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0年7月31日电(李红喜,2020年第8期《党建》杂志)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序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翻译《共产党宣言》已迫在眉睫。但直到1919年,此书仍然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翻译起来并非易事,译者至少具备3个条件:精通德语、英语、日语等《共产党宣言》主要版本语言之一,拥有较高的中文素养以及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社经理邵力子等人的力荐下,一位青年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译者,并被推向历史的前台。这位青年,就是陈望道。
陈望道,1891年生,浙江义乌人。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求学的4年多时间里,他结识了日本进步学者、共产主义活动家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逐渐接触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与文章。
1919年5月,陈望道回国,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国文教员。时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陈望道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其中。他提倡新道德、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成为“一师风潮”的中心人物。期间,陈望道还在郑振铎主编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及浙江一师的《校友会十日刊》等报刊上发表《扰乱与进化》《我之新旧战争观》《因袭的进化和开辟的进化》等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进步思想。1920年初,陈望道来到上海,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任主编,还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的创刊工作。
已经具备较高中文文学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且精通日语的陈望道,当得知自己承担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后,激动之余又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为了专心致志翻译好《共产党宣言》,1920年早春,陈望道携带此书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这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回到家后的陈望道住在一间小柴屋里,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陈望道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钻研书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中文版本的字词语句,力求贴切、精准、生动。
一天,陈望道的母亲特意为儿子包了粽子改善伙食,并叮嘱他吃粽子时记得蘸红糖水。过了一会儿,母亲在门外问:“粽子吃了吗?”他答道:“吃了吃了,可甜了。”母亲不放心,推门去看,结果发现儿子正奋笔疾书,嘴上全是墨水,手边的红糖水却一口未动。原来,陈望道过于聚精会神,竟错把墨水当作红糖,吃完也浑然不觉。
经过两个多月的呕心沥血,近两万字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终于翻译完成,这在陈望道心中真可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