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坛,张石奇与他的书法深邃通俗,独辟蹊径,笔法雄浑苍劲,如铸如刻,入木三分,自成风范。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书法家,集北魏人的精髓,将魏之豪放,雄壮,多变融于规整成熟的隋、唐楷体之中,形成自己的“石奇体”。他的艺术篆书被人们所赞许。
张石奇1953年生人,原黑龙江六师师部邮局知青,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邮政书协会员,《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张石奇的书风清新雅致,雄健俊朗,如今的张石奇能够在书坛脱颖而出,多有斩获,得益于他丰富的阅历和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
他曾经是‘知青’
1969年8月18日,是一个影响张石奇一生命运的日子!那天随着绿色机车的开动,未满16周岁的他,开启了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的战斗历程。
3天后,敞篷汽车把他拉到了一个泥泞的土路边上耸立着十几幢茅草屋的地方——3师25团13连。在这连队里,老职工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他,这个孩子咋这么小呀!来这里能干什么!的确,他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到来的当天被安排进了还没有彻底完工的宿舍,为了安排知青们,男女宿舍之间只是用苇席临时隔开。要喝水,要到老远的锅炉房去提。日常生活用水要到连队里唯一的一口水井去摇轳轳。这让在北京听了激动人心的报告的他很茫然~到了北大荒你们看到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上飞机地上拖拉机。尤其让知青们恐慌的是原来发给知青过冬的棉鞋皮帽子取消发放,让知青们自行解决,发给知青的棉大衣又被扣了钱。
艰苦归艰苦,既然来了就要实现来时的承诺,面对现实,牢记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瘦小的他在这片黑土地上一干就是2年。2年来,他从农工做起,割过麦子大豆,挖过水利,扛着麻袋上过跳,赶过小马车开过东方红拖拉机。由于师傅嫌弃他身单力薄,在营部修理厂大修完拖拉机后就不用他了。连长还不错,安排他在连部当了通讯员。随后,又参加了25团组织的司号员培训班。几个月后,他带着闪亮的军号回到了连队。从那天起,从早到晚从驻地到田间都能听到他那嘹亮的军号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全连的大狗小狗都和他成了好朋友!每天清晨走出宿舍用号嘴发出声响后,顿时埋伏在四周的数十条狗狗们一拥而上,和他亲热着嬉闹着。随后跟着他游走在连队的各个角落,有时合着他的号声一起仰头吼叫。场面蔚为壮观。
由于张石奇在学校练就了一手刻钢板的绝活,偶然间派上了用场。为学习马列小组刻钢板印学习材料。学习小组中有位北京老知青郭嘉陵,因工作需要上调营部了。经她的推荐,5营的 麦收简报 编辑部放到了30连出版发行。哈!自从接受这个美差,让他大显了一下身手——单色的版面变成了红黑套版,各种美术字标题让版面活泼美观,装饰题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份简报让营部领导非常喜欢,同时下了一个决定:把这小子调到营部来!安排在营部商店或者营部邮局,让他选。麦收季节就出小报,完事回单位正常上班。他当时选择了邮局,穿着邮政的制服,骑着专用自行车,为广大的知青送信多好呀!1971年的8月他就正式到了5营报到。做一个受广大知青欢迎的邮递员可真是没想到,可真正上了邮路又有多么艰难出乎了人们的想象!先说每次出班自行车上的邮件吧,红旗杂志七八十本,大小包裹一大邮袋,信件有多少带多少。再说说邮路吧,坑坑洼洼的土路,五六个连队来回几十公里,无风无雨是还好说,赶上刮风下雨那叫遭罪。邮政是国家的信誉,不能脱班甩点是职业要求,也是邮政职工的职责。赶上雨天,车轱辘被泥粘住只能用螺丝刀抠抠走走,到了连队累的真是不行了,可看到知青们企盼家书的表情和收到亲人的来信那个高兴劲,劳累瞬间消失。到了冬季,不管天气多么严寒,保证邮路畅通是必须的。尤其是风吹雪的时候,推着重载的自行车一步一歇,一步一喘,偶尔看不清就陷进路两旁的深沟里。有一次为了抄近路,他走了一条田间小路,在两个连队之间突然和一只狼撞上了!两者相聚不到50米!原来听老职工讲过狼吃人的故事,没想到今天偏偏让自己遇见了。当时他浑身的汗毛都立了起来!心想,完啦!来东北两年还没有探过家看过父母,这回要没命了!随着和狼的对视,自己也迅速镇静了下来,不能坐以待毙。报兜子里不是有防身的匕首吗?只要它不招来一群狼,就和它拼了。在目视了一会后,他发现狼一动不动,再观察旁边有一头死猪,这是猎人放的诱饵,它一定吃饱了,不想攻击了。万幸啊!张石奇一边握着匕首一边眼睛盯着狼,小心翼翼的推着自行车绕过了它,看看离开一段距离了,马上骑上车不顾田间小路的颠簸一路狂奔。从此以后,无论什么情况小路再也不走了。
邮局是双重领导,由于编辑简报期间他不能上邮路,被六师师部邮局领导察觉了。当得知是因为出简报而不能上邮路时,师部邮局领导也来了一个突发奇想——给他调到师部邮局,也发行一个红邮兵简报。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973年张石奇又被调往六师师部邮局。在那里一干就是5年,这期间他学到了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也接触了当时师部组织的美术创作员们~张肯,雷兵等等,对装饰美术有了初步接触。为返京后学习择业奠定了基础。
