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陈步峰:西河翘楚傲群英 来奎荣获国标兵——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来奎以其独特贡献斩获十个第一(组图)
2023-03-17 11:14:26
作者:陈步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孙来奎(1922年4月15日——1971年5月8日),族名寿凯,乳名铁乱(寓意生于乱世),艺名来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南午村镇田村人。西河大鼓著名演唱家、创作家。

    我与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来奎有缘,他和我同村(他和我堂兄陈步韬是同庚好友同学,是我父亲陈泽民的学生)。我们小时候经常拿着小板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仰着小脸目不转睛的欣赏他的具有冀州风味的演唱。他光头、身穿灰布大褂,左手高举打着梨花片、右手拿着鼓棒敲鼓或“指点江山”。他潇洒自如、说唱结合,说书类似评书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唱起西河来悠扬动听美不胜收。《呼家将》《抗日英雄刘四姐》《烈火金刚》《平原枪声》《郭庄民兵营》的故事就是从他的西河大鼓中知道并入迷的,他既是我们的偶像明星也是我爱好曲艺的启蒙老师。当时,我就想,长大后要象孙来奎那样,腹有诗书、博古通今、伶牙俐齿、能说会唱,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艺,传播自己的思想,讲述喜欢的故事,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给人民群众带来快乐与启迪。古堡田村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名村,是出老师和名校生最多的村之一,这些人表现不俗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水平艺术天赋,应该说或多或少受到了孙来奎的艺术熏陶和启蒙。在这一点上,孙来奎功不可没。

    以前,我在部队搞宣传、在建行搞创建,在全国搞服务文化培训咨询,经常浮现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常向各地文友介绍这位令家乡骄傲的传奇人物,同时为这位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和音像资料感到十分遗憾,我曾经受家乡之托走访了河北艺术研究所、省文化旅游厅、省市曲协、省市图书馆和各级电台等单位,所搜集到的资料都是凤毛麟角。近十几年,我的重心放在家乡河北,与北京碧虚文化公司、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等单位一起,组织服务文化采风,组织策划了50余场文化强省建设研讨会座谈会演唱会,其中为年画、元曲、铁板浮雕、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快板书等非遗传承人李爱军、郭海龙、张兰亭、李淑珍、张俊恒、赵玉杰等成功的组织策划了研讨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一直在想,为孙来奎先生组织一次“孙来奎西河大鼓表演艺术研讨会”那该多好啊!我不仅逢会必讲,而且在多篇文章介绍孙来奎先生的事迹(在百度中点击孙来奎,可搜到我与辛向党写的有关孙来奎的文章),但总觉得是蜻蜓点水,也许,以后可能会搜集到比较详尽的资料。

    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认为,孙来奎先生在中国的曲艺史上尤其是西河大鼓艺术的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独特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人物,至少有十个含金量颇高的“第一”,创下了十个载入史册的记录,也就是说至少有十大贡献或“十大闪光时代、泽波后人的文化亮点”。形成了世人关注赞叹的“孙来奎现象”

    ①1960孙来奎被中国曲协评为“全国曲艺标兵”,成为曲艺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②1960年第1期《曲艺》杂志发表《曲艺标兵孙来奎》。在第2期曲艺杂志上,中国曲协号召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人民日报、河北日报都发表了类似文章。

    ③

    ④1961年,孙来奎参加全国文艺界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参加了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毛泽东主席曾经点名让他演唱《杨家将》和《呼家将》。

    ⑤1960年6月1日,孙来奎当选为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主席团成员有胡耀邦(时任团中央书记,1981年6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扬秀峰(曾任河北省省长、最高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康生、郭沫若、胡乔木、李雪峰、梅兰芳、尚小云、邓拓、吴晗、夏衍、周扬、林巧稚、叶圣陶等名人与领导。 (见1960年6月2日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和新华社1960年6月1日讯: 《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团和正副秘书长名单》)

    ⑥1958年8月14日、1960年1月12日、1960年1月20日和196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孙来奎的佳作《五千一》《到生产第一线去》《夜逛千亩田》《送喜礼》。

    ⑦孙来奎创作的西河大鼓《夜逛千亩田》参加1958年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获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被国家级刊物《人民文学》杂志1960年第二期刊登;收入1960年中小学课本初一教材。

