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205国道南侧边上的霞岭东南片的南山岐一侧航拍图(管其乾 提供)
位于永安市上吉山与霞岭之间的虾公山,古代“虾岭”的地名由此而来(管其乾 提供)
眼前开门待近的老厝为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霞岭范姓谊超公祖厝(管其乾 提供)
抗战省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范姓苏友公祖厝俯视图(管其乾 提供)
抗战省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范姓苏友公祖厝俯视图(管其乾 提供)
抗战省会期间的抗战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是一座拥有三进大厝,图为第三进客厅和凉棚(管其乾 摄影)
抗战省会期间的抗战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是一座拥有三进大厝,图为该祖厝的东厢房(管其乾 摄影)
抗战省会期间的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的白墙上至今还保留着的“布告,省抚恤处”的墨迹(管其乾 摄影)
抗战省会期间的抗战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的简易牌匾和天花板、横板雕花(管其乾 摄影)
永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市霞岭文正范公祠俯视图(管其乾 摄影)
体现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思绪的霞岭村文正范公祠(管其乾 摄影)
体现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思绪的霞岭村文正范公祠正厅悬挂“天下己任”的牌匾(管其乾 摄影)
福建永安成为抗战省会期间,在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所在地霞岭文正范公祠出版印刷的出版物(安孝义 提供 )
永安霞岭村西北片的南望一侧有两处范姓祖厝,相传为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
永安霞岭西北侧南望一带的下坂范姓祖厝(管其乾 摄影)
有关部门悬挂在永安霞岭村南望一侧奇宣公祖厝的“抗战遗址: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会”标识牌(管其乾 摄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期间,永安市燕西街道霞岭村的一位乡亲告诉我“我的家乡永安霞岭村,地名见证了抗战福建省会期间的历史”。
霞岭村位于永安市西郊,与福建永安抗战文化公园核心区域上吉山只一山之隔,是一个见证抗战福建省会历史的村庄,永安霞岭村的地名由来有一段奇缘故事。
一、霞岭地名由来:福建抗战省会期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为永安下岭改地名
霞岭村位于福建省永安市西郊,距永安市区6公里。霞岭村水尾东侧是一座横卧的山岭,远远望去就像只大公虾,古人称之为虾公山。
因为虾公山,由西南向东北而来的文川溪到了霞岭的水尾一带突然来了一个近180度的大转弯,向西拐了一个弯,之后又继续向北流去。
虾公山不高也不大,从上吉山到霞岭,古人步行翻越虾公岭不到一华里,就可到达。
因为这个村庄位于虾公岭西侧,因此,古人给这个村庄取名虾岭。后来有人觉得虾岭的名字不好听,便将其改名为“下岭”。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1938年5月中旬,厦门沦陷,日战机频频空袭榕城,福州告急。战局紧张不容再拖,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当机立断决定内迁永安。1938年5月,省政府迁入永安城内的文庙;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则迁往连城,1941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从连城迁居到霞岭,看到“下岭”的地名不便于与外界沟通联系,建议当地村民将“下岭”改名,当时正是朝霞满天,因此,改名为“霞岭”。
二、永安霞岭村保存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
在永安霞岭村,不仅有在老一辈人中耳熟能详的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为下岭村改名霞岭的故事,而且还保存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国民党省党部印刷厂霞岭范氏宗祠等一批保存较为良好的抗战遗址。
据永安当地文史专家安孝义发表在《永安之窗》的文章《陈立夫抗战时期到过福建临时省会永安》介绍,据时任《东南日报》南平版特派员兼省教育厅秘书黄萍荪的回忆,在民国32年(1943年)6月22日这个炎热的季节,他突然接到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的电话,要他赶快到省党部所在地霞岭采访。他到了距城约8公里的霞岭时,陈肇英对他说:“让你弄个‘本报专电’怎样?”没等我问,他又悄悄说:“立夫一会儿就到,在我家休息。你跟进!”对于教育部长陈立夫将入闽,身为《东南日报》记者和兼省教育厅秘书的黄萍荪自然早已风闻,作为记者,能够搞条独家新闻的“本报专电”更是件难得的事情。如今,陈肇英私下只想到他,便连声说:“您老够交情!”