1978年年底,张石奇从北大荒回到了北京。重新就业又摆在了眼前。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张石奇和荒友周士杰,郭兰平三人决定做点事儿,挣点钱。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场上高考参考题方面的书籍资料较少,我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资金大伙凑,印刷设备借用,资料由在中学任教的同学提供。当然啦,还是张石奇来刻板印刷。没两天,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高考试题就在北京的繁华地区面试了!效果出奇的好,两毛钱一本的高考试题,每次印制200本,半个小时一抢而光!在接到分配工作的通知前,他们整整做了一个月的游击战,除了成本,每人分得纯利1500元!这在当时工资二三十元的情况下,也算一笔可观的收入了。也帮家里减轻了负担。
张石奇的艺术历程
1986年张石奇进入中国集邮总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及部门经理;自1986年至今,设计创作策划了无数集邮爱好者喜爱的经典邮品;2002年,设计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邮票《东方的阴历-中国的十二生肖》小全张;2010年,设计《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全套纪念邮票;2010年被评为北京最具价值潜力书法家;2010年,成为中国著名花鸟画家、书法美术教育家徐湛先生入室弟子;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搭载其创作的书法作品《笑傲苍穹》遨游太空;我国发射的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搭载了极其少量的书法美术作品。能够入选的均为欧阳中石、杨谷昌等著名书法家和美术家的作品,张石奇是唯一入选的中国邮政员工。他多年从事邮品设计工作,曾设计过《新中国治淮六十年》邮票,为吉尔吉斯斯坦设计过《东方的阴历——中国十二生肖》邮票。2012年8月8日,在“大观苍穹盛世航天”活动上,搭载在神舟飞船上遨游太空的4项作品正在向原作者交付。其中,中国邮政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张石奇(中)的作品由钱学森先生之子钱永刚教授(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俊杰(右)交付。
“少年靠勤奋,成年靠努力”。张石奇自幼喜爱书法,儿时的他以四处涂鸦为最大乐趣。张石奇的舅舅是著名花鸟画家王静如先生,每当看到舅舅将一花一鸟描绘得栩栩如生,灵动逼真,年幼的张石奇不仅对舅舅无比的崇敬,更是从内心产生了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以及浓厚的兴趣,开始缠着舅舅教他练习书画。中国传统书画独特的境界、审美取向、文学修养、艺术气质,尤其是整幅作品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让张石奇对书画艺术有了深刻的感知,从此便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的时候,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回京后,张石奇又师从田庸、王炳复、徐湛先生钻研书法绘画艺术,他的勤奋与刻苦得到了诸位大家的肯定,这也给了张石奇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多年来,张石奇用掉的墨汁、用秃的毛笔不计其数,就更别提初习书法时用过的报纸、毛边纸了。走进他的家,书房里习作堆得一人高, “这还不算被我当成废品卖掉的那些呢!”张石奇笑吟吟地说。邮票中选圆设计之梦艺术之路得大师指点,在中国集邮总公司任工艺美术设计师期间,张石奇创作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邮票邮品。如为中央电视台春晚创作的《拜年封》系列;为吉尔吉斯斯坦邮政部门创作的《东方的阴历——中国的十二生肖》邮票小全张;2010年为中国邮政设计了《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这些作品中包含着高人一筹的创意策划水平和深厚的功底。由于工作原因张石奇得以与画坛大师范曾先生、黄胄先生、万一先生等多有交往,这些大师的一言一行都让他受益匪浅。尤其是为了配合《己巳年》生肖邮票的发行,张石奇亲自到范曾先生家约先生为生肖首日封创作图稿。大师欣然接受并当即挥毫泼墨。当《女娲补天图》跃然纸上之时,范曾先生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给张石奇上了艺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在成为徐湛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张石奇的艺术造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徐湛先生对他的书画作品多次给予深入指导并亲自在各个碑帖上圈点补充残缺之不足,并赞誉他的大篆作品独树一帜,浑厚苍劲,将各体之精华融入其中,有着深厚的功力、独特的魅力以及很深的发展潜力。