    ⑧1953年,民间艺人孙来奎创作的《新旧接生法》被评为河北省曲艺观摩演出创作、演唱“二等奖”。被推荐参加1958年的全国曲艺会演。

    ⑨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辑录了孙来奎创作的十部讴歌新时代的佳作。河北省曲协主席石光以《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为题做序,系统的介绍了孙来奎的艺术特点和创新贡献。

    ⑩1958年,孙来奎创作的《五千一》被评为全国曲艺节目汇演“特等奖”。  被农业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8年12月第一次印刷,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封底刊登内容提要:西河大鼓《五千一》是描写河北省安国县南楼底乡卓头社第一队的小麦丰产田亩产 5108 斤的鼓词。情节是圈繞着小麦密植和田間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方法展开的。作者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搞试验田的两个社员在试验团中的自我思想斗争和与其他社员的落后保导思想的思想斗事。作者曾在农村和全国文艺会演时演出,博得好评,这首鼓詞对推广小麦丰产经验很有作用,可供农业社社员閱讀和文娱演出之用。)

    ⑪

    ⑫孙来奎被评为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959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电台播放他演唱的节目。全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陶鈍两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希望广大曲艺工作者孙来奎学习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大旗,促进曲艺的更大繁荣。快板书泰斗李润杰、小彩舞骆玉笙表示,“要学习孙来奎、追赶孙来奎,拿出更大干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0年,参加全国文艺代表团去福建前线慰问,孙来奎的演出获得前线将士的热烈欢迎。孙来奎在火炮阵地,向金门国民党守军打了两炮,成为当时一大新闻。

    ⑬

    孙来奎的创新贡献可叹可羡,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主义新面貌新事件新变化新人物感动感染了艺术家,为曲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与创作灵感。其次是党和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第三,各级领导对艺术家的培养帮助,使他们不仅提高了政治地位,还帮助他们尽快的改造思想融入时代,由单纯模仿学唱向创作演唱转型,由说古书向讴歌时代转型,组织和引导他们深入基层、面向工农兵学习工农兵,为工农兵创作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当然,孙来奎能脱颖而出,与他个人的天分、勤奋和缘分是分不开的。

    首先孙来奎聪慧好学、热爱曲艺,有效及时的激发了演唱曲艺的潜质。“天分、勤奋、缘分”铸就了孙来奎崭露头角。

    孙来奎勤奋好学上进心强,不耻下问、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锻炼、敢于表现,使其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临场经验不断提高,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他博闻强记,在小学读书时,课本中的文章,看几遍就能背诵;写的作文经常被作为范文在班内或者学校展示。

    为了养家糊口,孙来奎13岁便在冀县和山东烟台打工,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夏季, 16岁的孙来奎带着母亲和妹妹一起下了关东,辗转数日到大连投奔姨妈,先在货运码头当装卸工往轮船上装盐,在一次扛运盐袋子时不小心连人带盐掉入海中。多亏了工友帮助才被救起,不仅挨了打工作也丢了。后来到当地玻璃窑吹灯泡,两年多的辛苦工作并没有使一家三口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1941年的一天,孙来奎经过一个桥洞,见人们正围着街头卖艺的听书,他象被磁铁粘上一样,直至说书的收了场才不情愿地离去。此后他日日工闲听书,逐渐着了迷,且见说书摊敛钱不少,就萌发出“学艺谋生以养家”的念头。他用半月的工钱,买了《济公传》唱本,用旧竹筒做了副节板,凭借自己的犟性和天赋,摹仿所见艺人的“作派”,哼叽着大鼓“头板、二板、三板”等基本曲调,起五更睡半夜敲击着节拍板片,记熟了唱词。端午节前夕,大连街头出现了一个“撂地”卖艺的青年说书人。听众很喜爱,旗开得胜,第一次就收入不少硬币。他辞掉工厂工作,专门撂地说起评书。不但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还通过说书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英雄情结。后经高人指点,托门拜师郭彦明学艺, 改说评书为西河大鼓,取艺名来奎。他刻苦勤学,才华大显,22岁时在大连书行里头角崭露。他演唱的长篇大书《呼家将》、《杨家将》等,深受群众喜爱,在关东很有名气。民国34年(1945年)大连解放,他以特有的艺术灵感和饱满的热情,探索创作道路,接连编唱了不少新鼓词,有《庆祝解放》、《文盲吃亏》和《农村乐》等,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新貌,有些段子被大连市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他还担任了大连书词联合会负责人。

