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八军,经历三次组建,在根据地坚持和保卫时期,独立支撑和发展了皖西地区的武装斗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用战斗粉碎了敌人的5次清剿计划,是鄂豫皖边区创建成南方八省面积最大、牵制敌人最多、保存力量最强的游击区,是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中唯一一支保留军级建制、唯一一支可以整营歼敌的红军部队。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随之,蒋介石在金家寨设立新县,定名为立煌县,并以金家寨为县治所在地。当时立煌(金寨)隶属河南省。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鄂豫皖苏区被分割为鄂西北和皖西北互相隔绝的两个地区数小块根据地。皖西北地区仅剩下赤南县的二、三、四、五区,赤城县的一、二、三区,六安县的三区、六区和霍邱县一区的一部分等4块残缺不全的小根据地。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2月30日在麻城县大畈召开由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党组织负责人刘士奇、郭述申、沈泽民、吴焕先等同志参加的临时紧急会议,决定成立鄂东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恢复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并组建红二十八军作为主力红军,集中力量反击国民党军的反复“围剿”,坚持开展皖西北游击战争。
第一次组建 1933年1月上旬,红二十八军在湖北省麻城大畈组建,辖八十二师,共二四四团、二四六团和1个特务营,约3000人。红二十八军主要以红二十五军第221团和特务营为基础,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泗道河、胭脂坳、白沙河、小南京、银山畈、悬剑山等地与敌七十五师、四十五师激战,在广大干群的支持下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此段时间最重要的战斗是大小门坎山阻击战,政委王平章牺牲。4月8日,红二十八军在大畈与红二十五军会合,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
第二次重建 1933年4月2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斗争形势,指示皖西北道委创建红二十八军新主力,扩大游击战争,与鄂东北做好呼应联系。随后,皖西北道委于下旬在汤家汇再度重建立红二十八军红82师,师长卢永彬,政治委员詹大列,辖二四四团和二四六团。红82师在赤南根据地转战中,先后在桃树岭、杨家滩等地打击敌人,迅速成长为皖西北红军主力。10月,红二十五军第74师部分部队返回皖西,在南溪与红二十八军第82师会合。中共皖西北道委此时决定,在立煌(现金寨)南溪吕家大院第二次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第82师、第84师,第一、二、三路游击师和两个游击队及洪家大山、赤南两个战斗营。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军部先设在立煌(现金寨)吕家大院,后设立煌(现金寨)熊家河,成为指挥皖西北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堡垒。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制定了不打消耗战,不与敌人硬拼,积极向外线游击,寻机歼灭敌人,夺取敌人物资、补充红军的正确方针。以熊家河为依托,向北游击,开展石门口、狗迹岭、铁炉冲、黎家集、叶家集等战斗,进行了苏区的恢复和建设工作。特别是葛藤山反击战的胜利,以少胜多、诱敌深入,歼敌1000多人,活捉敌代理师长刘书春,缴长短枪172支、手提机关枪8挺、子弹5万多发。“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大别山就是我的学校!”徐海东这句诙谐的话就出自此处。赤城、赤南县根据地得到恢复,形成了敌占集镇、我占乡村的局面。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回到皖西,在汤家汇的豹迹岩与红二十八军会师。次日,第二次重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第三次再建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川陕后,皖西北中心区的金寨地区革命形势日趋严重。1934年11月中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在立煌(现金寨)的熊家河召开会议,决定将皖西北分散的红军集中整编,组成红218团。12月20日,红218团组建,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下辖第一、二营和苦工队。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信精神,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游击战争。2月3日,在太湖县凉亭坳(今属安徽省岳西县河图镇)汪胡氏宗祠,召开会议,决定以红218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由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82师和手枪团,共1000余人。红二十八军组建后,高敬亭率二营和手枪团一分队先后在银山畈、鸡冠石等地发生战斗,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随后,立煌(现金寨)境内的三个游击师,先后整建制地编入第三次再建的红二十八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