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一年,不知不觉,我已七十岁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七十岁人生经历,也是甜酸苦辣的,也欢乐过,也愤怒过、也委屈过。从小我生活在冀南平原的一个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仅有500人的小农村里。在本村读完了四年初小后,年仅10岁,1米刚出头的我就徒步7华里到乡办高小读书,两年间,不论夏日“三伏天”的烈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的冰天雪地,天天如此。高小未毕业,史无前例的“文革”就爆发了,学校到处贴满大字报,批斗会一个接一个,形式多样,花样翻新,我这个年龄的小学生对此不懂不问。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我,依旧看书学习不止。后来学校复课了,但仍让学工学农学军,各种运动不断,对此无法正常学习。不过我还是自修所有的初、高中课程。中学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回村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黑灯时刻才收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炼就一身铮铮铁骨。两年后,经过层层推荐上了本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时,我幸运的被分配到本地日报社当了一名编辑记者。
这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从小酷爱读书的我,虽然没有实现我的“大学梦”,但终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去单位报道时,正赶上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全国处于一派悲哀之中,我随着本单位的员工一起去参加吊唁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满怀信心,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可现实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领导派我下乡当驻村工作队员。好再时间不长,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啦。我回到报社,在农村科当了一名编辑兼记者,才开始了正式新闻工作生涯。我把心思全用在工作上,耐心跟老编辑学习,认真审阅稿件,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热心帮助下,我很快熟悉了各项工作,使之成了一名称职编辑。随即我又深入到乡村采访,开始撰写新闻稿件并发表在本报或者中央省级新闻报刊上。在报社工作的七年间,由于我整天忙于新闻写作,尽管我所在的邢台市是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年四季分明,风光旖旎,春天姹紫嫣红,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红染霜天,冬天云出蔽空,我天天丛中走来走去,但却对此视而不见,达活泉的涟漪,清风楼的倒影,被外人视为邢台“八大奇观”的胜景,我也懵然,无动于衷。我心中装的全是工作学习,全神贯注其中,用知识充实大脑,提高文化修养和写作技能。
然而,世事多变。26岁那年我成了家,有了女儿,过上一家三代人的家庭生活。家也成了我人生旅途中停泊休整的港湾,我陶醉其中,尽享老少亲密、夫唱妻随的幸福。可惜好景不长,年过5旬的母亲,从农村老家,乘公交车来市里帮我带孩子途中突发脑溢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他老人家过早离世,对我和这个家来说,如同晴天霹雷,其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当时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她是来市里帮我带女儿,本来说好我去车站接她,可偏偏阴差阳错,她乘坐的公交车提前到站了,由于她心切,就一人步行到我住的地方,虽仅有短短一里路程,不知她是如何走过去的,未上楼就进了医院,我看见她时已经在医院急诊室抢救......临终也未与我说上一句话啊,当时,我心都碎了,万念俱灭,心如刀绞,悲痛终生,难以言表......
经历了青年丧母,这人间最大悲痛的,本来就不擅言辞从此就更加寡言。不过,本人很快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变得更加坚韧刚毅,我把对母亲的炽热的爱和无限的思念,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酷爱的工作和事业上,连续两个月到清河县实地采访,通过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一篇《北方的温州》的工作通讯,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了该县红红火火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的先进事迹,发表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时任省委书记专程到该县调研考察后,决定在全省推广清河经验;《人民日报》派记者到该县实地采访后,连续发表三篇专题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也纷纷报道了清河经验。从此清河县名声大振,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新闻写作上,不管在报社,还是在市(地)委、政府机关工作,对新闻写作都执着追求,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地探索,及时捕捉,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主题,如实地记录下时代的风云变革,如撰写的反映邢台地区放活科技人员的(《鸟出笼、鱼得水》等三篇文章,连续发表在《人民日报》1987年12月22日、23日、24日上)。还有《张牛子万里寻草记》、《我的事业在太行山》、《丹青难写是精神》等等,都是从平凡的事物发掘真理的矿藏,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反映时代的改革和变迁。
可最让我高兴的是,在新闻采访中,我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们当中有农业技术员、个体工商户、普通的农民、企业家、画家、书法家和县、乡、村级干部及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与他们之间,是真诚的感情和淳朴的友谊,绝无所求于对方。“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又存在着。我与他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滴水见太阳,与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相识、相交、相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也成为个人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之源。
写作,外人眼里认为这是一件“美差”,其实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圈里人称为“爬格子”,新闻写作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文章来。就象一个好的服装师,想把一块布料,做成一件整齐大方、美观合体的衣服,必须量体裁衣,先选好布料,然后按照本人的身材设计、剪裁、加工,每道工序都得认真细心,一个环节不可少,否则就会出差错或者次品。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甘情愿做冷板凳,耐得住性子,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常深入到火热的现实中去采访,与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实际工作者打交道,获取鲜活的素材,经过大脑反复酝酿构思写出文稿,然后一字一句的精雕细刻,成文后还得翻来覆去的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至今还记得,我刚上班时,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郑重对我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你所采写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你本人思想、社会责任心、品德、人格的记录”。