    其次,孙来奎思想敏锐、政治觉悟高,能紧跟形势配合运动实时创作。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他提高了政治觉悟,嶄新的生活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他心中充满了激情,于是开始了口头创作活动,歌唱党,歌唱新社会。以后每当政治运动来到的时候,他就在当地党委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与具体帮助下,编唱鼓词来配合宣傅。如1945年大连解放时,他心情激动地演唱了《庆祝解放》;党号召学习文化,他编唱了《文盲吃亏》:發展农村大生产,他编唱了《农村乐》:1949年上海解放,他演唱了《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时,他编唱了《可受的租国》:农村开展组织互助组运动时,他演唱了《互助组的棉花》;1956年农村合作化高潮中,他演唱了《二大娘下地》,等等。这些作品,由于结合现实紧,演唱得生动,起到了宣传轻骑兵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积极鼓动作用。1953年,民间艺人孙来奎创作的《新旧接生法》被评为河北省曲艺观摩演出创作、演唱“一等奖”,使他名声鹊起,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文化自觉自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捕捉亮点及时创作,形成创作高峰。

    孙来奎讲:解放前我没搞过创作,那时也不懂什么叫创作,老师教什么就唱什么。解放后,提高了艺人的政治地位。党给了我宣傅员的称号,我心里美得了不得。老在想:宣傅员这个称号不简单,自己应该起到宣傅员的作用,才能对得起这个光荣称号!心里打算这么办,可是自己没有宣傅材料;别的地方的材料,,有的不适合本地区演唱,有时又来得不及时。这时领导鼓励我,叫我自己学写段子。我心里想:自己文化水本来就低,說書的艺人都是跟老师学啥就唱啥,哪能自己搞書呢。后来經领导再三地鼓励,我才开始试着学唱。每逢一个中心工作来了,我先学习文件,把精神了解以后,及时地编唱出去。开始时是光唱沒稿,心想嘴唱,内行话就是“趟水”,唱过去就丢掉。虽然这样,可是有时候也能唱出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来,到处要求重唱。《新旧接生法》这个节目就是这么“趟”出来的。因为群众爱听它,所以到处都唱它,后来越唱越熟,成了实词。领导叫我把它写下来,帮助我修改了几次,于是比从前更精炼了,群众也更爱听了,我就把它保留了下来。领导告诉我,这就是创作。”    

    “通过这一次,我才懂得了什么叫创作。从此以后我才开始用文字写作,陆续写了象配合打井运动的《王大娘献砖》、技术改革的《改造滑車》等段子。

    孙来奎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先后创作30余部讴歌时代、歌颂工农兵的西河名段。

    与工农兵有深厚感情,才可能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才可能更好的表现工农兵。孙来奎同志正是遵循着这一指导思想。长期生活在农村,和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思情。因此,他既是曲艺演员,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既是艺术家,又保持农民本色,“放下鼓板拿起锄杆,放下锄杆又拿起鼓板。"不仅更加熟悉农村生活,也积累了很多生动的的群众语汇,使他的作品有着新鲜活泼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学语言。

    他调到省曲艺队以后,从没忘記他扎了根的农村和知心的朋友,经常上山下乡体验生活,踏踏实实地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群众生活中,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欢欣,同憎恨,与他们结下血肉般的感情。为了写好《千亩田三部曲》,他曾三次到安国县伍仁楼公社去丰富他的生活知识,去找杜员群众审查,修改初稿。

    1958年的《五千一》,1959年的《千亩田三部曲》是他的得意之作。在创作这两部作品过程中,他依靠党的领导,请县委和公社書记给他介绍当前农村的形势和农民思想情况,介绍那些创造奇迹、英勇奋战的先进人物,他认真听取群众对各种问题、各类人物的意見,从而深化自己所要描写的主题,丰富自己所要表现的英维形象。作品写出来之后,又反复拿到群众中去审查,让群众来鉴定,当群众提出哪些细节不够真实时,他就诚恳的地接受群众的的意见,不厌烦,不泄气地反复地进行加工修改,直到群众满意、领导满意他才定稿。

