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共使用过35个军级番号,分别从红1军到红35军。其中,有的番号被几支部队重复或先后使用。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可谓红四军,它不仅使用的部队多,先后有4支部队,而且其中的3支部队,分别发展成为日后三大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第一支红四军:即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5月4日,两支部队合编为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朱部编为第十师,辖二十八团、二十九团,毛部编为第十一师,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湘南起义农军分别编入两师。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8月,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番号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其历任军事主官为朱德、林彪、王良,历任政治主官为毛泽东、罗荣桓、罗瑞卿。
第二支红四军,即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到达桑植县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至月底,达3000余人。随即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占领桑植县城。4月初,部队在强敌进攻下溃散。随后,贺龙前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到6月间,增至1500余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下辖第一师和4个支队,全军共1500余人。红四军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编为红二军。
第三支红四军,即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邝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全军共1.25万余人。4月,增编第十二师。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1933年7月上旬,红四军3个师分别扩编为红四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
这三个红四军,在红军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红军三大方面军,实际上就是在这三个红四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三个红四军中,以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存在的时间最长,从1928年5月成立到1932年底取消编制,存在4年半时间;其次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7月成立,1930年7月取消编制,正好存在2年;最短的是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成立,同年11月取消编制。其中,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先和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四军并存,后和鄂豫皖红四军并存。
值得一提的,1933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根据木门会议决定,以红十师为基础,连同赤江、赤北两县独立团和万源、江口两县独立营,扩编为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随后成立前敌总指挥部,整编后红四军归前敌总指挥部指挥,跟随红军主力部队行动,故未参加西路军。1937年,红四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随即走上抗日前线。
(作者系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金寨县档案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