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保卫战发生于1934年1月至11月,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以及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保卫清流苏维埃政权、保卫闽赣省委,支援主力红军的坚守之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清流保卫战”因其历史意义重大而被载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
(一)战斗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企图一举消灭中央苏区。10月1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清流苏区军民坚决贯彻中央的紧急动员令,全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努力使清流成为中央苏区最坚强的东方屏障。
1934年1月,中央苏区以宁清归区域为依托,向东行动,牵制敌军东路的进攻。由于国民党集中大量兵力向中央苏区步步进攻,尽管反“围剿”斗争东线战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仍然无法挽救整个中央苏区的危局。4月,筠门岭失守。5月,中央苏区北线战局十分危急,广昌、建宁、龙岗等地相继失守,苏区地域日益缩小。6月7日,蒋介石电令汤恩伯、李延年纵队从建宁、连城两个方向进袭清流,限“7月10日会占清流”。由于清流军民奋力抵抗,蒋介石不得不暂缓向清流推进。在此期间清流,为主力红军执行第五次反“围剿”战略任务提供了一个安全通道和后勤补给,为迟滞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犯做出了重要贡献。9月中旬,红一军团万余人集中于朋口、馆前、滑石、里田等处。24日,红九军团向清流方向进击。29日,松毛岭全线失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1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在闽西一带部署了8个正规师的兵力,对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国民党五十二师卢兴荣部步步向清流进逼,清流形势极端危急。11月7日,归化(明溪)失守,游击队撤入清流。至此,整个闽西苏区仅剩清流、宁化两座县城。11月24日,敌五十二师一五四旅进犯林畲。25日,敌进犯嵩溪,嵩溪区苏维埃政府人员撤入清流城关。一场保卫清流城的战斗由此拉开序幕。
(二)战斗准备
为了保卫中央苏区,清流自1933年10月起就着手相关准备工作。因军事斗争需要,1934年1月,三分区机关调往归化,司令员、政委兼清流县委书记黄火星改兼归化县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派林圣才担任清流县委书记。林圣才到任后,积极做好御敌的各项工作,坚拒敌人于苏区清流之外。
1934年2月,根据闽赣战地委员会指示精神,清流县委着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新发展党员300名,并在全县掀起扩红高潮。同时,对县独立营进行扩编,兵力达300余,成立县保卫局,保卫队人数50余人。10月,县独立营编入闽赣军区新独立第十八团独立营第一连。
与此同时,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为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保卫和巩固红色区域,清流县委全力动员和组织群众中积极分子,青壮年、男女公民投入反“围剿”战斗,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频繁地活动于本县大基头、嵩溪、林畲、嵩口、沙芜等地,并向归化沙溪以及永安安砂方向发展,努力扫清这些地区的刀团匪。2月,红军独立第七团一部进击嵩溪团匪。4月,独立七团进攻被卢兴荣部占据的归化城,并向清流之南的永安地域进击。 5月,清流动员工人模范排参战。8月中旬,为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闽赣省领导机关从彭湃迁驻宁化城关,工作团300余人进驻清流,在嵩溪设兵站,林畲设运输队,有数百人。8月底,地方武装独立七团奉命开赴江西,清流的地方武装“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阻击敌军的进犯。
(三)战斗经过
清流保卫战之县城阻敌战是失去主力红军依托下的一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惨烈之战。
11月26日清晨,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卢兴荣部5000余人,分两路进犯清流城。敌一路以司令部及师直属队的一五六旅及三0八团一营,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进逼清流;一路以三0八团之两营由嵩溪、青溪、岭下、龚坊同时并进。同时,敌三0七团由林畲向嵩溪移动,用以阻击我宁化湖村方向游击队的援兵。
面对敌军汹涌来犯,闽赣省军区指示清流“备足粮食,坚师城池”。清流县委和县苏政府坚定地执行上级命令,组织军民保卫县城,提出“与城市共存亡”,誓死保卫苏维埃。当时,县城和附近的防卫力量只有游击队和闽赣十八团兵力共1000多人,城内兵力仅600余人,其中游击队、闽赣十八团一部、保卫队各200人。另外,清流城北下窠附近有闽赣十八团兵力200余人;湖村、泉上一带有红军游击队千余人。城区除县委、县苏机关外,还有林畲、嵩溪等失守时撤入的区乡干部。而敌人却有5000余人,且配备相对精良的武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巨大,决定了这场县城保卫战的艰巨与惨烈。
清流城一面靠山,三面临水,地势奇险,易守难攻。但是,县城内面积狭小,没有退守空间,在敌军围困且没有援兵和弹药、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是无法长期坚守的。但清流县委仍然抱定誓死保卫苏维埃的决心,在清流城北部署了三道防御:第一道,城北高善亭(现山城山庄处)至楼下、龚坊一线,防御大路口和青溪、下窠方向的来敌;第二道,在城北制高点北山(屏山),上有北寨,可俯视全城,与城南南山相向对峙;第三道,沿龙津河内侧以及依南山延伸至河道修筑的城墙,是阻挡敌人进攻的最后防线。至高点为南山上的南寨,是阻击南面来敌的关键阵地。
上午11时,敌军大部进入作战区,并设指挥部于牛屎塘之西3公里处,向我城北高地发起攻击。由于敌众我寡,我方高善亭前哨守兵,只稍加抵抗便撤向东门外高地。至此,清流县城保卫战斗正式打响。与此同时,在距城15里的城北下窠,闽赣军区第十八团的红军游击队获悉敌人大举进犯县城,倾巢出动百余兵力前往增援,在楼下、龚坊一带与敌军遭遇,展开了激烈战斗,歼敌一部,直至下午二时半撤出战斗,返回下窠。
