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甘愿吃“苦”,常将睡觉时间“搭”进去报道
在报社,危春勇以业务扎实和工作勤奋而著称。其踏实严谨,做事认真,在报社和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钻研新闻业务的劲头也很足。这些年他撰写的新闻论文也有二十几篇,不少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获得的各类新闻奖计有60多个,2013年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评为高级编辑。 在新闻岗位上,危春勇也算得上是一个成功者。尽管如此,他对红色题材新闻作品的采写仍一往情深、难以割舍,依旧是那样投入、那样执着,甚至于“玩命”。因为不是“专职”采写红色题材新闻报道和文章,危春勇为此付出了难以计数的时间、精力与心血,连正常的、必须的睡觉时间也常常“搭”进去了,远途采访还要自行负担往返或食宿方面的费用。
2014年7月26日,“八一精神”内涵表述论证会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希望危春勇就此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出来。然而此时正碰到他当晚班。25日晚他在报社上完晚班回到家已到26日凌晨2点,只睡了5个小时他就爬起来,匆忙洗漱了一下再到路边早餐车上买几个包子,边吃边往论证会现场赶,提前了20分钟到达会场。
在写作“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一文时,尽管处于连续上晚班的紧张日程当中,身心疲惫,但他没有懈怠。文章要尽快写出来,本职工作也不能受影响,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辛苦些、少睡点觉。他一方面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晚班的报纸版面的签审付印,并确保不出问题;另一方面则缩短自己的睡觉时间,利用班后的时间写作,争取尽快交稿。连续几天,他凌晨下班回到家都只休息五个小时,上午9点钟不到便爬起来写稿。初稿写出后又几次修改。仅仅过了一周,一篇题为《以精神的力量掘取“精神”的实质——“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的文章便交到了研究会负责人的手上。这篇7600字的文章,从情系“八一精神”、发掘“八一精神”、论证“八一精神”、解读“八一精神”、传承“八一精神”等五个方面,系统回顾和记述了“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的前后经过,得到研究会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认为写得很到位、很精彩、很有水平。
曾有朋友和同事对危春勇如此痴迷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报道很不理解,说写这类东西不时尚、不吃香,也不实惠,你的新闻业务和工作业绩已经很突出了,何必还要自讨苦吃,花费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么辛苦劳累的事呢?对此,危春勇总是微微一笑,“这其实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值得你去做!”
在和我们谈起红色题材报道的采写时,他还说,有些东西,你看到了、发现了,不把它写出来就会觉得于心不安、很不踏实。“自己作为一个有20多年党龄的新闻人,有责任、有义务在这些方面多做些事情,将爱党、护党、为党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
2016年7月,国家核心新闻期刊《中国记者》以封面专题刊登危春勇撰写的《多年采写革命历史题材报道的几点感悟》一文。这篇近6000字的长文,从责任、兴趣、激情、积累和真实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做好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方略与路径,思路明晰,感同身受,理论联系实际,读后给人以启示。这是他多年从事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新闻报道的心路写照。
六、工作繁忙,红色宣传报道势头不减
危春勇现已是50多岁的人了,是单位资格最老、也是年龄最大的中层干部,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日夜奋战在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一线。自信息日报与中国江西网融合后,他一岗双责,肩挑重担,同时承担了网站、报纸两方面工作。包括信息日报的晚班轮值,审签手机报彩信,主持网站采编部门的周评、月评,负责每期网站通讯审签,每月报网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奖金发放表审签,等等。事无巨细,相当繁杂。就以近期为例,2019年,他全年上晚班四个月,15天的年休假一天也没有休。在报纸编辑部值晚班,统筹稿件、签审版面经常到凌晨两三点钟下班。今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又是他值晚班,因等新华社电稿,最后一天忙到凌晨四点才下班。
在这样忙碌的情况下,危春勇的红色宣传报道势头不减,仍然是干劲十足、硕果满园。2019年共和国七十周年大庆,他运用新媒体开辟栏目,表达对开国元勋的崇高敬意。整整七天长假,他埋头于电脑和手机之间,从自己以前采写的数万字纪实报道中,精选出反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陈赓等8位开国元勋业绩的文章,经过重新编辑,再配上图片,以“国庆号▪ 最是国兴忆元勋”为栏头,连续8天在江西头条号上推出,引起较大关注和反响,点赞不断。这年,他还采写了毛主席回故乡韶山60周年、李先念诞生110周年、邓颖超诞生115周年和纪念南昌解放70周年等一大批有分量的稿件,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红色旅游网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发表,计有10万多字。其中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的《纵横》杂志,去年一年间刊登了危春勇采写的《周恩来保健护士郑淑芸:总理和大姐心中装着每个人》《李印清:经典人物邮票设计背后的往事》《“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方寸三部曲》三篇纪实文章,《作家文摘》便转发了其中两篇。《江西首个红色家风馆在南昌开馆》《母亲节九旬女兵感慨:党是最亲的母亲!》等报道,还被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实践,为报社党支部党员讲授题为《不忘初心,履职担当,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党课。
今年四五月间,反映邓小平“文革”时期下放南昌新建县劳动经历的电影《邓小平小道》在南昌拍摄。这是由中宣部专资扶持、献礼建党100周年的重大革命题材作品。他利用五一假期、双休日和下了晚班在家休息的时间,几次前往现场探班,采访总导演雷献禾和主要演员卢奇、于慧、何建泽、张译文、雅玫、刘妙等,写出了十几篇、计两万多字的稿件发表。
因危春勇在人物专访的采写方面得到认可,平时经常有朋友或企业家找到他,说愿意出资请你为他们写自传和报道,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然而,他却非常热情地义务帮助一些有着红色情怀的同路人。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的几位老同志,不太懂得新媒体和网络操作,危春勇总是有求必应,随时为他们编辑、推送了不少红色题材的稿件,还几次帮他们联系档案馆、图书馆,将自己的红色题材书刊捐赠入馆事宜。
七、自觉传承,源于精神支柱与责任担当
从某种程度上讲,采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费力不讨巧的“苦差”,从事这类题材报道一定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这么多年来,危春勇不为世俗所扰、不为名利所动,笔耕不缀,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倾情并执著于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新闻报道,有“爱好”、“喜欢”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还是责任所系。如果认为这仅仅是他的一种兴趣爱好与个人行为,显然有失公允、存在偏颇。
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并将其当作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因而也有精神动力,最终成为一笔精神财富。难能可贵,在当下也实属不易。20多年来,危春勇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凤凰网等主流网站,在《纵横》《党史博览》《党史文苑》《文史博览》《江西文史》《江西画报》《老友》等权威报刊,还有《江西文艺史料》《文史大观》等,发表革命历史和红色题材的新闻报道与纪实作品500多篇,近百万字。在江西新闻界首屈一指,在全国同行中也为数不多。表现了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新闻人的自觉担当和崇高追求。
今年6月11日,途经南昌的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同志在听取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工商联原副主席吴成华介绍危春勇执着于红色题材新闻报道的采写后,对危春勇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他说,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宝藏极为丰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宣传好,意义重大,责任也大。
眼下,危春勇正将自己筹备多年的红色题材新闻作品选编成册,准备出版,取名《燃烧的情》,罗援将军欣然为书作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的专家在对《燃烧的情》书稿审读后,认为“政治导向正确,重要史实准确”“讴歌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表达了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透过这一篇篇有力度、有激情、有分量而又鲜活生动的文章,我们确实能触摸到危春勇一颗跳跃的心,一团燃烧的情。这是他理想信念、职业情怀和事业追求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