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韩纪民: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2021-05-18 09:23:08
作者:韩纪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金铁华,北京市人,满族、共和国同龄人,中共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个头不高,头发花白,浓眉大眼,嗓门洪亮,举手投足间尽显老北京人的厚道和义气。作为一名普通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他的红色收藏之路,平凡中显现高尚,付出中透出真诚,默默耕耘中闪烁理性之光。他毫无利己之心,费尽心血和财力,抢救党和人民的红色遗存物,一步一个脚印,放飞人生梦想。

    红色收藏最需要“爱”

    有位著名收藏家说:想成为收藏家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财”。二是有“才”。而金铁华却说:“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收藏,特别是红色收藏,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金酷爱红色收藏,源于浓浓的报恩情结。老北京有句俗话:“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老金就是居住在北京花市大街、著名特种工艺品绢花制作大师“花儿金”的儿子。“花儿金”本名金玉林,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政协一至四届委员,北京崇文区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市级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上世纪 60年代北京北海团城举办绢花展。金玉林制作的绢花娇艳欲滴、光彩四溢,真假难辨。朱德元帅莅临参观,望着与怒放的真花无异的绢花,大为惊异,不禁当场挥毫,写下“拍案惊奇”四个大字。

    大清亡于民国,人们瞧不起满族,那时老金家对外从不敢称“旗人”,“花儿金”的一手绢花绝活自然得不到施展。1949年,地辟天开,新中国成立,“花儿金”枯木逢春有了用武之地。1954年他带头入社,由他领军的北京绢花厂是全国绢花行业的标杆。每年国庆节游行,都有他设计的大型绢花花车引人注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孩子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涌向天安门城楼,手中挥舞的五彩缤纷的绢花就是北京绢花厂制作的。绢花,当时出口量很大,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困难的祖国换取了急需的大量外汇。“花儿金”的工资国家定为240多元,相当于高干和高级教授的工资。老金说:我父亲最懂感恩,几次搬家,家里正厅上一直悬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虽然“文革”中遭造反派严酷批斗,但他临终前要求九个子女做到的,仍是爱党、爱国、感恩、奉献。“这八个字我一直铭刻在心,这也是我搞红色收藏的不变初心。”

    金铁华10岁开始集邮。有一次在东华门集邮门市部,恰逢一个也酷爱集邮的小“老外”,只见他手中摇晃着印有毛主席像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四处找人交换。金铁华如见“珍宝”,一溜小跑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珍藏的菊花、月季花邮票,赶回来连说带比划,跟小“老外”互换邮票。这是金铁华的第一笔红色收藏。

    上世纪90年代后,潘家园市场、报国寺市场相继开放,红色物件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从地下冒了出来,高兴得老金两眼放光,一有空就跑市场淘宝。他把夫妻俩的工资除了安排必须的生活开销,全部用于红色收藏。后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就从网上淘宝。几十年的光阴,老金的红色收藏渐渐有了名气:

    2002年初,老金的事迹登上《劳动午报》(原《北京工人报》),是我国首位被官方媒体冠名的红色收藏家。近二十年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解放军报》《新华每日电讯》《作家文摘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香港凤凰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陆续报道了他的红色收藏之旅。2010年,北京市崇文区政府为他提供场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政府与个人合办的红色收藏展馆。香港媒体,美国、加拿大中文报纸,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等也纷纷进行报道,称他是毛泽东的忠实拥趸。2010年10月28日,老金被冠以民间红色收藏家之称并配照片荣登《人民日报》。2011年9月, 在建党90周年、共和国成立62周年之际,老金应邀赴香港参加为期22天的主题为“辉煌岁月建国物品珍藏展”。他带去上百件与毛泽东和建党、抗战有关的珍藏,一时在港引起轰动。

    “红色宝贝”价值连城

    老金搞红色收藏几十年,藏品不下两万余件。他常说:“做红色收藏一要有量,二要有精品。”比如他收藏的伟人藏品就有:我国第一件红色藏品——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时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1917年,毛泽东最早发表的著作《体育之研究》;毛泽东主编的1919年7月24日的《湘江评论》;1920年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1945年出版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单行本;1957年毛泽东以个人名义发给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请柬;毛泽东用过的砚台和毛笔;几件著名中外人士写给毛泽东的私人信件;等等。老金说:收藏伟人藏品,让我好似和伟人跨时空对话,更能感受伟人的思想和魅力,激励我砥砺前行。

    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还有老金收藏的《国难日志》。日志以当时的原始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的抗日战争不是8年,而是14年。过去通常说法是“抗战八年”。目前发现和出版的中国抗战史料,披露的也大都是1937年以后日军侵华罪行,对于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所犯罪行的原始史料却是空白。日志发表于1931年11月8日的《时事周报》,16开共16页,作者署名刘启明。发黄的纸页详细记载着1931年9月18日到10月31日,共45天的时事动态和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国难日志》开篇即写到:“日本九月十八日夜十一时许,用炸药轰炸南满铁路长春路柳河铁桥,十九日午前六时占我沈阳,是日陆续将东省各要隘,及各铁路,先后占据,此乃国家空前之奇耻大辱,吾将经过事迹,逐日志其梗概,命曰《国难日志》,俾我同胞永远勿忘。”日志作者不排除用的是化名。但不论是否为真名,肯定是一位爱国志士。这个日志远远超越一些手抄日志的价值,它填补了我国抗战史料的一项空白。早在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一文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毛主席在这里明确指出我国的抗战始于1931年,《国难日志》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除了《国难日志》以外,老金还收藏有1928年、1929年日军侵华重要罪证《田中奏折》的相关资料;制造于“昭和六年”的日军炮弹壳等历史实物等。这些珍贵的藏品历经时代风雨,坚守真诚,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我国真实的可歌可泣的抗战史和人民战争史。

