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情意浓浓。
在国庆与中秋重逢,百年难得的长假期间,我们原桃源师范249班同学毕业30年再聚首,决定重回母校,重寻初心。吴学华、罗晓菊两位同学慷慨解囊,为每个人精心挑选了一条红色羊毛围巾。我们一行40人精神抖擞,相约而至,以此表达对母校发自内心的崇敬与感恩!
校园熟悉而又陌生。田径场被铁丝护栏网团团围住,护栏网内外杂草丛生。腐烂脱落的建筑材料随处散落,几间房子甚至标注有“D级危房”的警示语。昔日美丽文明、活跃奋进的校园,似手早已无可寻觅。唯有那块“桃源县第九中学新校区筹建处”的牌匾,给我们安慰和信心。
白楼,是母校标志性的建筑和永久性的记忆,上下二层,始建于1912年,与母校同岁,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现在的白楼是在原址上复制仿建而成的。楼前广场上,宋教仁先生的塑像赫然屹立,目光炯炯向前。这位母校的创始人,英年早逝的辛亥革命先烈,他在思考什么呢?是国家的命运、桃师的兴衰?还是海峡彼岸那群不肖子孙的窘境?但有一点我们都不能否认,他是桃师精神的象征。
楼上的“百年桃师”校史展尤为神秘,也是我们此行最值得期待的地方。展室门口,别出心裁的摆放着一架手风琴,这“家伙”30年前可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现在都快成“古董”了。接待我们的康建纯老先生打趣道:这是开锁的密码、进门的暗号,匹配成功,方能一睹为快。文艺委员张丽华信手拈来,而我只能望“琴”兴叹。在优美的旋律中,“百年桃师”的大幕徐徐开启。
母校1912年由宋教仁先生选址创办,初建校名为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1953年8月定名为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是湖南省最早创办的六所师范学校之一。201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与原常德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迁入常德市职教大学城,原址新建桃源县第九中学。母校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不畏浮云遮望眼,风雨兼程谱新篇。
百年桃师,永葆革命本色。从辛亥革命中起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母校始终信念坚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路上砥砺前行,英才辈出。丁玲、王一知、未央、陶沙、乔新柱等众多校友,成为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知名人物。
百年桃师,力推教育变革。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母校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特别是在常德市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桃师人的身影无处不在,成绩有目共睹。今天,常德市雄霸全省教育前列,发展成为宜居魅力城市,小小桃师,也算得上是功不可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