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以往的经验,考虑到河子头战斗之后,敌人会进行报复。果不其然,日伪军惨败后,日寇恼羞成怒,报复心切,组织大批日伪军对阳河一带村庄实行“三光政策”,烧村庄、杀百姓,抢东西。驻防阳河一带的日伪军一般情况下保持在500至800人,相当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的3至5倍。由于敌众我寡,环境险恶,阳河一带党和军队带领人民,在实战中汲取失败教训,不断探索开辟根据地的新模式,遵循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阳河一带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战略上是坚持内线的持久防御战,战斗是外线的速决进攻战。作战方针基本上是游击战,不打消耗战。部队每到一地,不能留驻两天以上,青纱帐时期、弥河和阳河流域可以驻一周左右,但也高度警惕,加强戒备,以防敌人远距离奔袭合击。在地方政府准确情报保证下,部队像流水疾风一样,“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一旦我军优势在二倍、三倍以上,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以重击。
一年多的时间,八路军消灭了日伪军1个团,歼灭500余人。期间,日军翻译李毅曾经警告日军:“到阳河一带如入苦海”“对阳河一带应有再认识”。
1940年11月,日伪军调集150余人,分三路奔袭东阳河、河子头等村,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基干五、七、九3个连,在中共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边县委基干自卫团的配合下,阻击日伪军,打退日伪军3次进攻,毙伤日伪50余人,粉碎日伪的阴谋。五、七连有15名战士牺牲。
1942年10月,日军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鼓吹“大东亚共荣”“建立东亚新秩序”,强化“反共自卫”组织,封锁“蚕食”革命根据地,在黄楼境内的彭家村、阳河村等地设立据点,共调集3个小队的日军和2个团的伪军,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并实行“沟壕堡垒”政策,运用“清剿剔抉”战术,疯狂破坏我基本区。我军各部先后再次转到外线作战,避开敌人锋芒,撤到弥河和阳河流域以外与敌人周旋。
1943年1月间,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边县特务大队一中队配合阳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炸毁彭家庄日伪军据点,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围剿阳河伪乡公所,捣毁日伪军仓库,缴获步枪51支、短枪2支,弹药一批。
1943年春,主力部队又返回阳河一带,分两路深入基本区,进行恢复基本区的战役。
此后,阳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以游击战为主调,成功进行打日伪军、恢复基本区等战役,改变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为最后战胜日寇奠定了基础。
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党性教育,黄楼街道党工委拟于近期在东阳河村建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纪念馆,这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实际行动,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好教材、学习的好场所。
参考文献:
(1)《青州人在抗日战场上》(530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中共青州地方史》(第一卷1925-1949)(308千字)樊光湘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共青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9)(500千字),樊光湘、杨朝晖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5月版。
作者:樊光湘,男,汉族,1962年3月生,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樊家庙村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红色作家、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专栏作者,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签约作家,潍坊市修志业务专家库成员,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党史国史宣讲队副队长,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青州市党建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青州市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青州市政协常委、主持中共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青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工作、青州市政协常委、三级调研员。擅长散文、小说、民间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及诗词创作,尤其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在近百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资政报告类论文600多篇、新闻稿件6800余篇(约56000千字)。出版发行专著20多部,参写、参编著作、教材40多部,于地方文化和编辑工作亦有颇多研究和建树,被誉为“红色作家”,被多家媒体称为社会科学家、史学研究专家、党史理论教育专家、党史专家、修志业务专家、著名作家、当代名人予以宣传报道。他的名字和业绩入选《鸢都之光》、《中华当代优秀儿女》、《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中。目前主要从事党史宣传教育与研究工作,担任《青州市志(1978-2013)》编纂委员会成员、编辑,《青州市镇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青州市镇村志•庙子卷》编审,《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井塘村志》副主编,《青州年鉴(2019)》主编,《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黄楼街道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