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上活动着一支由群众组成的抗日武装——区小队(通称三区三小队,安新归属任邱县以后,一度改为六区六小队)。后来因为斗争形势的需要,从区小队分出一部份战士组成了雁翎队。三小队主要活动在赵北口、郭里口及千里堤一带,这样白洋淀及周边就有了水旱两支抗日武装。当时任三区区委书记兼三小队政委的马仲秋,在他写的回忆录《战斗在白洋淀》当中的历次战斗都提到了三小队。圈头村的陈广田是三小队手枪班战士,人称“孤胆英雄”。
(1)南岗楼空手夺枪
七月的天气,似火的娇阳恨不得把白洋淀烤干,平静的河面象煮沸的开水冒着缕缕白气,日伪占据的圈头村也在热浪中残喘着。
一九四二年春天,圈头村建起了三个岗楼。西河沿老冰窖(现在的信用社)的大岗楼负责监视三淀头、寨南、张邵庄一带,河东老爷庙附近的岗楼监视着赵北口、李广、七里庄一带,河南郝中府家附近的南岗楼监视着西大坞、七间房、辛口子一带,三个岗楼呈鼎足之势,凡在圈头村周围水域活动的游击队,几乎都在日伪的视野之中。
南岗楼里边住着鬼子和伪军十二个人,共有长短枪十五支,楼顶架着一挺轻机枪,虽然火力配备不强,但游击队要想靠近是很难的。南岗楼的下坡是鸭子坑儿,西边通大麦淀,东边过了马道濠就是西大坞。岗楼里的日伪军每天不但监视着东西过往的船只,还瞪着眼睛看着在下边出出进进的老百姓。这天中午,岗楼里的日伪军吃过饭都在睡午觉,只留下一个伪军放哨,俗语说:“饱发呆、饿发怔,不饥不饱懒的动。”这个放哨的伪军酒足饭饱之后出来站岗,就觉着有点头重脚轻,被暖洋洋的太阳一晒,两只眼睛也打起架来了,他时而报着大枪打盹,时而眯着睡眼看看前方,生怕有什麽不测发生。
这时候从马道濠驶出一只小船,拐弯直奔村南头而来,驶船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生的虎背熊腰两道浓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蒲扇般的两只大手把船划得飞快。他上身穿着白布短袖小褂,下身穿一个蓝布短裤,一副庄稼人的打扮。船头放着个揹筐子,筐里面放着镰刀和刚割的嫩草。小船径直驻在了岗楼前,只见那中年汉子栓好船,不慌不忙的揹起背筐子,从怀里掏出旱烟袋叼在嘴里,一边往前走,一边往怀里摸着什麽。因为河南的村民下田种地、下河扑鱼经常在此上船下船,每天早晚都有出出进进地,所以站岗的伪军也没在意,便提着大枪叼着烟卷迎上去。中年汉子笑着说:“老总,忘记带火了借个火。”站岗的伪军把大枪搂在怀里,伸手往怀里掏洋火。说时迟那时快,中年汉子左手抓住大枪,历声喝道:“把枪拿来!”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伪军吓傻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八路军的三小队的人,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中年汉子右手的重拳正中伪军的面门,打得伪军两眼冒金星,鼻子直往外淌血,吓的扔了大枪抱着脑袋喊着:“八路来了!八路来了!”连滚带爬地钻进了炮楼。中年汉子夺了大枪,飞身上了小船,岗楼上对着天空鸣放的枪声成了送别他的鞭炮,他带着过人的胆识和战利品,钻进了马道濠同三小队会合去了。
《南岗楼空手夺枪》曾刊登在《白洋淀时讯》上
(2)水晶被窝
一九四三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昨天还是浪花汹涌的淀水,一夜之间仿拂被凝固了,铸成了一块大圆盘,阳光照在冰面上,莹光四射。荒芜的田野裸露着黑土,只有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要不是小日本践踏白洋淀,这些芦苇早已跺在了主人家的房前屋后了。今天倒成了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青纱帐了。
在一望无际的冰面上,一只冰床风驰电掣般地驶来,撑冰床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汉子,他那久经风霜的脸上泛着红光,两只机警的大眼不住地搜视着前方,浑身透着智慧和勇气,他就是三小队手枪班的战士陈广田。今天他奉命到大树刘庄掏伪警察所长刘文秀的。
冰床飞驰,整个冰面象一个大轮盘飞快地旋转着。这时,广田的耳边又响起了临行时队长的嘱托:“刘庄村在千里堤上,大堤两边是低矮的民房,村西头的炮楼控制着整个村子,不宜隐蔽很难脱身,所以一定要胆大心细。刘庄的村长是我们的同志,中午他在警察所配合你的行动。你走后我带着小队埋伏在刘庄村北头的苇地里,一旦你的行动暴露,我们就佯攻炮楼掩护你撤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