传承大篆书法艺术张石奇在书法界脱颖而出,多有斩获,得益于他丰富的阅历和对艺术一贯的追求。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这种创造成效关键取决于作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多年来他临习了诸多碑帖,《大盂鼎铭文》、《散氏盘》、《石鼓经文》、《小戒碑》、《曹全碑》、《前后赤壁赋》等。为他的书法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邮政书法家中作品被神州飞船搭载第一人神舟八号飞船搭载其创作的书法作品《笑傲苍穹》遨游太空得意之作《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
当回答记者在众多邮票中最有意义的作品是那些时,张石奇说:“我设计的《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于2010年10月14日正式发行了。这是我在集邮总公司从事多年邮资票品的策划创意工作的必然结果。也是自北大荒回京后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最好回报。”发行《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的意义十分重大,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曾经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已经被彻底治理。随着改革开放和淮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又把淮河水变清作为环境治理的又一重大举措提到了国家层面。
接到邮政集团公司邮票编辑部的邀请后,为了设计好这套邮票并争取在几个参与者[都是国家级设计高手]中胜出,张石奇在设计前先查阅了大量资料,调动了自己从事邮品策划、设计多年的功底,对设计素材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整理,同时对以前发行过的类似题材邮票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如果没有新的设计理念作指导、不从深层次发掘治理淮河的内涵,尤其是治理淮河60年取得的成果,只是把一批防洪治洪的工程项目展现出来,肯定达不到该套邮票所要体现的宗旨,设计出来的邮票也将流于一般。为此,张石奇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把治理淮河的必要手段——兴修水利工程项目作为主要部分来展现,同时把治理淮河后给流经省份的经济繁荣和给人民带来的实际成果用“农业丰收”、“森林茂盛”、“城市建设”(第一稿中为“牧业发达”)、“渔业兴旺”4大主题来作为4枚邮票内涵的补充。这样更能体现治理淮河的目的和成就。但如何处理好邮票画面两个主要元素之间的衔接让他颇费了一番功夫。经反复调整,“流动的曲线”较好的解决了邮票画面的布局问题。既协调了整个画面又产生动感和灵性,并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为了防止画面过于呆板,他将补充的4大主题用装饰绘画的手法来表现,以达到与照片[每幅照片都根据需要做了精心修理]形成对比的效果,同时画面中的“白鸟”、“绿树”、“麦穗”、“鱼儿”都做了突破处理。在整套邮票的色彩处理上,他听取了编辑的建议,4幅画稿由4个色调构成,丰富了视觉效果,又达到了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
这套邮票能够最终入选,首先应该感谢邮票印制局邮票编辑部的阎炳武主任和编辑秦巍。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多次给予指导,对把握大方向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邓慧国总经理对该套邮票“流动的曲线”度的把握以及应体现“城市建设”和“旅游概念”的指导意见,促成了现在的正式图稿。沈阳邮票厂的印制和再创作对邮票的诞生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这套邮票的诞生,是凝聚了大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张石奇对从事集邮工作30年的最好肯定.邮票发行后,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给予的好评,也获得了国家治理淮河委员会的首肯。
通过这套邮票的设计,调整,中标,正式发行。张石奇收获的不仅仅是代表国家出了邮票,同时证明我们北大荒人是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的。因为他们从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服过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