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张正光
张正光少将题词
中红网湖南平江2020年6月28日电(张正光少将)
一九三O年,红军第三军团在平江地区扩充队伍,当地党组织奉命输送一批先进分子到红军中担任战斗骨干。我作为邵阳乡的共青团员,也被荣幸地选中。
扩红的场面热烈而又壮观。红军战士们积极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三里五乡的群众敲锣打鼓,欢送儿子、丈夫、兄弟参加红军。一排排热血青壮年和少年,忙着登记填表,踊跃参军。他们换上一身土布军装,戴上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扎上腰带,裹上绑腿,刚才还是一个庄稼汉,不到几分钟,就成了一名精神抖擞的红军战士。
按照当时的规定,共青团员入伍以后,一般都担任连排干部。我因为年纪小,个头不高,又念过几年私塾,所以没有被派到一线连队去任职,而是留在红五军政治部任宣传员。
当时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政治工作的地位很高。平时,红军的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都很活跃,战时还要开展战场鼓动工作。部队行军时,宣传员要贴标语、发传单。部队宿营后,又要向老乡做宣传,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各种群众团体,参加筹粮筹款,打土豪分田地,动员工农参军,扩充红军队伍。
正因为如此,选拔宣传员的标准很高。首先是家庭出身要好,主要挑选贫雇农和下中农子弟。我家是贫农,父亲张佑发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又是共产党员,所以政治上符合要求。宣传员开展工作的主要条件是要有口才、有文化,而这些条件我都具备。
那时,绝大多数红军战士是文盲。他们因为没有“喝过墨水”,对宣传员很羡慕,也很尊敬。
战士们戏称当兵的是扛“牛腿”(七斤半重的步枪)的,文书是背“钢板”(刻字、印刷工具)的,宣传员则是提“洋铁桶”的。宣传员使用的洋铁桶,一般有十五至二十厘米高,大海碗口那么粗,内装色彩鲜明的颜料。其实所谓“颜料”,就是石灰、锅底灰或者黄泥巴之类。此外还有一把用木片或竹片加布条做成的写大字的笔。宣传员把这些东西视为自己的“第二武器”。
大家总结宣传员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就是“说得多、跑得多、写得多,背得少”。宣传员只背一支手枪,外加必备的宣传工具,背包则由挑夫挑,或者用骡马驮。
好钢要经过锻炼,宣传员也是要经过培训的。
我听的第一堂政治课是学习红军宗旨、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怎样当好宣传员。
我上的第一堂军事课是用枪和负重爬山。我唱的第一首革命歌曲是“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饷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我刷的第一个标语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推翻一切反动派”。
我参加的第一次大仗是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兼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
(原文摘自张正光将军回忆录《好梦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