    在深入生活中,他越听越受感动,可是現写又来不及,不唱又憋得难受,所以当天晚上又“趟着水”唱出去了。虽然“趟水”唱得不大好,可是社员们都很爱听,因为唱的是他们的事。唱完之后,大家提了很多宝貴的意见,对修改这个作品给了很大的帮助,这样,才在第一次演出的基础上写了初稿,后来,又有许多同志帮助他反复地修改演唱,最后定稿《五千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一炮打响。被评为全国曲艺节目汇演“特等奖”。

    20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和演唱丰产时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辑录了孙来奎创作的《新旧接生法》《王大娘献砖》《改造滑车》《五千一》《幸福老人请县长》《英雄张炳华》《王克岳》《杨满仓上水库》《回马枪》《千亩田三部曲》。这些作品都成为当时艺人们学唱的范本。田光先生所撰《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一文,对孙来奎创作和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孙来奎全家福)

    第四,孙来奎博采众家之长,行腔雄浑,字正韵圆,口齿清楚,节奏明快、故事感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孙来奎是新中国第一届曲艺家协会会员,他在西河大鼓传统演唱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率先运用冀州方言演唱,在全国曲艺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北口”西河大鼓创始人。他靠说唱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书中喜怒哀乐,通过他逼真演唱引起听众共鸣。孙来奎的艺术风格是字多腔少、说唱结合,喜用贯口、垛句,所编唱词生动活泼,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孙来奎善于守正创新,批判的继承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是为继承而继承,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博统经验来表现现实生活,使它更好地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在故事结构情节安排上巧妙地借鉴了:“惊、险、巧、夺、贯、诗、赋”等表现手法,使自己的作品不仅语言质朴流畅,而且情节生动感人。在他创作的《千亩田三部曲》中,当王大年面对一片金黄的麦海,由即将到来的丰收想念自己的婚事,想念秀兰时,秀兰就在他眼前出现了,这是“巧”:当他两个正谈知心话时,忽听后面有人笑话他们,他俩撒腿就跑,这是“惊”:为了表现公社优越性,做着先伏下一个“大风警报”,强调几个小时如果不能收割完,就要遭受重大损失,当人们为这个危险非常着急,这时才让收割机出现,因而更能显示出机械化的威力。等等。

    1958年,他被安排在河北省文联,先后在省曲艺队、天津戏曲研究室、保定曲艺学校工作。1958年,孙来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孙来奎再度回乡后,请孙来奎说书的接踵而至,他带着为自己伴奏的外甥张世卿、儿子孙广州和受到真传的大女儿孙秀云走乡串村,在基层巡回演出不辞辛苦,演唱的有《呼延庆打擂》《随唐演义》《黄九龄》和《平原枪声》《抗日游击队》《抗日英雄刘四姐》《欢迎工作队进村》(1964年四清工作队)《郭庄民兵营》等现代节目。他从不恃艺高而漫天开价,农民十分喜爱这个接地气的鼓书匠,他同时通过大鼓曲艺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1962年12月,他应聘为政协冀县三届委员会委员,并在全会上当选为政协常委。

    孙来奎当初在田村十字路口公益说书,后来在南街陈动臣大院售票说书(对大人卖票,对小孩半票或者不要票,数千村民倾巢出动,房顶上、树杈上到处挤满了人,可谓一票难求、一坐难找。而且,没有舞台没有音响,孙来奎凭借浑厚的声音艺震全场,用“绝艺”牵动着观众的心)。那时远在数十里的邢台南宫等地的听客下午两点带个干粮来听书,傍晚在茶馆二分钱买壶水就干粮当晚餐。晚上听完书在往家赶,回到家就天亮了,足見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晚上搬个凳子听孙来奎的西河大鼓成了我们村和周围百姓的一大艺术享受。