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身体力行,用真诚的心感受生活,用敏锐的眼睛发现真善美,用真情的笔记录下每一次感受和领悟。即忠于事,又忠于人。最终整理成两本小集子《滴石集》。为啥选这来做书名,是取其窥见一斑知全貌之意。这上下两集所撰写的人物通讯,调查报告,访问记等文章,都是从30多年来撰写几千篇文稿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之作,这是对我个人新闻写作的一次总结和回顾,也有助于资料的保存,并且也便与同行和初学者之间的交流借鉴。正式出版后,受到不少初学者和青年人喜爱和收藏。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艰难困苦,反复锤炼,是人生路上的试金石。百炼成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要把个人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的历练。汉代司马迁因替李陵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而下狱治罪受酷刑,一般人早已饮恨而去,然而他却“受极刑而愠色”、“隐忍苟活”,为啥呢?他的《史记》尚未成书。出狱后,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继往开来,认真阅读史料,搜集相关知识,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付出艰辛的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宝藏。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以司马迁为榜样,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细致观察,精准剖析,对本地发生更大事件、重点人物跟踪了解,努力提高本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写出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前瞻性的文章之时,又蒙受丧父之痛。父亲是位很坚强的老共产党员,他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苦,又蒙受“文革”等各种运动和中年丧妻之痛,况且长期患病,但仍然信仰坚定,乐观豁达,安然对待生活,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活了88岁,也算是高寿老人。他的驾鹤西去,又让我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痛定思痛,自己虽已过中年了,向老年人迈进,但不能停滞不前,半途而废,必须再接再励,继续奋斗不止。紧紧围绕事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带领全室人员展开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涉及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所提几十条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先后作了批示,其中10篇被市委、市政府“两办”批转,推进了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我提出并倡导的“五种精神”即:“九牛爬坡人人出力的精神;抵不倒南墙决不回头的顽强精神;锐意开拓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负重奋起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奉献精神”引起时任市委书记的的高度重视,他先后四次做了重要批示,写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文件。明确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大力提倡并实施“五种精神”。
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从天而降,两年之后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相濡以沫20多年、年仅50多岁的妻子因遇车祸不幸身亡。这对我和我的小家来说又是天塌地陷。并且在本人不知情不情愿之下又被迫调离自己热爱熟悉的工作岗位,这双重打击,对我的伤害真是罄竹难书。开始我心如铅注,一桩桩一件件的悲伤让我无法接受,难以承受,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见任何人,静静想来思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经过反复思考权衡终于冷静下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人生的路就是这样艰难曲折,不会铺满了玫瑰花,不会充满了温暖,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几百万字。这些文字虽然不见得是精品玉器,但都是甘露醍醐,都能让读者获得一点精神享受,都能使人爱国、爱家、爱大自然,爱好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我还得化悲为力量,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继续向前。因为人生是短暂的,我决不能混天过日子,把时间白白浪费掉。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我有一天没有任何一点收获,那等同慢性自杀,愧疚难安。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现实的每件事都要问一下“为什么”追根溯源,通过细致的调查,反复比较,缜密思考,脱开其外壳,找到其真正的内核,认识事情的本质。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经过连续观察,细致研究了十六年,才写出了《论食虫植物》这本书,为生物学作出卓越贡献。我正是把写作当做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始终保持着一种创新活力,几十年如一日,不让任何东西干扰自己的工作——写作。不管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在家,我都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不断点燃思维火花和写作热情,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涌现,并不断精进,不仅写出2000多篇稿件,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上。还先后出版了《龟志》、《100名人惜时故事》、(《滴石集》上下)等专著13部本(300万字)。
李太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如今,我活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正迈向耄耋的岁月,感受过人间的悲欢离合,体会到人间冷暖,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值得我用心付出。人啊,总要等到自己受伤的时候,才真正学会保护自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交朋友,尤其是忘年交,便是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70年的人生,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是善良人的福佑。面对变化交织,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更应该珍惜本未来的每一天,凡事都要学会看淡一切,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计较,什么都耿耿于怀,放在心上。要懂得释怀,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羡慕别人比自己过的好,家里比自己有钱,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欣赏自己的独特,要承认人的天赋秉性的差异,他是他,我是我,不与人比,承认自己的平凡,与自己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他人和解,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