霞岭村松子墩东范姓谊超公祖厝自清代建成以后,一直为当地范姓子孙居住,并进行过多次检漏修缮。据霞岭当地八十多岁的老人范克极回忆指证,陈肇英入住在霞岭松子墩东范姓谊超公祖厝期间,曾对其卧室和厨房进行了小范围的修缮,铺设了新的天花板。解放后,范姓子孙再次进行检漏修缮。
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为清代建筑,房屋朝向为坐未丑向,水口为艮,大门为乾,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土木结构建筑,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现有一正厅,四正间,正间内可隔开分为两间,正厅后有后庭,可分为两间,有围墙、上下坪和大门。仔细查看,次屋为双屋脊的连体屋。据地理测绘显示,建筑面积为227.6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34.9平方米,其客厅正屏、大梁、梁枕、斗拱、门楣均有雕花或彩绘等装饰,至今保存较为良好。
三、霞岭村还保存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抚恤处旧址
距离永安霞岭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大约数十名米处的南山岐一侧的真墩一带,有一座规模较为宏达的清代建筑,当地人称之为范姓苏友公祖厝。
霞岭范姓苏友公祖厝建于清代,其房屋坐向为坐丙壬向,大门为辛,水口为丑;系霞岭范姓苏友公建于康熙三十年,该老厝占地687.5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建筑,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现有一正厅,四正间,围墙、上下坪和大门。地理测绘数据显示,其建筑面积为963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434.2平方米,其客厅正屏、大梁、梁枕、斗拱、门楣均有雕花或彩绘等装饰,范姓苏友公祖厝是一座拥有两进和四排厢房的大厝,而且每一进均有一座凉棚和天井,永安做为抗战省会期间,这里曾作为福建省抗战抚恤处。真墩范姓苏友公祖厝的规模宏大,其建筑细部也颇具匠心,精美的雕梁,弯曲的白灰砖天花板,还有花团锦簇的梁枕,都显示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有钱人,而且子孙兴旺。
据当地老人介绍,范姓苏友公祖厝自清代建成以后,一直为范姓子孙居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伤员和伤病、抗日阵亡人数日增,1938年5月抗战省会内迁永安后,福建省政府在规模宏大的真墩范姓苏友公祖厝设立抚恤处,主要办理有关抚恤和福利等业务,为安置好伤兵,国民党省政府还在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范姓谊超公祖厝的西北侧松子墩东奇柞公上厝祖房设立了伤兵医院。
在霞岭范姓苏友公祖厝的厢房窗户白墙上,至今还保留着的“布告,省抚恤处”的墨迹,在其正厅的横板上,还钉着一块有关部门设立的白底红字标识牌,上面写着“抗战遗址——省抚恤处”的红字。
四、永安霞岭西侧有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办公旧址南望下坂范姓祖厝
一条文川溪,把河谷平原霞岭村分为两片,其东南片为南山岐一侧,西北片为南望一侧,霞岭村南望有两处范姓祖厝。据老一辈村民回忆,永安成为抗战省会期间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就在霞岭大桥西侧的南望范姓祖厝办公。
霞岭村南望下坂范姓祖厝位于南望一侧,系清代建筑,房屋坐向为坐亥,巳向,大门为坤,水口为寅,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南望下坂范姓祖厝为土木结构建筑,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现有一正厅,正厅下的春亭,正厅两侧左右各2两个正间,左右各三间内厢房,东北侧还有一排外厢房,围墙、上下坪和大门。其建筑面积为264.8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25.2平方米,其客厅正屏、大梁、梁枕、斗拱、门楣均有雕花或彩绘等装饰,永安成为抗战省会期间,南望下坂范姓祖厝成为抗战省会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
至今,霞岭村南望范姓祖厝的柱子上,还钉着一块有关部门设立的白底红字标识牌,上面写着“抗战遗址——省党部执行委员会”的红字。
五、霞岭村有永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霞岭范氏公祠