    再比如老金收藏的“抗战日记”,经专家鉴定具有重大文史价值。上世纪80年代,老金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用30元偶然淘到两个用塑料纸包裹着的笔记本,打开一看是当年新华日报创刊及创刊三周年印制的纪念性日记本,纸页已发黄。日记本分1942年和1943年的两本。日记本的主人叫“郭渭”。从日记看,作者经常能见到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还有作者在战火纷飞中恋爱、结婚的经历。老金说:“日记中流露出的革命豪情、同志亲情、夫妻爱情常常感动得我不能自已”。但最珍贵的当属1942年的笔记本。这年2月1日,郭渭通过收听延安广播电台的广播,记录了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2月8日又记录了毛主席“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原来,毛主席极具演说天才。重要讲话他通常也只列个提纲,然后洋洋洒洒,即兴发挥。会后再把讲话记录稿整理修改成文。老金曾询问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王文祥老先生:您看到过主席著作的记录稿吗?王说没有。可见,这个笔记本是研究延安整风两篇重要文献的原始资料,对于研究这两篇雄文从产生到定稿的思想脉络十分珍贵。为寻找抗战日记的主人,2002年9月16日《劳动午报》刊出“红色收藏家向129师发出寻人启事”。在知情人提供线索帮助下,2003年《北京晚报》刊出 “太行山日记找到主人”——当年在太行山任新华日报社编委会秘书、现已离休的原《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郭渭。当郭老用颤抖的双手翻看着记录自己当年战斗生活的行行字迹,激动得竟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老泪纵横。老金见状,便主动提出完璧奉还郭老1943年的笔记本,物质报酬,分文不取。

    老金发现,由于监管不到位,网上时常冒出一些与真实的党史、军史相悖的帖子,有的甚至向壁虚构,散布谣言,伪造或歪曲史实,恶毒攻击革命领袖。每逢此时,老金就用史料说话,予以批驳。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他率军东征,4月在山西省中阳县作战时,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党史军史对此早有定论。但别有用心者却公然在网上散布谣言,诬称刘志丹为毛主席所害,且故事编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他就在现场。老金收藏有一份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国闻周报》。该报是一份当时颇具影响的综合性时事周报,它刊载了敌军的《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旋经章团长拯宇,在离石境内之冀家原与匪激战,出匪不意,乘夜袭击,将匪首刘子丹击受重伤,旋在永平镇毙命。”老金把这份宝贵的资料发到网上。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份出自敌手的难得的原始史料,确凿无误地还原了刘志丹牺牲真相,还了毛主席清白。

    只藏不售朗月清风

    老金在收藏界名声鹊起,许多藏友认定他是“富得流油”的收藏界富翁。也难怪,对一般人而言,当今收藏文物有几个不是冲着“钱”去的?就说老金的红色收藏吧,仅收藏的战争年代出版的《解放日报》老金就有近百份。随着红色收藏红遍大地,这种用延安当时特有的粗糙的马兰纸印刷的报纸已难觅踪迹。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收购平均大约20多元一张。现在市场价已飞涨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仅此一种收藏,老金若一出手,大把的票子就来了。可老金偏偏就是一件红色藏品也不卖。曾有人慕名登门,想出高价收购藏品,均被拒绝。2004年,女儿出国留学急需一笔钱。可钱都让老金花在收藏上了,全家一筹莫展,急得团团转。万不得已,老金狠狠心,咬咬牙,忍痛卖掉自幼收藏的一些珍贵邮票,才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只藏不卖,老金的生活节俭而清贫。年轻时他月工资三四百元,后来涨到三四千元。从工作到退休,他几乎把全部财力一股脑投入收藏,守着红色藏品这座“金山”,过着捉襟见肘的“月光族”日子。虽然老金平时一个钱掰作两半花,但遇到难得的文物却出手十分大方。多年前,他曾为购得一个毛主席的信封花了240元,而那时老两口一个月工资才180元。为买红色藏品,全家的工资到月底便所剩无几。因此,老金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既“富有”又“贫穷”的红色收藏家。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东:追忆峥嵘岁月,传递今昔温情(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特稿: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特稿:疫情中的金铁华红色收藏不停步(组图)
·特稿:疫情中的金铁华红色收藏不停步(组图)
·疫情中的金铁华红色收藏不停步(组图)
·江山:疫情中的金铁华红色收藏不停步(组图)
·特稿:疫情中的金铁华红色收藏不停步(组图)
·共和国同龄人@金铁华的收藏故事(组图)
·黄恩成:共和国同龄人@金铁华的收藏故事(组图)
·特稿:共和国同龄人@金铁华的收藏故事(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韩纪民: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特稿:红色收藏家金铁华
中红头条:慎海雄《求是》刊文:一部《绝笔》,再次
崇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资溪县革命烈士陵园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组图)
王东:追忆峥嵘岁月,传递今昔温情(组图)
特稿:追忆峥嵘岁月,传递今昔温情(组图)
王友:十九年前出访哈巴(哈巴罗夫斯克掠影)(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