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还有几天,就是80年前1941年1月20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的日子。借此文章,既是对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回顾,又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怀念和神往。向历史致敬!向英雄致敬!向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致敬!
家乡盐城文化系列:
泰山庙,神明和英雄共享的圣地
“泰山庙”,盐城的历史标志,神明和英雄共享的圣地。
既为怀古,也为凭吊,只要得空必瞻仰泰山庙。如今的泰山庙,连片的古建筑群,黛瓦粉墙,在苍松、古柏的掩映下,庄严,肃穆。不远处的高楼气势轩昂,四周风景秀丽的河道,银杏树、香樟树,经过一场细雨,处处新绿,显得宁静安详。
瞻仰泰山庙,必先游览泰山庙的属地先锋岛,先锋岛,一个狭小的空间,承载着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到今天无尽的历史沧桑,古意盎然和现代联想,同生共长。老旧的街道,千年的流水,除了泰山庙,再无旧时的模样。现代建筑,泱泱车流,现代城市的喧嚣,历史积淀中的静泌,相得益彰,疏缓了大城市的忙碌和紧张。
泰山庙本佛门殿堂,但在中国现代史中,她曾是新四军的最高指挥部。今天的泰山庙,虽不见菩萨的宝像庄严,也没有了战争的创伤,只有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的塑像巍然屹立在大殿中央。在这里既有对远古神明的向往,也有对时代英雄的敬仰。
今天人们瞻仰泰山庙,更多的是在感受新四军英勇作战的铁军精神,追溯泰山庙饱经沧桑的历史和她曾经的辉煌。
明朝隆庆年间宰相修建“东岳庙”
470多年前的盐城,四周是水,东边是海滩,城西有蟒蛇河,河岸有一座隆起的高地,向西十几里处便是蟒蛇河北岸的水乡龙冈。
李春芳,兴化人,明隆庆年间的“状元宰相”。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年已经36岁的秀才李春芳进京赶考。李春芳家境不错,为进京赶考,自备了一条可供三五人食宿有前后舱的木船,途中有书僮相伴。
这时大明王朝的京城,已是北京而不是南京。京城如果还是南京,从兴化到南京,水路两天就可以到,李春芳也不需要绕道龙冈了。而此时从兴化到龙冈北上淮安,走运河线到北京通州,水路要走半个多月。兴化离龙冈不远,启程的第一个晚上,李春芳的船夜泊龙冈。
龙冈,盐城西边的一个小镇,是明清两朝漕运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是食盐稻谷的集散地。小镇泊船如链,商贾云集。满大街的商铺酒楼,南北杂货充斥于途,小曲、“道情”、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龙冈镇的富裕和喧哗,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考生来说,并无吸引之处,李春芳吩咐船家移船至镇外清静处泊下。待这位考生准备歇息之时,忽听到岸上传来少年的哭叫之声。李春芳难以心静,即起身离船上岸,循声来到一户人家。推开柴门,昏黄的油灯下,俨然是一幅孟母教子图。只见一位老妇人手持戒尺,正在教训跪在地上的学子。老妇人告诉李春芳,小子愚钝,一副很简单的下联“麦黄麸赤粉如霜”的对子,三天对不上。
李春芳也觉得这是一副既简单也很明了的下联,不过就是一物三变有些绕人罢了。于是他好言相劝老妇人,便原道返回泊船中。
李春芳躺在船舱,辗转反侧,竟也穷竭心思为这个下联寻找可能的上联。思来想去,总也对不上来,不知不觉便进入梦乡。
一觉醒来,天已放亮。李春芳急忙上岸造访老妇人,试图寻求上联。而昨夜的那户人家悄然不见,已是一座供着女神的庵堂。
李春芳北上京城的途中,脑海里不时浮现老妇人、农舍和庵堂。
李春芳到了京城,进了考场,打开试卷,卷中的填联题的上联竟是“炭黑火红灰似雪”,他蓦然想起老妇人的下联,信手填上“麦黄麸赤粉如霜”。
这一年,李春芳独中榜首第一名。
金榜题名之际,李春芳面向盐城发誓,要在曾经泊船的龙冈建庙,以谢点化他的神仙老妇人。
李春芳想在龙冈建一座感恩的庙,还一个心中的愿,期间经历了二十多年。
隆庆二年(1568年),李春芳任内阁首辅。直到此时,仍惦记着那位指点他走向位极人臣之路的神仙老妇人。
李春芳任首辅不久,即“拨出银两”派员到盐城选址建庙。
大明王朝宗教盛行,以朝廷的名义在龙冈建座庙宇,选址极为考究,自是盐城一件极为隆重的事。龙冈此时已有大小庙宇十余座,多庙集于一地,易分散人气与“香火”。派出官员与盐城县令当即向首辅请命,是否在龙冈附近再行选址。李春芳按照“紫气东来”的说法,提出到龙冈上风上水的东南方向再选佳地。最后选定了盐城城西河边的高地,这里既有陆地也有水路与龙冈相连,更与“瓢城”隔水相望,气场相通。
耗时一年多,一座大庙屹立在这个制高点之上。李春芳亲笔题书“东岳庙”。“东岳庙”内的“碧霞宫”,供奉的就是他心目中的那位神仙老妇人。
今天已经无从查考李春芳是否真在龙冈遇见了神仙老妇人,但他在龙冈定有一段助他成功的传奇故事,让他终身铭记,不敢相忘。
