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村红军住过的古民居。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树(古红豆杉)。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豆杉树。邹善水摄
游人参观大张村红军桥。邹善水摄
大张村邹应龙庙。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一)。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二)。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红军标语(一)。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红军标语(二)。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红军标语(三)。邹善水摄
中红网福建省龙岩市2020年5月1日讯(邹善水)2020年“5.1”劳动节前夕,同友人再次来到福建省革命老区连城县北团镇大张村体验“三红游”。
史料载,大张村原叫“大坑源”,是连城县北团镇的一个山区村,坐落在连城与长汀交界处。新中国建立初期为连城县北团区大张乡(大坑源与张地井合为一乡),后改为大张大队。上世纪80年代又改为大张村。大张村地处连城西北部,距离连城县城30多公里。以前,山高、路险,进村要绕道焦坑村走驱崎山路。现有186户956个户籍人口,拥有耕地面积1336亩、山地面积2万余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子,在洪武三年(公元1570年)由福建汀州四堡里(现连城县四堡镇辖)的上堡村迁入开基。村落面积约3.2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除种植优质中稻外,还种植水果、蔬菜、食用菌、大豆、茶叶、药材,养殖放山鸡、山羊、白番鸭等。
大张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支队的“红色摇篮”。现存的“三红遗迹”景点,把游人的思绪引回到87年前。大张村至今完整的红军楼、红军桥、红军树构成的“三红”古迹,深藏的故事令人感动。10余座木质结构古吊楼是当年红军的驻训之处。
据健在的老人回忆,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从宁化曹坊经长汀(现连城辖)四堡进入大坑源村。村民分布在一个狭长的大山坑垄里,地势易守难攻。当时队部设在大堂屋邹南阳家(后裔邹连生居住到前些年,为了修复遗址已迁出)。开展秘密军训时间长达近8个月时间(后查史料,获悉是轮训红军游击队官兵)。红军官兵进入大坑源村时,不干扰村民,不进民居,队部驻扎在村内三角屋桥及桥头竹木林中。
开始,红军士兵白天帮村民担水、劈柴、打扫卫生。到夜晚,分散巡逻、站岗。大坑源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见部队官兵不扰民,认为是自已穷人的队伍。便动员村民让出房间给游击队官兵居住。村妇委会主席肖金姝丶妇女肖玉凤、罗必莲等带头腾出房间,还把门板卸下来,为官兵搭铺当床睡觉。新路上邹玉水厅内、8间屋住了30多位红军,大堂屋邹南阳家住了30多位红军。祠堂里住60多人。队部后来改设在邹南阳院內左侧小楼上,4个房间分作会议室、队长室、作战室。时任工农红军汀东游击队支队队长王涛文,年轻英俊。没有半点官架子。带头睡地铺吃杂粮。对老百姓亲热和气。大坑源村四处山头上都设有红军岗哨。大坑源村村民见红军们白天忙训练、夜晚忙巡逻,生活十分艰苦,群众自发凑钱买了6头生猪,宰杀后送给村里驻扎的红军游击队炊事房,帮助焖红烧大块肉、炒蔬菜等。妇委会主席肖金姝、队员罗必莲等带领60多位妇女为红军洗涤、缝补衣服。红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当年秋季离开时,群众自发用用大米笊饭炒干米泡7谷箩,用糯米包1万多个粽子送给红军当干粮。如今,这里成了许多自驾游者或是瞻仰“三红”古迹、摄影爱好者的“红色历史教育基地”。
我们漫步在大张村的水泥道上。虽是春末时节,村中古木参天而清风习习;许多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赚钱回家盖起砖混结构新房。在村内看到,新楼古屋错落相间;村子虽是分下、中、上三个自然村,平缓而整洁的村道,早把3个自然村连为一体。当年同红军鱼水交触的古朴民风,仍在村內代代传承延续。
据史料载,当年红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离开大坑源村时,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动员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其中邹根维等帮红军挑担,带路。经长汀至江西途中,因遭长汀一叛徒告密,部队遭国军袭击受损。邹根维等领了2个大洋回家耕田;另有邹坤发、邹富其等12人随部队转移后至今音讯全元下落不明。
在村中一山脚下,我们看到一棵高大挺拨的红豆杉,俨然似一位老将军。据老人讲,当年,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官兵,在这棵枝繁叶茂的红豆杉树旁的树林中搭帐棚睡地铺,住了三天三夜,纪律严明的红军士兵硬是没动过村民的半根稻草。因此,村民一直称这棵红豆杉是“红军树”。目前尽管枯萎,红豆杉树仍挺拔傲立,展示着当年红军的威武风彩。
随着不少城里人到大张村红色旅游。前些年,大张村“两委”筹资添砖换瓦,重新整修了村内的“三角屋桥”。村里老人说,为纪念红军纪律严明、宁愿在村中三角屋桥上及桥头树林里唾地铺的爱护老百姓精神,原大坑源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当年锯了一块两尺长的旧屋角板,毛笔写上繁体“紅軍橋”三字,钉在桥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铁钉锈木板腐而掉落。现在,简易的“紅軍橋”保护牌又挂在桥头了。
我们来到村内,在古旧小门楼外侧,钉有一块由连城县人民政府命名的“红军楼”保护牌。走进院落内一座小楼上看到,至今尚存20多条红军宣传标语。这就是村里人叫了80多年“红军楼”一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队部遗址。墙上的许多红军宣传标语清晰可见。
许多县内外的游人,是到大张村里看“三红”时。不用爬山,边漫步边观案村内至今完整的红军楼、红军桥、红军树所构成的“三红”古迹。村中4800多亩毛竹林,2150余亩天然生态古树林,特别吸引休闲散心的中老年客人与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的青少年。因为这里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三红”村。
游览大张村的“三红”古迹景点,脑海里不时湧现出87年前,大坑源村村民同红军官兵同甘共苦、军民一家,一幕幕鱼水情深的场景。大坑源村(今大张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支队的“红色摇篮”。
游人参观大张村红军楼红军标语(一)。邹善水摄
大张村红军楼红军标语(四)。邹善水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