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埠战役纪念园中徐向前元帅的铜像)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3个师在徐向前元帅的亲自指挥下、在皖西人民和地方武装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发起并全面打赢了一场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这个战役既是红四方面军围点打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鄂豫皖红军组建之后取得的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好的一次空前大捷。
享誉中外的精典战例
时间倒转至1931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刚刚成立之际,国民党蒋介石便调集重兵,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兵败黄安、商城之后,又于1932年3月纠合重兵进驻皖西苏家埠、麻埠等地,继续猖狂地进攻革命根据地。驻扎在六安与霍山之间的国民党军第46师沿淠河东岸布防,他们以苏家埠为枢纽,与其他方向的国民党军共同对红四方面军构成包围态势,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分析认为,敌军防区辽阔、兵力分散,淠河一线后方空隙很大,决定东出皖西,寻机歼灭苏家埠等地的敌军。
3月21日晚,红四方面军的第10、第11、第73师和部分地方武装悄悄渡过淠河;22日拂晓,出敌不意地将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3个敌军据点进行分割包围,并歼灭了部分援兵。由于这几个据点工事坚固、不易攻取,于是,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断其出路以困之、引蛇出洞以歼之、守株待兔以灭之,对可能来自霍山、六安、合肥方向的敌军援兵于运动之中将其歼灭之。果然,没过几天,国民党第46师师长岳盛宣就命六安、霍山各旅驰援,结果均在途中遭到红军伏击,被歼一部后缩回原地;青山店的一个团敌军企图突围而被全歼。
徐向前研究判断,六安、霍山的敌人遭此打击后,不会再轻易出援,下一步的援军可能会来自合肥。于是,除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苏家埠、韩摆渡之外,他将主力东移到陡拔河两岸,准备伏击来自合肥方向的援敌。
(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纪念大厅)
4月下旬,蒋介石在国民党军第46师师长岳盛宣的频频告急下,匆匆任命驻扎在蚌埠的国民党军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率部 2万多人由合肥西进增援。5月 1日,其先头部队与红军遭遇后,红军“且战且退”,将其引入陡拔河。当敌军的大部队渡河时,红军主力迅速从两岸发起猛烈攻击,红73师 217团寻机直插敌军总指挥部,活捉了厉式鼎,使敌军失去指挥,乱作一团、很快被歼。
经过激烈战斗,国民党的2万多援兵除少数漏网外,均被歼灭。苏家埠、韩摆渡的敌军数次突围均未得逞,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及红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在绝望中于5月8日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胜利结束,总共歼敌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枪支1.5万支、机枪250挺,山炮4门、电台5部,击落飞机1架,占领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全面展开即被彻底粉碎。
5月23日,中华苏维埃政府来电祝贺红四方面军取得的苏家埠大捷,指出:“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兴奋”。苏家埠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创制了红四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精典战例已被我国国防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等多个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
(位于六安市金寨县的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
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
苏家埠战役能够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下,一举全歼来援之敌、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验更是十分宝贵的。
精心研判、正确决策。战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经过细致侦察、精心研究,一致认为:国民党军虽然以强大的兵力,从六安城至霍山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了一线防御,对根据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敌人的二线兵力分驻于合肥、潜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较远。因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断定:淠河一线驻防敌军的后方存在着较大的空隙,他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地方武装从西面对敌实施佯动袭扰、隐蔽主力作战企图;以红四方面军主力自两河口东渡淠河,从敌侧后分割包围苏家埠、青山店、韩摆渡等地之敌,并依托有利地形,伺机歼灭由六安和霍山方向的援敌。这样,不仅能够克服红军缺乏经验、技术装备紧缺等弱点,也能有效地避免强攻敌人坚固据点时遭受援敌夹击而陷入被动的危险局面,还可充分发挥我军善于运动战的专长,集中主力形成局部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确保实现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效果。
明辨是非、敢作敢当。敌四十六师师长岳盛宣吃了败仗之后,率两个团直退六安东数十里的金家桥。面对已经被围多日的困局,他感到无计可施,每日只得频频向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发电告急。陈调元能指挥的部队也不多,只好向南京求援。蒋介石连续接到皖西的告急电报,心中十分不快。因为,此时的他正忙着对付中日上海战事,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于是,便匆匆任命驻蚌埠的国民党军第七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匪总指挥”,集中十五个团两万余人,兵分南北两路,来救苏家埠、韩摆渡之敌。
敌情十分严峻!红四方面军总部召开会议,研究应敌之策。张国焘脸色发白,极力主张撤退。徐向前沉思着,他认为张国焘讲的不对,他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深处。于是,他坚定有力地说:“我不同意国焘同志的意见!”他接着分析:战役进展到今天,若我军不战而走,苏家埠、韩摆渡之围即解,厉式鼎、岳盛宣必然合兵一处、渡过淠河向我皖西根据地进攻。那样,不仅根据地将会再遭蹂躏,我们最终还是要与他们硬碰硬、打大仗!我们现在一旦西撤、士气必泄,再与敌交战,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到那时胜败就难说了!
徐向前接着又列举出了我军可以取胜的几条理由和几个优势。徐向前的分析令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彻底折服,在与会者当中,他首先表态支持徐向前。“好吧,那就在河东打!”张国焘只好勉强地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