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疾恶如仇,奋起反抗压迫和反动统治;他实干担当,奋力开创工作局面,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信念如馨,谋求人民福祉、为民族谋复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他就是宁都籍革命烈士廖维周。廖维周,1909年12月出生于宁都县黄陂镇坪溪村的一户穷苦家庭。他有过不幸的童年,6岁丧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为了早日摆脱厄运,廖维周12岁就拜师学做裁缝。由于虚心好学,他很快掌握了手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
1928年4月,中共宁都特支在黄陂庙子前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专门培训农民运动骨干。正在这里做裁缝的廖维周经常到农民夜校听课。他听了郭定远、赖奎轩等人的授课后,茅塞顿开,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月,国民党宁都县政府巧立名目征收鞭炮高额硝磺税,引起群众的不满,富有正义感的廖维周与庙子前群众60多人埋伏在村前山上,将前来的收税官痛打了一顿。
1929年2月15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黄陂经过时,廖维周积极配合党组织发动群众,煮好稀饭、烧好开水欢迎和慰劳红四军将士。随后,廖维周回到老家坪溪,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成立坪溪村农民协会,并任农协主席。6月初,经郭定远、赖奎轩介绍,廖维周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不再做裁缝,把一生都交给党和革命事业。
1930年3月,黄陂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廖维周负责区苏维埃政府工会工作。他深入手工艺工人家里了解情况,引导大家开展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缩短工时等为主要内容的斗争。黄陂的工人运动与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黄陂土地革命进程,为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黄陂、小布一带地区创造了优良条件。第一次反“围剿”期间,廖维周积极带领手工业工人深入白区打探敌情,组织担架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帮助红军打扫战场。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廖维周动员黄陂人民坚壁清野,动员每家每户把锅头沉到塘里,将粮油物资搬进山里,人员全部藏进山里,加强赤色戒严,堵塞破坏交通,致使进犯黄陂的国民党军第八师毛炳文部找不到向导和粮食,陷入困境,为取得黄陂战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2年6月,廖维周调任青塘区苏维埃主席后,立即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在扩红运动中,他带领区苏干部密切配合宁都县派来的扩红突击队开展工作。经过层层动员,涌现了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当年,青塘区超额完成扩红任务。在两次推销革命战争公债中,廖维周广泛宣传推销工作,群众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购买,大大超额完成了任务。
1933年2月,面对国民党对中央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一方面博生县所需的盐、布、西药等物资奇缺,另一方面县内的粮食、茶油、家禽、木材等又卖不出去,这严重地影响了苏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为了打破这种封锁,已调入博生县工作的廖维周想方设法兴办了博生县生产(农业、工业)和商业(消费、粮食)合作社。他深入区、乡,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发动群众。不久,博生县就建立消费合作社104个,社员29613人,股金30500元;粮食合作社9个,社员2600人,股金3000元,还有夏布、棉布、纸业、药业、铸铁、石灰、硝盐等生产合作社225个。博生县成为中央苏区合作社运动发展最快的县份之一。面对食盐奇缺的问题,廖维周发动群众利用老墙土熬制硝盐,从而缓解了全县食盐奇缺的难题。
1933年7月,中央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多万元,博生县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推销数量40万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百分之13.3。廖维周等人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党团员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节省每一块铜板支援革命战争”。由于组织得力,博生县出色地超额完成推销和竞赛任务。
1934年9月,苏区形势日益严峻,廖维周临危受命,调任博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廖维周在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博生县游击司令部,领导全县游击战争。在游击活动中,会合广昌、兴国两县一小部分游击队,成立宁(都)广(昌)兴(国)游击司令部,下辖博生游击队、广昌县游击队、兴国县游击队。这支队伍发展到500余人,230支枪,以坎田、画眉坳、蔡江、黄陂为据点,配合江西军区红二、四团,在宁都、兴国交界的山区与敌周旋,展开游击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