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北大门红飘带
安峰山红色旅游热
安峰山事件亲历者、原县委副书记舒永山会议安峰山事件
安峰山事件总结(1947年)
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效果图
清明节,市民祭扫安峰山烈士陵园
清明时节安峰山景
张爱萍题写安峰山事件烈士陵园
安峰山原名鞍峰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境内。山体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宽3千米。主峰“老山”居中,海拔73.1米。次峰“羊山”(安峰山)居北,海拔66.2米。是东海境内两个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类小型火山口之一,国家AA级旅游景区。1947年发生的“安峰山事件”(当时属潼阳县),使这座山名垂史册。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的序幕。在苏皖解放区,国民党集中31个旅分三个集团进攻苏中、淮南、淮北,矛头直指苏皖解放区中心城市两淮(淮阴、淮安),企图占领苏皖解放区,消灭华中野战军主力或迫使其北撤山东,迅速结束长江以北苏皖战事,保障京沪安全,继而利用津浦路、运河线、通榆线集中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解决整个华东。1947年2月20日,苏皖边区北撤鲁南的干部、民兵及家属近2000人奉命返回原地坚持斗争,途经安峰山一带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整编二十八师及地方反动武装共约5000人的包围合击。被围人员会同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五旅加强连官兵,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奋勇突围。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遭受严重损失,200余人在激战中壮烈牺牲,1000余人被俘,另有200多人在监狱中被敌人迫害致死。史称“安峰山事件”。
安峰山事件给淮海区造成巨大损失
为总结安峰山事件的教训,事件发生不久,中共华中六地委专门组织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严肃处理了对事件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淮海区民兵副司令、驻鲁前方办事处主任罗清渠以及其他9位犯错误的同志,同时对表现突出,英勇善战,勇敢突围的多位同志给予记功、表彰。在中共华中第六地委6月26日《安峰山事件总结》中,指出:在敌后的战争状态中,应反对麻痹,要时时刻刻研究敌情及掌握敌情变化,要有强烈的战斗观念,严密组织,使之适合战斗要求;在战场上应沉着果断,党员在灾难临头时应果断顽强坚决斗争;在战斗环境下,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时时刻刻为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提高工作责任心,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党工作。这些都是用血换来的宝贵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老区人民每年都自发来到这里,祭奠在安峰山事件和安峰山阻击战中牺牲的英雄们。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94年2月,中共东海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安峰山烈士陵园。同年4月5日,陵园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95年4月5日,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落成。1996年,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1998年4月,陵园对外开放。2007年4月,中共东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印了内部资料《纪念安峰山事件六十周年》。
安峰山烈士陵园占地6.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李一氓题字)、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张震题字)、群英阁(安峰山阻击战无名烈士墓)、菊芬亭(冯菊芬烈士墓)、光照千秋浩气长存牌坊等设施。烈士陵园正门宽20米,大门正中立有碑墙,镌刻张爱萍将军手迹安峰山烈士陵园园名。大门南侧竖立一花岗岩石柱,柱上镶嵌着直径为1.2米的安峰山烈士陵园园徽,园徽图案为青松和花环,象征为国捐躯的400多名革命烈士英灵永垂不朽。陵园大门至塔基设有登山台阶98个,寓意陵园主体工程为1998年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园内分为五个坡段平台,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五个不同历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