霞岭村以范姓为主,少数为毗邻的大炼村搬来的林姓,2004年,这个村又搬来了部分三峡移民,现在的霞岭村分别居住着范姓、林姓和马姓、张姓、袁姓、杨姓等姓氏村民。
霞岭村的古建筑多数为南宋或明清时期所建,保存相对完好,多数集中连片,两岸都有,而且均为抗战福建临时省会办公旧址,其古建筑多数采用土木结构,大梁、斗拱等均有雕花,体现了中华民族讲究均匀、公平、对称等和谐理念。
霞岭村的传统建筑主要有2大处13座,所谓两大处是一处在文川溪东南侧(即南山岐一侧),一处在文川溪西北侧(即南望一侧)。在南山岐一侧依次能看到的是体现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文正范公祠,再走几步,依次可以看到抗战省会期间的抗战福建省抚恤处(真墩苏友公祖厝)、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旧居(松子墩东谊超公祖厝),抗战医院(奇柞公上厝祖房)和松子墩文胜公祖厝等古建筑群。通过霞岭大桥,前往南望一侧,还可以看到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会旧址(南望奇宣公祖厝和南望下坂范姓祖厝)等古建筑群,目前,该村的古桥、古道、古树、古旌表、古庙等古代建筑设施依存。部分村民在建新村时,依然把古民居作为传统记忆和祭祀祖先、纪念抗战的遗址进行保护。
文正范公祠位于霞岭205国道南侧的南山岐下罗宅坟左侧,为明初族人捐资所建,其大门原来朝向为辰山戌向,前些年,该宗祠重修大门,大门朝向略有改动,现大门朝向为房坐巽兼巳兼乾,亥向,水口为艮,占地400多平方米,祠堂前原树有石旌表,今只剩底座,霞岭范姓宗祠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均要举行祭祖大典,缅怀先祖范仲淹。此外,该祠堂还悬挂体现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 “天下己任”的牌匾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对联,并有有关范仲淹生平事迹简介和用于兴办义学的教室。
1941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从连城迁居到霞岭,陈肇英定居在霞岭松子墩东谊超公祖厝,并在霞岭范氏宗祠创办了印刷厂,目前,霞岭村收集到在霞岭霞岭范氏宗祠印刷的出版物有《指导通讯》、《三民主义青年团纲领(草案)》、《党员监察纲》、《小组组织条例及运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训词专辑》,陈肇英题字《兵役》等。1945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迁回福州。
2013年6月,霞岭范氏宗祠被永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授予永安市文物保护点称号。2020年6月2日永安市人民政府批准霞岭范氏宗祠为永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霞岭永安抗战遗址是“永安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退休的原永安一中特级教师范纯正是霞岭村的原村民,范纯正告诉笔者,福建抗战省会期间,当时只有200多人的小小霞岭村先后进驻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省建设厅、省抚恤处、省抗战医院、省立师专(福建师大前身)、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13个机关学校。乡亲们以博大的胸怀满腔的热情接纳来自省城的同胞,他们不但让出了祠堂、祖屋,而且还让出自己的住房供机关单位办公和住宿。村民腾出自己的住房后,有的只能几家挤在一起,有的一家三代同床,有的几家同一锅煮饭,生活极为不便,但他们毫无怨言;还帮助同胞盖房、修路、架桥,不但不取分文报酬,还要自己带饭;工程所用木料、竹料都是就地取材,全是无偿。他们深知:有国才有家,国难当头,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乡亲们尽自己的力量支援抗战,一批批抗战救亡的进步刊物这里印出,一批批伤病员在这里治愈重返抗日前线,莘莘学子在这里茁壮成长。还有一批霞岭子弟参军参战,奔赴抗日疆场,有十多位青年为国捐躯。霞岭人民就是这样默默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以爱国义举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祖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