    他的西河大鼓不仅演唱风格独特,而且连说带唱、借用了相声的幽默和评书的技巧,完全可以和单田芳、刘兰芳、马增慧等艺术名家媲美她演唱的大鼓故事生动、语言流畅、口齿伶俐,时而诙谐活泼、时而心情凝重,时而引人捧腹大笑、时而让人痛哭流涕,有的人甚至在听完了书还沉浸在故事里不能自拔。他的鼓书情节紧凑、丝丝入扣、紧扣人心,常常在紧关节要的地方把惊堂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等明晚再说”,搞得人们心痒难熬、意犹未尽、夜不能寐,憋了一天,早早地买票入场等他来解昨天的“扣”。有的老街坊晚上“憋得”实在睡不着,常常半夜去敲他的门,非要让他“把扣解开”,说出主人公和故事的结局,使他哭笑不得。

    1969年春天,冀县第十打井队在队长崔如田带领下到田村打了两口机井,一口在村西南、一口在村西北。两口机井完成以后,村上为了表示对打井队的感谢,请孙来奎出面说书。当时孙来奎的妻子已重病卧床,他本人也患上了疾病。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拖着病弱的身体在欢送仪式上说了一段木板书,地点是在学校,说的是《烈火金刚》和《虎口镇》。时间虽然只有十多分钟,但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闻风而来,孙来奎用精彩的表演让家乡父老最后得到了一次精神享受,这也是属于孙来奎的艺术绝唱。与他同台演出的有陈立忠陈俊年的现代京剧(我有幸观赏了这次演出)。
很可惜,全国驰名的艺术家孙来奎因患肺结核,1971年5月8日,在感染肺结核病三年后,一代艺术巨匠孙来奎年仅49岁病逝于故里。当地兴起的西河大鼓热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今令人痛惜不止。

    孙来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既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悲剧。在火热的年代,他与时俱进热情讴歌、高产创作佳作,大红大紫。在特殊的年代,曾因盛情难却“偷演”古书,被小人告发,而被文化馆没收鼓弦、限制演出,孙来奎不得不丢掉喜欢和擅长的西河大鼓,而参加并不擅长的农业劳动,这对于性情刚烈视艺术为生命的孙来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到后来生活艰难、缺乏应有的医疗条件,疾病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医治,过早的撒手人寰,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惋惜和遗憾。假如当初不限制他的演出(这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假如有关部门对这个难得的人才给与更多的关照呵护,他的生命尤其是艺术生命将会延长,对弘扬西河大鼓艺术、培养更多的西河大鼓人才将是一大幸事,可惜,历史不能假如。

    需要说明的是,孙来奎先生曾经培养了徒弟张世卿 (斌武)  朱其红(斌其)齐申来(斌刚)*爱莲(女,大连人,姓氏不详)和学生赵新更、陈国京、任文远、侯秀起等。但其功力和影响力与师傅还有不小差距。另外,他的长子孙广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山东快书演员和京戏的鼓师、琴师,可惜英年早逝。

    谨以此文纪念独树一帜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来奎。

    真切的希望孙来奎的艺术与精神能得到弘扬,希望田村、冀州乃至衡水河北能借助孙来奎的品牌光大我们的艺术事业,让西河大鼓得到非遗保护、绽放新的异彩,为繁荣农村生活和乡村振兴助力增辉(衡水阜城老艺人安荣兴就组织了20多人的西河大鼓演出队,演唱《英雄马本斋》,成为2020年衡水旅发大会上的一大亮点);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后人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名冠一时深受百姓青睐的“文化宝贝”。也期待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孙来奎西河大鼓表演艺术研讨会”。

    赋诗点赞孙来奎大师:

    “西河翘楚傲群英,来奎荣获国标兵;

    文化国宝农民爱,德艺双馨杨美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宗胜:福建省连城县政协文史资料采风团:前往“红色记忆陈列馆”采风(组图)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陈步峰:西河翘楚傲群英 来奎荣获国标兵——西河大鼓
毛泽东身后的韶山冲(组图)
将军后代捐献文物 寻访父亲战斗足迹(组图)
思念著名诗人艾青(图)
长安区总工会开展巾帼劳模进校园活动(组图)
探访中国北方的“将军县”、“院士乡”
中南海“小药房”主任周述华应邀为湖北省通山县伦理
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延安精神——聆听红二代讲述父辈的
“雩都事件”:中共查处的首宗集体贪腐案(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