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里雪飘的北国来到潇湘福地桃花源,倍感心旷神怡。山清水秀自不必说,朴实的民风扑面而来:无论是沅江轮渡的船夫还是挑担买菜的农家,驾车等候绿灯的驶者,看不到繁华大都市里那急匆匆飘飘然虚情假意的神色,而是人人有条不紊,个个淡定坦然,果然是世外桃源的别样生活。当我走进李爱军正骨正筋养护中心的时候,看到一位就医的老婆婆在别人的搀扶下迈步颤悠悠、神情淡漠——我马上意识到在这座没有新冠疫情侵蚀的世外桃源,老年病同样会不期而至。
作为异乡客,怕语言不通和礼节不顺,我和老人家微笑点头擦肩而过,吃午饭的时候,在言笑甚欢的主人同老婆婆交流中,我知道老婆婆是当地教育界的前辈,桃李满源(桃源县),在座的一位美女领导干部、李爱军的老同学很快认出老婆婆是自己当年的师长,对老婆婆肃然起敬。这时,刚才还神情淡定的老婆婆马上眉开眼笑,孱弱的体魄散发出几分无形的活力——这活力就焕发在她的笑容里。
“李老师,您哪儿不舒服啊?”美女干部问。
老婆婆笑着瞅着美女干部道:“不慎摔了一跤,股骨头处疼痛难忍,请别的大夫治疗,打针用草药啊都不见轻,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有朋友向女儿推荐李爱军柔性正骨正筋,就把我送来了。”
美女干部关切地问:“在这儿治调理适应吗?”
“给我柔性正骨,一点也感觉不到痛苦,咋不适应呢?”老婆婆介绍,“没想到大夫就凭一双柔软……温柔的手,就让我能走路也能生活自理啦!”
美女干部点点头对李爱军道:“你不愧是咱们这儿正骨正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掌门人,不仅仅医术,到这里就医的人们说,对患者的温暖也感人至深。”
李爱军听了呵呵一笑了之,笔者颇有感触。两年前,李爱军曾被石家庄“借去”为患者看病,笔者的一位书法家朋友邀会,她也在场,便由我牵线,一位德高望重的省级退休老领导经过她的养护也为她的一双手叹服,更为她在治疗过程中递送的温暖感动:在排除求医者痛苦的同时,她的平易近人和就医者感受得到的精神慰藉是在普通医院很难遇到的。
老婆婆已经八十高寿,虽身体孱弱,笑起来的神色充满青壮年才容易看到的神采,思绪反应敏捷,话题涉及一生的教育工作精神焕发,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说到春节时,老婆婆抱歉地笑笑:“年关到了,李大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也该回来了……还有朋友佳节欢聚,我也该回家休养了——就不知道能这么快出院么?”
李爱军告诉老婆婆:“还有三四天才除夕,保您到时候回家过个好年。”
我明白,李爱军说的过个好年,就是老婆婆可以过年不再被病魔折磨,家人也不必因为老婆婆不能生活自理而操碎心,一家人过一个吉祥平安的春节。
果然,老婆婆在除夕前一天愉快出院了。
春节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最欢庆的节日,无论多忙,游子还家的习俗千百年依然。当地政府一样的按照国务院的指示进行着防疫措施,在笔者的眼里,桃花源是疫情威胁中的“世外桃源”,尽管遵照指令笔者在临时的寓所单独隔离,从玻璃窗望外,远山青翠,沅江泛舟,小区院子里花开溢香,居民们在大院门口进进出出,院子里有居民带孩子玩耍‘令人羡慕’……隔离期满,北国疫情渐被控制,在桃花源,我也可以和李爱军大夫及她的亲友近距离接触了。而一位八十二岁、当年的赤脚医生前来求医,是我有了写这片短文的冲动:目睹对他的治疗过程,柔性中医正骨正筋,和西医的打石膏上夹板治疗方法相比,的确令人感到神奇。
老人家是桃源县大山里的一位农民,他曾经是家乡父老乡亲离不开的赤脚医生,他的儿子讲,到七十岁时还是身强力壮的一条硬汉,不幸的是在七十四岁那年骑着摩托车遭遇交通事故,摔地致残,落得个行走困难手脚乱抖,失去了劳动能力。已经八十二岁的他虽然耳聪目明却手脚不听使唤以致再不能生活自理。两个儿子都孝顺,但必须出外谋生,不能守候在家伺候,经人介绍到李爱军柔性正骨正筋诊所求医。
为了前来理疗的患者方便,李爱军的正骨正筋养护中心不但配备了为患者治疗必要的设施设备,还为患者和陪护人员提供廉价生活环境,令笔者意外的是医、患同桌吃饭同桌饮茶,患者在这里过着和在家里一样的日子,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服务不必细说,李爱军和其他诊所工作人员都是全方位服务人员:扶待衣食住行、喂饭喂水共享水果饮品,全然家庭气氛。更令笔者惊奇的是老先生的变化:
——初到诊所走路需要人搀扶,起居需要人照顾,喂药喂饭不在话下。
——三两天后,他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坐到餐桌进餐,只不过需要人看顾,因为他可以坐得稳但往嘴里送饭的双手发抖,时有饭菜被从勺子里颠出来。
——此后开始明显好转,很少有饭菜颠出勺外;双手虽抖动,可以端起碗来喝汤了。
——当然,上卫生间大小便也可以独立完成了。
——一个星期下来,那双“弹琵琶”的手再不无休止的抖动,可以“安份”地停下来“歇息”了。他从病房走出来的时候,从他有节奏的“嗒嗒”的脚步声可以判断他的双脚有了力量,也听使唤了。笔者和他聊天,老人家时而童稚般的开怀大笑,离身体康福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