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韵律?
人常言:红花要有绿叶配。这红与绿搭配出来的和谐应该就叫韵律吧?!
怎么搭?怎么配?今年我受约写一部反映毛泽东同志在龙源口镇(原秋溪乡)创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电影剧本,来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永新县龙源口镇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镇上后,年轻的党委吴书记因要下到村里去处理一件紧急事务,特嘱咐办公室一同志陪我随行。
龙源口镇位处于永新南部,距县城16公里。是“龙源口大捷”的发生地,是歌曲“十送红军”的首唱地,是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的所在地……
说她地红,红透了全镇183平方公里名符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而她地绿呢,该镇与我随行的小吴告诉我说,龙源口镇主要表现在“六个一”。即“一山一水一座桥;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绥远山;一水,被称为小丽江的龙源河;一桥,中国革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老版叁元人民币图案上的”“龙源口大捷桥”;一塔一舞一支部;一塔,佛教古塔阿育塔;一舞,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盾牌舞;一支部,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
这里红得发紫,这里绿得透彻。
红与绿在这里,正在演绎出一场活声活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戏 。
龙源口是个大镇 ,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和112个村小组。全镇6621户,总人口24484人。下设14个党支部,有党员647名。
说到党支部,我立即想到了毛泽东同志1928年上井冈山到该镇(原秋溪乡)后,亲自发展了以李松林为支部书记的首批五名中国共产党员。在残酷的斗争中,这五名中共党员有的被国民党活剐,有的挖心,有的沉潭,全为革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更让人痛心和愤慨的是他们五家全被反动派斩草除根,没留一个子孙。事隔数十年后的今天,一踏上这块热土,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今的第一党支部所在地怎么样了?这五名英雄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的人民现在怎么样了?
理所当然,我的第一站就是“秋溪乡党支部”所在地了。
从镇上到“秋溪乡党支部”旧址约五六华里路程。一路走来,满目小楼林立,村村绿荫如盖,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每村每户都很干洁清静;小巷口、村道边,无处不见村里的保洁员的身影穿梭其间捡垃圾、扫落叶、排污水……把村子打理得整洁安静光鲜靓丽。那天天气闷热,我正撕根冰淇淋解解渴,没想当我正撕包装纸时,身边突然站过来几个正上学路过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都盯着我欲剥下的包装纸。我以为乡下的孩子没吃过这东西,赶紧从随身带的冰壶中想掏分给他们。可他们都摇着头说:“爷爷,你把这张包装纸给我们吧,我们随路给你扔进垃圾箱去。”我愕然了!难怪每进一个村子,都会让我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产生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陪同的小吴告诉我,镇党委为打造兴新农村,把红根留住、传承,让全社会更多的人们到这块红色热土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不仅有配套的红色教育基地,更有把这块红土地上的人居环境治理好的规章制度;用红色的传统,绿的环境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全镇乡亲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镇党委专门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分片组,分村组,包干负责,定期考核。
看着满目青砖碧瓦的小楼,望着潺潺而过的小溪,望着林间小道旁的茂密树林……
这是一片绿的世界。
难怪该镇上的几个红色景点,天天游人如织。
游客在这里接受了红色的传统教育,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
我们一行进入龙源口村头,只见当年的红军练兵场上人山人海,红旗飘动。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红军斗笠”编织大赛。
听到“红军斗笠”这四个字,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当年“千顶斗笠送红军”的动人场面……
那年,毛委员带兵进三湾,红军缺衣少食 ,连遮风避雨的雨具都没有。我们龙源口的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农会的号召下,一夜之间,龙源口镇所辖的黄琪、泮中、南塘三个村的乡亲把一千来顶斗笠送到每个红军的头上。这事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知道后,十分感动,他把原来的“南乡斗笠”改名为“红军斗笠”。
这是对龙源口乡亲的一种褒赞和感恩呀。
当时在红军战士中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小小斗笠头上戴, 避风遮雨防日晒, 乡亲恩情比天大, 坚决打倒反动派。”
今天,在上百名编织选手中有老中青少。当我发现一位八十多岁的参赛老人时,忙走过去问:“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还能编呀”?
他郑重地回答我:“能,能,这手艺不能忘呀,当年红军为穷人打天下那阵,我们哪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没上阵哟。今天我们编斗笠就是让下一代,再下一代永远记住红军的恩情啦!”
这时我发现每个游人的背上几乎都背着一顶“红军斗笠”穿梭于红色景点之间。那是一抺中国红啊!
老人说得太好了。编斗笠是在记住红军,游人买斗笠也是在记住红军呀。
大赛刚一结束,龙源口桥头的“乡村大舞台”上突然传过来一阵紧促的战鼓声。
这里正在表演一场威武雄壮的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盾牌舞》。
说到盾牌舞,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那是1926年,双枪女红军贺子珍来到南塘村,她以盾牌舞表演队的名义秘密组建了一支农村武装——农民暴动队。这支暴动队的队员个个舍生忘死,英勇无比地投入到硝烟滚滚的七溪岭战斗之中。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暴动队党代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来人们每年都会以盾牌舞的表演形式来缅怀和纪念这位英雄。
这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暴动队员坚持要儿孙扶他上舞台,他要用当年的豪情再现一个老暴动队员的血性:
黄竹剖篾织盾牌, 舞起盾牌威风来, 削尖黄竹当长矛, 矛冲盾挡打世界。
是呀,郭沫若先生在《宿永新》一诗中高度赞扬永新血性男儿;“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从龙源口走出去的李湘军长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将一腔热血挥洒在保家卫国的疆场上。这,就是永新龙源口血性男儿的典型代表!
后来,我专门采访了这位老队员。他掷地有声地告诉我:“同志哥,我们的矛和盾什么时候都得用,这是一种本事呀,有本事才能保家,才能卫国呀。”
把一个纯武术的民间舞蹈提高到了“保家卫国”的高度,这不但体现了老区人民的一种家国情怀,更是对广大游客的一种长效警示。由此又使我想起了“盾牌舞传承基地”上的那副对联――
卫国保家南征北战打天下 血性男儿东平西定定乾坤
龙源口镇,您是一块红色地标,您是一个绿色家园。
红与绿的韵律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种完美而和谐的结合,应该就是一种韵律。
据说,这里有红色景区二处,景点二十多个;绿色景区四处,景点三十多个。而随着旅游业在该镇的兴起,很快带动了该镇的绿色产业生产;葡萄的种植、黄桃树的种植、旅游区的民宿业也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于各旅游区。而龙源口的红与绿的韵律也得到了大型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和红色电影《三湾改编》剧组的青睐,纷纷走进该镇取景拍摄。据说反映该县农民共产党员贺页朵誓死保护入党誓言的电影《誓旗》,也把拍摄的目光投向了这块红色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