12时许,敌占据高善亭一带高地,构筑工事后即向我城北高地猛攻。据守城北高地的我游击队由于遭受敌人强大火力的攻击,伤亡极大,只好放弃高地后撤。敌三一一团占据城北高地后,迅速发起猛烈攻势,一部在机枪的掩护下强行渡河,另一部绕至城南三角尾堵截我游击队等南撤。敌军从西南城墙炸开的缺口攻入城内。清流县委、县苏维埃领导率游击队和区苏干部等撤至县军事指挥部驻地,利用房屋、围墙等为掩体,继续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决心为保卫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此战,除县保卫局局长梁国斌率保卫局战士和游击队、少先队数十人从南寨突围由安乐、洋坊撤往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兴旺、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邹春才、县苏维埃副主席兼军事指挥部长裴永高、裁判部长林锦斌、城郊区苏维埃主席严荣柳等100余人被俘后遇害,县委书记林圣才、宣传部长蓝礼洪、嵩溪区委书记余梓才等余皆壮烈牺牲。
为保卫闽赣省委和支援宁化县城保卫战,11月29日,即清流城失陷后的第三天,闽赣十八团等游击队400余人在基头与暖水之间阻击向暖水一带推进的敌五十二师一五六旅。激战之后,游击队向西北方向的石林寨方向转移,敌五十二师进驻暖水。石林寨地处清流城北,距城约10公里,在基头、暖水与宁化茜坑交界处,地势险峻,森林茂密,面积约30平方公里。半山处有宋乾道县令黄藻为民避寇始开的石洞寨(石龙寨),后有邑人伍玄保寨长为御寇增修四门,寨墙周长3公里有余,面积约五、六百亩,“鸟道而上,可容数千人,四寨琅琊,无从而入”。登临绝顶“直见宁化如斗大”,实乃天设之险,易守难攻之处。石林寨是清流、宁化城失守后,闽赣军区第十七、十八团红军游击队最初开展游击战争的区域。这里群众基础较好,是红军游击队补给的重要来源,为红军游击队提供了安全庇护。为此,国民党反动派视之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敌五十二师多次组织大规模“清剿”行动,放火烧毁房屋百余间,还屠杀了不少帮助过红军的群众,企图割断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闽赣十七、十八团红军游击队不得已只好撤往湖村、拔口、翁地、高地等大山中,与敌周旋,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四)战斗意义
清流保卫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保卫闽赣省委、掩护主力红军,发生在清流的持续时间最长、牺牲人数最多的战斗。这场战斗充分展示了清流军民坚定信念、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全力抗敌的斗争精神。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姓名无人知晓,功勋却永世长存。这场战斗意义重大,其主要精神有:
一是坚定信念、忠于职守。这场战斗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长征的背景之下发生的。面对汹涌来犯的敌人,为保卫闽赣省委、掩护红军主力,清流县委、县苏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定地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师城池”的命令,县委书记林圣才亲自带兵上一线,组织军民誓死保卫县城,决心与县城共存亡。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忠于职守的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具体写照。
二是不畏困难、敢于牺牲。以区区600兵力抗击5000凶猛来敌,面对如此悬殊巨大的力量对比,清流军民没有丝毫退缩,不怕牺牲,坚持将战斗进行到底。这场战斗虽然以惨败告终,但为主力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清流保卫战同一天,随同主力红军长征的清流籍子弟千余人也正在湘江边为掩护红军主力浴血奋战,他们绝大多数壮烈牺牲。
三是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由于提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清流城失陷卢部进城时,清流城内仅余27户、48人。由此可见这场战斗之惨烈,也体现了清流县委爱民如子的宽厚情怀。无论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为主力红军往来执行战略任务提供安全通道保障,还是在县城保卫战中军民共同拼死抵抗敌人的进犯,甚至是在清流城失陷后的三年游击战中,清流人民都始终坚定地与红军同生死、共呼吸,展现了清流苏区人民同仇敌忾、军民一心的精神。
四是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即开始了更加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清流城保卫战中,不仅县委书记林圣才等壮烈牺牲,县苏主席等被俘后角它死不屈。此后,以清流独立营为主组建的闽赣十八团和清流人民并肩战斗,最初在清流城北石林寨一带开辟游击区,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愈挫愈勇,坚定地护卫着革命的火苗燃烧不灭,始终坚持红旗不倒。这种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正是源于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源于清流人民朴素的革命追求和革命情怀。
(五)战斗遗迹
清流保卫战南寨战斗遗址 位于清流县城南山之上。旧志称其“前俯县治,左设锐台,右倚巨石,四面皆堪瞭望”。在清流县城保卫战中,南寨既是这场战斗的瞭望台,更是此次保卫战的最后防线。敌入城后,清流县委书记林圣才、县苏维埃主席王兴旺率游击队员撤至县军事指挥部驻地,利用房屋、围墙等为掩体,继续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大部壮烈牺牲,只少部人员由南寨撤离。
清流保卫战城北战斗遗址 在清流城北,楼下、龚坊一线。1934年11月26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卢兴荣部5000余人,分两路进袭清流城。闽赣军区十八团获悉敌人进犯县城,倾巢出动百余兵力前往增援,至楼下、龚坊一带与敌军遭遇,展开激烈战斗,歼敌一部,直至下午二时半撤出战斗,返回下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