杨知县抗洪救灾
“东岳庙”是明隆庆宰相李春芳为报德还愿而建,而“泰山庙”则成为明万历年间知县杨瑞云抗击洪水的纪念碑。
杨瑞云,明万历七年(1579年),从千山万水之外的海南,来到盐城任知县。
这年夏季的盐城,烟雨茫茫,上游淮河、运河水下泻,东边东海海水倒灌,整个县城半淹于洪水之中。这位知县一到任,就面临这场大洪水。他立即率领盐城的民众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取得了成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杨瑞云抗击洪水和治理海水倒灌,不失科学和理性。他从盐城的地理状况出发,综合治水,既重视堤防,堵海水于外;更重视疏导,引内河水入海。从而控制了任由洪水泛滥的局面。杨瑞云还上书朝廷,请求发货金三千,疏浚射阳湖,引水入海。杨瑞云“以疏治水”颇见成效。
杨瑞云深知灾区恢复重建,既需要财力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他从万历七年到九年,制定招抚之策,吸引了大批流民,仅从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就招抚居住户3461家,总人数达9696人,致使当时盐城的户籍登记,外来人口几近半数以上。
为纪念这次抗洪,也借前朝重臣李春芳的大名激励人心,明万历八年(1580年),杨瑞云将“东岳庙”改为“泰山庙”,以借“泰山”的威名震慑海水和洪水的肆虐。杨瑞云把“东岳庙”改为“泰山庙”的时候,李春芳已近古稀之年,恐怕已致仕颐养天年了。杨瑞云对“东岳庙”的更名,已经无需前朝首辅的批准了。
在言及杨瑞云在盐城抗洪历史贡献的时候,人们不能忘记这位知县所做的另一重要事项,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亲自编撰了盐城县的第一本《盐城县志》。这本县志里,这位知县将包括东岳庙在内的盐城诸多历史尽数收录其中,这也为后人研究泰山庙的历史提供了宝贵依据。
1991年,本人因工作需要,查阅了一些地市县的历史档案,其中就有盐城县的县志。
这部县志说,盐城置县,始称盐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改名盐城县,明万历时隶属淮安府,治辖范围包括今建湖、射阳、阜宁等地。
盐城也未忘记杨瑞云,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盐城的百姓为彰其功德,在射阳湖畔的千年古镇喻口,用所挑之土垒成高墩,名曰:“杨公墩”。
南方八省敌后抗战的指挥部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抗争,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泰山庙在抗日战争中承载的重建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南方八省敌后抗日战争的历史使命,泰山庙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起民族的脊梁,肩负起黄河以南地区的抗战责任,塑造了血与火时代中华民族的灵魂与信仰,立下的丰功伟业。
盐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1941年1月,国民党右翼发动了“皖南事变”,导致了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千古奇冤”,使本就艰难曲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度陷入危机。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针锋相对,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3月8日,新四军军部在泰山庙挂牌。这时的泰山庙已不再是庙,而是一个攸关民族命运的军机重地,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南方各地抗日战争的大本营。刘少奇在此主持召开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陈毅在此作出了许多重大的军事决策。新四军所有的作战命令通过电文从这里发往南方各个抗日战场。在延安,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通过电波,及时下达给盐城的新四军军部。神圣的民族使命,党中央和盐城紧密相联。延安——盐城,中国抗日战争架起的空中走廊。
自新四军军部重建始,泰山庙就遭受到日寇无数次的阻击、袭击、伏击,日军飞机无数次的狂轰滥炸,泰山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洗礼,但她始终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雄姿挺立在华中抗日战场,直到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