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所归应该是毛泽东接替博古,但后来为什么却是张闻天(洛甫)来接替了呢?对此,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当时博古再继续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有人服了,本来理所当然归毛主席领导,没有问题。洛甫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换领导,他说博古不行。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们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毛主席硬是让洛甫做一做看。人总要帮嘛,说服了大家,当时就让洛甫做了。”(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转引自余伯流《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72页)

张闻天和王稼祥
经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商量后,周恩来这位最高“三人团”里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果断地以“讨论渡江问题”为由,向各位政治局委员和军团首长发出通知,立即到瓮安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2月31日下午,军委纵队进入瓮安县猴场镇后,连夜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猴场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正是这一条,实际上已经从组织上取消了李德曾经拥有的那种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博古的权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有效限制,恢复了政治局的应有权力,为毛泽东重新走上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铺平了道路,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可以想象,在那个关键的时刻,如果得不到周恩来的同意和积极配合,猴场会议同样也是开不起来的。
有了黄平之战胜利的战略保障,有了张王橘园谈话的群众基础,有了周恩来的默契配合,有了猴场会议决定的组织保证,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顺利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一党心所向、军心所向的结果,得益于张闻天、王稼祥黄平橘园谈话的最初酝酿。黄平这块红色的土地,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辉煌灿烂的人生。让周恩来铭记在心的是,1934年12月26日红军围攻黄平这天,恰是毛泽东41周岁的生日。41岁的毛泽东由黄平崛起,在其后41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亲密战友和终生搭档,周恩来怎能不对黄平记忆犹新、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