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得报,高兴地打电话向工程兵指战员表示祝贺。他总结说:工程兵在黄河上架桥成功有三个意义,一是在经济上辅助运输,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军事上练兵备战,考验器材设备;三是在政治上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人民解放军力量的强大。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也给工程兵发了贺电,《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在第一版作了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20分钟的纪录片,以《英雄们抢修黄河桥》的片名在全国上映。
可惜的是,1993年出版的陈士榘回忆录《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一书第307页,却出现了明显的印刷错误,把黄河浮桥架设成功误为架设失败,以致引起了争议。最近,我受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委托,将陈士榘上将的两部回忆录——《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天翻地覆三年间》,以及作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九篇回忆文章,合编为一册《陈士榘回忆录》,现已印成出书。利用这个机会,将《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中的印刷错误进行了订正。
2、圆满完成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战斗工程保障任务
1962年10月,为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印度边境的东段和西段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工程兵出动两个建筑团和26个队属工兵连参加了自卫反击作战,在东段和西段都完成了筑路、架桥、开设渡场、构筑工事、排雷、扫除障碍物等战斗工程保障任务。
特别是在西段,工程兵某建筑团于无名高地直接担负了阻击印军增援部队的任务,新疆军区两个团属工兵连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地,参加了围歼、拔除印军据点的战斗。工程兵战士罗光燮舍身滚排印军布设的地雷,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完全可以说,陈士榘和他的战友们带领工程兵部队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从侵略者手中收复祖国领土,夺取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网上一些记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文章不提或漏提工程兵参战的史实;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东线的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向南打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为何又主动北撤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一带?有一些学者给出的答案竟然是:由于地形险峻道路不通,军需物资运不上去,所以才做出撤军的决定。这种说法实在是不了解情况的臆测。事实是:工程兵参战部队抢修急造军路230余公里,新架设和修复桥梁33座,开设门桥渡场1个,排除地雷1400余个。无论东线还是西线,工程兵部队指战员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数天之内将急造军路修通到了战区!为便于部队穿插迂回,工程兵在东线麻麻以南的得茫等路段昼夜抢修加修,形成了1条横贯道路和4条纵向道路。
可能由于篇幅所限,200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10集所载《陈士榘传》中,未提工程兵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史实。然而我觉得事关祖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所以极有必要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