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毛泽东主席也曾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这支产生于“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壮大于“五四”运动的文化军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其思想的启蒙性、革命的鼓动性对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为例阐述革命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一、少年漂泊 历尽艰辛
蒋光慈的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发表于1926年。这部小说既有一部分自传的性质,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回顾蒋光慈的人生经历是少小离家、异地求学,在他自己而言,他就是这样一个历经漂泊的少年,与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像他这样漂泊的少年自不在少数。所以他在这部小说里用少年汪中写给诗人维嘉的书信为形式,来展现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年郎心酸的流浪史。
汪中本来并非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佃农。那一年天气大旱,稻谷失收,如果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交给地主当了课租,全家就得饿死,如果不交课租,地主已经放下话来:“一粒也不许缺少,否则打断你的狗腿!”一家人整日里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汪中怀着少年人的天真向他的父亲建议:“我想你可以到主人家里去哀告哀告,或者主人可以发点慈悲,不至于拼命地逼迫我们。”父亲也确实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就抱着微弱的希望去地主那里乞怜。结果乞求不成反遭一顿殴打,回到家中只剩下一口气了,汪中赶忙去镇上请先生,医生没有请来,地主的爪牙先来了,把家中仅有的粮食挑走了,父亲看见赖以生存的粮没有了,一口气没上来就死了。母亲看见父亲死了,抓起一把剪刀就自尽了。这个可怜的少年瞬间成了一个孤儿。
这个孤儿家中已经无米可吃,想要生存只有漂泊。他本想要入伙桃林村去当土匪,可是半道上得知,那里现在驻扎着一连兵,兵把强盗赶走了,用当地一位老汉的说法:“这兵可比强盗还要作恶些!强盗并不十分扰害如我们这一般的穷人,这些官兵抢掠不分贫富。”
强盗没有做成,汪中先后做了川馆先生的随从,做商铺的学徒,做纱厂的工人,做旅店的茶房,当过乞儿、蹲过牢房……这些处在生活最底层的角色无不是命如草芥微不足道的。可怜的少年在黑暗的社会里飘泊,流浪的孤儿又怎能不尝遍人世艰辛。殴打、辱骂、挨饿、受冻……每每想起在那乱坟岗里荒草掩没的两座孤坟,又怎能不涕泪涟涟呢?
汪中向诗人维嘉写信诉说:“但是,维嘉先生!我父母死去已十年了,而万恶的社会依然,而我仍是一个抱恨的飘泊的少年!”“抱恨的飘泊的少年”他多么恨呀!最初他恨导致他父母惨死的地主,他甚至幻想自己拿一把大刀冲进地主家里,把地主乱刀砍死以泄心头之恨!可是当他历经了十年的漂泊之后,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使他真的杀了那个地主又如何?“万恶的社会依然!”而他也只能是那个两手空空“抱恨的漂泊的少年!”在当时的社会里“何处是公理?何处是人道?……对于弱者,对于穷人,世界上没有什么公理和人道……”
在底层悲苦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汪中最终觉醒报考了军校,他想要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虽然他最终在“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喊声中倒在了敌人的流弹之下,但是他的生命是坚强的是不屈的,是无数被压迫者灵魂的化身。比起父母的惨死、爱人玉梅的悲死,为了理想而战的汪中只是让生命换了一种方式怒放。
二、歌咏革命 指路明灯
《少年飘泊者》这部小说发表于1926年1月。在小说创作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全国各地罢工运动也是此起彼伏斗争不断,加之东征南征的胜利使大革命的高潮迅速席卷全国。在这种大背景下,这本小说展现了从五四运动到二七惨案以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蒋光慈所塑造的少年汪中的流浪经历也正是现实生活中底层人民生活的写照,汪中的形象就是很大一部分读者的化身。可以说这部小说发表的正当其时,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时代的前矛”。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在无边的黑暗之下,蒋光慈笔下的汪中从迷茫苦难到觉醒斗争,从孤苦无依到坚定从容,虽然小说结局中他倒下了,但在现实中却有无数个“汪中”站了起来。
少年习仲勋就曾是当时万千读者之一。16岁的习仲勋在经历了双亲、婶娘相继离世之后,家道的艰辛与内心的苦闷让他再度捧读《少年飘泊者》。在《习仲勋传》中,详细记载了习仲勋当年阅读《少年漂泊者》的情景。读着读着他与书中人物的命运融为了一体,书中所述正如他当时的经历——庄稼因干旱失收,百姓因饥荒逃难,求生无路,求告无门,那荒草掩没的孤坟,那坟前哭泣的少年,都让习仲勋感同身受、潸然泪下。1929年冬季,习仲勋所在的关中地区天气奇寒,人畜草木皆有冻死。腊月十八起,大雪成灾,大批灾民死于饥寒交迫之中。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习仲勋和姨夫党正学等参加了当地的赈灾运动,国民党富平县政府遂派兵镇压,党正学被捕牺牲。
习仲勋从党正学被害这件事情中,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对人民群众残酷镇压的反动本质。他觉得眼前只有反抗,只有斗争才是正确的道路。他反复读完这部小说,坚定了他外出干革命的决心。“后来,习仲勋曾多次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当时认识到社会这么黑暗,旧的剥削制度要推翻,主要就是受《少年漂泊者》影响极深。”
受到蒋光慈作品影响的还有胡耀邦、陈荒煤、田涛等,包括朝鲜的金日成,他们都曾在传记与回忆录里提到自己走上革命的道路都受到了《少年飘泊者》的积极影响。在那动荡的时代里,蒋光慈的革命文学犹如春天里的一声惊雷,更是黑暗之中的指路明灯,激励着革命浪潮中的广大青年们为了革命而努力奋斗。
三、不愧时代 使命担承
蒋光慈说:“我只是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愿立在十字街头呼号以终生。”他把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文学创作当作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学因革命而存在,他立志要做“革命的诗人,人类的歌童”,立志要为革命“鼓与呼”。革命文学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力量的,革命文学是革命的,是为革命而发出生命的呐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感召力的。他说诗人的伟大在于他敢于反抗一切的黑暗,他也要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引领着中国无数的革命青年为着中国革命而歌、而战、而胜!他认为这是时代赋予他一个革命文学家重要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