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再次骑着电动车到玉兰纪念馆,瞻仰劳模吕玉兰圣象,朝拜这位家乡的骄傲,汲取正能量,砥砺自己。对于这位巾帼英雄,这位前辈,这位真抓实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人民公仆,尽管因为是老乡的缘故,多次瞻仰朝拜,但是每一次都会增进自己的感情,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吕玉兰——无私奉献的代名词。1955年已经考上了临清二中(今临西二中)的她,因为有感于临清市的繁华,而家乡的贫穷落后。决心弃学务农,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跟临清一样繁华。这需要怎样的勇气,需要怎样的自我牺牲。如果按照正常发展的话,她在临清二中就读初中,接着再到临清一中上高中,最后考大学,一路走下去,不说荣华富贵,最起码坐在办公室里,不用风吹雨打日晒,端上铁饭碗,以后结婚成家,相夫教子,小日子过的非常滋润。再加上当时女干部少,说不定早早地出人头地。种种生活方式,哪一种也远比扎根农村搞革命来的实惠,来的安逸。不早说村民想不通,就是自己的父母也想不通,也不舍得。耘地时,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故意把耘锄摁得深深地,目的是折磨她,让她回头是岸。但是吕玉兰却傻的到家了,坚决不回头。此后的日子里,她帮助社员记工分,带领铁姑娘队培育树苗,植树造林,打井抗旱,修建防洪护村堤……硬是把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改造成了绿树成荫,粮食水果林全面发展的风水宝地。而这一切,恰恰是吕玉兰无私奉献的最好注解,有力证明!
吕玉兰——与人为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格典范。尽管吕玉兰农村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但是她的仕途却非常坎坷。文革中被批斗就不必说了,甚至文革结束后又被错误地打成“三种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的吕玉兰,却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常常以德报怨,与人为善的对待每一个人。甚至文革中批斗过自己的人,在遇到难处找到自己后,仍然不计前嫌,不顾亲人反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爱自己的亲人,帮助自己的朋友并不难,难得是帮助自己的政敌帮助自己的仇家。而吕玉兰却做到了,这足可以看出她的胸襟和包容之心。正是有这样的胸襟,在1982——1985年,一边在河北农业大学读书,一边定力帮助年轻的县委书记,全力配合他开展工作。为正定县人民群众的福祉着想,上书有关部门,免除了几十万斤的公粮,改种经济作物。则是与人为善,心底无私天地宽,玉兰精神的升华。至于修建荣国府大观园等红楼梦场所,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吕玉兰——荣辱不惊、能上能下的超脱,穷且益坚不住坠青云之志传统美德的化身。从省委书记、中央委员的位子上被拉下来,降到县处级的岗位,依然保持本色,自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依然高涨不减。在农业大学里,接近四十岁的她与青年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小学六年级水平硬是啃完了好几个学段的大学课程,那种顽强拼搏,那种坚韧不拔,局外人又怎能体会的出?一边接受着不公正的审查,一边深入正定农村企业搞调研,从而得以给有关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给上级上书,从得以为民请命成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却留清白在人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的圣贤说得好,尽管吕玉兰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不一定晓得这些道理,但是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这一切,却以自己朴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扬光大了这些传统美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荣辱不惊、能上能下,要定清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吕玉兰,用毕生的心血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吕玉兰,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实践竖起了人生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