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3日,中共鄂东特委在七里坪召开农村党团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会议决定继续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首先夺取黄安县城。同时,会议产生了以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戴季英、戴华堂等人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会议详细研究了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家针对起义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献言献策,各抒己见。
讨论中,戴华堂的发言引起了起义总指挥部的重视。戴华堂认为黄麻起义是农民起义的里程碑,意义特别重大,攻打黄安县城,不但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而且还要有一套战略战术。他建议成立一个尖刀班,起义前潜入黄安县城,搞清敌人的兵力部署,袭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里应外合,策应攻城的战士们,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并自告奋勇带领尖刀班。起义总指挥部同意了这个方案,任命戴华堂为“黄麻起义尖刀班”班长。
起义前夕,戴华堂、吴焕先等人回到箭厂河,深入各村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向穷苦农民讲解共产党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的主张。经过秘密动员,箭厂河各乡村积极开始了起义前的各项准备。
按照部署,戴华堂同时负责绘制作战地图。他多次进出黄安县城实地查看,还对起义队伍经过的每一条沟、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子仔细观察,画了两天两夜,终于绘出了一幅清晰的作战图。
1927年11月13日凌晨,鄂东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战前紧急会议,决定以黄麻北部的农民自卫军和箭厂河的三堂红学为骨干,成立了千余人的攻城突击队。
14日黎明,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攻打黄安县城的战斗打响了。埋伏在北城门附近的戴华堂带领尖刀班手持大刀,突袭北城门内的敌兵。混战中,戴华堂一只胳膊被砍伤,他忍着疼痛,咬着牙关,协助尖刀班的队员迅速打开了城门,攻城突击队快速攻入北城门,消灭了防守北城门的敌兵。之后,攻城农民武装一拥而入,直取县衙,将红旗插上了黄安城城楼。
“黄麻起义”又称“大别山农民起义”,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到了先导作用。
1927年11月18日,黄安县城召开了庆祝黄麻起义胜利的群众大会,同时宣布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后因敌人重兵反扑,敌强我弱,解放了21天的黄安县城又陷敌手。
敌军重新掌控黄安县城后,四处捕杀农民革命军,鄂东军从黄安县城突围后,吴光浩、戴克敏、戴华堂等人一直转战在大别山腹地箭厂河附近,后接上级党组织通知,决定让戴华堂等少数人就地坚持斗争,大部分力量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
国民党第十二军进犯黄麻起义区域后,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惊天惨案,与戴华堂一同留下来坚持斗争的詹以贤、毛国兴等人被陆续被杀害,戴华堂也多次遇险。他按照组织要求,将创建鄂豫皖根据地作为核心工作,努力发展和壮大革命队伍。
“共产党员、红军战士戴华堂同志,在1928年被敌人俘虏后,手脚被钉在墙上,但是戴华堂同志坚强不屈,仍高呼‘共产党万岁’。”被誉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电影《五更寒》里“刘拐子”的原型刘名榜在回忆录里这样追忆戴华堂。
从“入校受教”到“秘密入党”, 从“打劣绅、斗地主”到“办红学、分田地”, 从“黄麻起义”到“肃反夺命”,无数事实证明了戴华堂有着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