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开启新征程视域,探索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长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迫切需要广泛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共识与磅礴力量。开启新征程,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工作,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长期性。
(一)从政治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长期性。站在新起点,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继续前进。一是凝聚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也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更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要团结广大政协委员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二是凝聚智慧力量。人民政协是“智囊团”,是“人才库”。每一个政协委员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优越性和特殊性,要调动广大政协委员的积极性,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三是凝聚同心力量。要形成坚定牢固的同心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显示人民政协队伍群策群力的精神风貌。为此,从政治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是长期的任务。
(二)从履职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长期性。新时代政协履职,有很多新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是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发扬民主,主要是指协商民主。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要形成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同时,人民政协要协调“五大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形成大团结、大联合的新气象。二是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过去政协履职比较注重建言献策,存在着单向发力的情况。新时代人民政协要求,建言献策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新时代人民政协既继承了历届政协的优良传统,又展现了新作为。人民政协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职尽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为此,从履职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是长期的任务。
(三)从为民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长期性。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人民性是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在哪里,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聚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公平、医疗体制改革、劳动就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体救助、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议政,积极做好宣传政策、理顺情绪的工作,并常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下基层活动。二是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履职方向。紧扣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瞄准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的难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政协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人民群众中间,真正做到知民情、体民意、贴民心。三是坚持把增进人民思想政治共识贯穿到政协履职全过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党采集社情民意、回应多元诉求。要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面向基层和界别群众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并通过组织各方面人士来政协参加协商活动,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为此,从为民情怀看,新时代人民政协为党凝心聚力是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58.
[2]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413-415.
[3]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695.
[4]史苏,蒋锐.统一战线法宝功能实现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新定位新使命——人民政协70年历史进路[J].理论探讨. 2019(04)
[5]刘霞,林红.新时代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三个维度[J].探求.2019(03)
[6]傅杰.从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对人民政协的新要求[J]. 江苏政协.2018(02)
[7]赵连稳.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新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01)
[8]杨卫敏.人民政协统战团结功能新论——简析习近平对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的贡献[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6)
[9]程竹汝.试论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意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5)
[10]董明.角色与功能:人民政协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互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5(05)
作者简介:陈志华(1971-),女,广东潮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产学研工作处副处长,襄城区政协常委、民盟襄汽支部主委,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高校智库、参政建言;李家武(1962-),男,湖北襄阳人,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大学本科毕业,党史党建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存史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