良水稻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此,钟春燕连续6年被市农业局授予“优秀农业咨询专家”荣誉称号。
钟春燕观察作物生长
赴缅志愿传授水稻育种
2005年11月某天,钟春燕与同组人员正在基地稻田里忙着收割谷子时,她接到办公室打来电话说,中国志愿者协会在广东省招募青年志愿者,赴缅甸义务传授水稻育种技术。钟春燕郑重递交了申请书,积极报名参加。当获知被批准成为赴缅中国青年志愿者那一刻起,钟春燕深感作为国际青年志愿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06年元旦刚过,一行15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农业技术服务队,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乘坐飞机飞抵缅甸首都内比都。这是钟春燕第一次出国,以中国水稻育种专家身份,赴缅甸国家农业研究局水稻研究所,展开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
钟春燕来到缅甸国家水稻研究所,摆在她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关。为了尽快掌握英语会话能力,钟春燕刚到缅的那段日子,无论在田间或在办公室,她都随身携带一本英语词典,交流时遇到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就迅速查字典解决。上、下班路途上,以及晚间休息时间,她都随身带着一部MP3练习听力。
半个多月后,钟春燕就能够跟缅甸同事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各种交流了。说到这里钟春燕自己都禁不住地笑了起来,她说:“为了速成会话英语,单是MP3的电池就消耗了几十个、圆珠笔笔芯将近30支。念大学时也没有这样用功过。”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气候。缅甸一年分为凉、干、雨三季。11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3月至5月为干季,6月至10月为雨季。干季气候炎热、干燥,日照强度大,田间温度常高达40多度,在干季当地人多选择深居简出方式避暑。钟春燕一行抵达缅甸时恰逢干季。
钟春燕顾不上自己上火牙痛,第二天一到缅国家水稻研究所,立即投入工作。为了与炎热干燥天气作斗争,在缅甸同事帮助下,她学会采摘芒果叶、鸡蛋花等草药煮茶水饮用。果然这招还很管用,几天下来,牙齿居然不痛了。后来,钟春燕跟缅甸朋友开玩笑时说:“我回国后,可以改行开凉茶铺啦。”听罢,大家哈哈大笑。中国青年的乐观精神在异国绽放光彩。
面对异国的艰苦环境,钟春燕在缅的180个不平凡的日子里,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积极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脚踏实地勤勉为缅甸同行服务。
在缅的工作十分单调。每天上午,钟春燕冒着酷暑来到稻田,参与水稻杂交、选育和繁种等田间科研项目,以及从事稻田常规管理。每天下午就到实验室对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等项目,进行详尽记录与科学分析。几乎天天都像时钟那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一工作。
钟春燕说:“虽然条件简陋、工作艰苦,但是每每看到缅甸同行的进步,自己便有了一种美美的获得感,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在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钟春燕像当年恩师那样,总是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缅甸同行。钟春燕还抽空主动帮助他们翻译来自中国的除草剂等农药产品说明书。
短短半年时间很快过去了。钟春燕以自己辛勤劳动出色完成了全部援外课题,从而得到缅国家水稻研究所的充分肯定,也为增进中缅传统友谊作出了贡献。回国后,钟春燕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铜奖”。
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担任副所长的钟春燕工作更加忙碌。我的采访也因此断断续续,只好见缝插针式跟踪进行,前后半个多月的采访总算结束。初稿出来后,我感觉还欠缺点东西——哦,对了,还应该采访一下钟春燕的家人。
又一个星期天中午,农科所附近的小菜馆里,我见到钟春燕的丈夫王滨,还有钟春燕的两位同事。我们边吃边聊,气氛随意轻松。谈到爱情时,王滨当着年轻人的面滔滔不绝毫不隐讳,他说,他们俩的家境相似,性格互补,志同道合,一撮即合。王滨还风趣地说:结婚时就住在所里农业基地宿舍里,每天早晨打开门窗,一股猪屎味儿扑鼻而来……他们结婚15年,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经历。聊到这里,王滨眼神飘忽,仿佛在回想什么。停顿片刻接着说道:“春燕为了这个家还有她的水稻事业,吃了太多苦、受了不少罪。”
接着,王滨显得有些激动地说:“我永远也忘不了,2015年春天,那是一个乍寒乍暖的季节,所里上下正忙着试验田播种早稻。春燕怀了我们第二个孩子,离预产期不到一个月,她照样和大家在田里忙碌着。有一天太阳特别火辣灼人,春燕从早上到下午,一直在田间干活。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她觉得身体不适。赶紧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胎儿严重缺氧。医生说病人是高龄孕妇,幸好及时就医,如果再晚点的话,母婴都会有危险的……”丈夫的忆说,勾起了钟春燕的伤感,眼圈一红流下了一行眼泪。看到这个情景,在座的人包括王滨在内,彼此心里都应该是五味杂陈。一时间,大家沉默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