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义地——绍兴古轩亭口
秋瑾就义前
秋瑾塑像
秋瑾英勇走向刑场前情形(剧照)
古轩亭口,秋瑾英勇就义地
这里是浙江绍兴,这里是古轩亭口;这里是繁华闹市,人来车往。这里也是鲁迅小说《药》中描写的“丁字街“。凡名“口”者,大抵多是繁华之地,人来熙攘,类似今日的车站码头。
此地至今也是绍兴的闹市区,自古如是。如果不是一个女侠的出现,此地或许早已被人遗忘了。这位女侠,就是杰出的女权运动家、民主革命家秋瑾。
我站在秋瑾像前体会这一刻。112年前的7月15日凌晨,那一天的凌晨该是何等景象。这一天,33岁芳龄的秋瑾在此英勇就义。
生前,秋瑾的很多诗用了“血”字。她也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秋瑾塑像身后,有一个照壁,上有 孙中山先生题字:“巾帼英雄”。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在秋瑾英勇就义5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延续了5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灭亡了。绍兴城轩亭口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秋瑾的出现才名扬天下。
后人没有忘记这位革命先驱。在秋瑾牺牲23年后,纪念碑落成。
碑在马路中央,上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碑身下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
从绍兴府衙牢狱到古轩亭口,此路至今完整保留着。此路是中华民族觉醒之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女中豪杰,宣传民主革命的先驱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从来不缺侠义之士,不缺豪杰英雄,秋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福建云霄县人,出身名门望族,父亲秋寿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浙江萧山望族之后。秋瑾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她认得字、懂诗词,和那个时代很多女子不同的是,她自小以梁红玉、花木兰为榜样,这也是她后来成为女中豪杰的重要原因。
1896年,21岁的秋瑾嫁给了王廷钧。1904年,她不顾丈夫反对,毅然自费东渡日本留学,也就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等革命者。留学第2年,她加入了光复会,后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她积极投入革命宣传,提倡女权,到处奔走呼号,俨然一位女战士。
1906年8月,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与核心会员徐锡麟、许仲卿创办大通学堂,作为秘密训练会党之机关。1906年冬,秋瑾与徐锡麟(1873~1907)等光复会骨干,在沪密议浙皖两地同时举义,徐锡麟负责皖事,秋瑾负责浙事。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家乡浙东山阴,任大通学堂体育教员。不久,陶成章、徐锡麟另有别谋,无暇兼顾大通学堂,委托他人又十分不力,便请秋瑾出长。徐锡麟赴安庆后,秋瑾以学堂监督身分接替校务,聘请留日生王金发为体操教员,在师生中培养军事人才,创建“光复军”,准备发难。
秋瑾利用其父与绍兴知府贵福的旧谊,取得官府护照,从上海买来枪支弹药,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会党头目数十人练习兵操。秋瑾还不顾当地绅士反对,执意招编女国民军,但无女生参加。秋瑾穿军衣骑马出入绍兴城,惹引非议。当时一批留日女生回国后立志女教,终身不嫁,以争女权。谭嗣同夫人为名誉校长的浏阳西城迎佛寺女校(高小),便聘请了这样几位抱持独身的留日女生为教,同时带回上课前“起立、鞠躬”的师生互礼。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秋瑾有着非常先进的思想,她敢作敢当,一般男子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后世之人对她评价高,甚至认为她是整个辛亥革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没有之一。就连周总理都曾说过:“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
革命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后来的秋瑾就为革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鉴湖女侠秋瑾就义以后,浙江士民无不哀痛惋惜,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媒体争相报道,一时舆论哗然,社会各界纷纷为其鸣不平。上海还将秋瑾一案编成新剧《六月雪》演出,为之鸣冤,自此,秋瑾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民国初立,后人立秋瑾祠以示纪念。
秋瑾故居,革命党人秘密集会的地方
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
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少年时代的秋瑾,就是在这里诵读诗文,特别是杜甫林、辛弃疾等人爱国忧民的诗词。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当时的革命党人徐锡麟、陶成章等经常与秋瑾在此秘密集会,共商革命大计。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
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
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峻,字迹挺拔,显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间陈设着圆桌、方椅等简朴的家具。
东首一间是餐室,墙上挂有秋瑾挚友吴芝瑛赠送给她的一副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烈士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的遗墨,以及刻有“鉴湖雌侠”、“秋闺瑾印”的象牙印章。
秋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女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许多声讨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战斗檄文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就是在这 张书桌上写成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英姿焕发,神采动人。
秋瑾卧室后壁还有一间狭长的夹墙密室,这里曾藏放过枪枝弹药和革命文件。据说当时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形势十分危急,有人曾劝秋瑾暂避一时,然而她却拒绝了,坚持斗争直至不幸被捕。当时的知府贵福多次派人来查抄,但这间密室始终未被发现。
恶有恶报,谋害秋瑾的凶手无一好报
不少绍兴人都知道,李钟岳的自尽跟秋瑾有很大的关系。李钟岳是秋瑾死刑的监斩官,秋瑾被抓之时,他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县令。
李钟岳字崧生,1855年出生在山东安丘县辉渠乡谋家河人。18岁的时候,李钟岳中了秀才,39岁中了举人,43岁有考到了进士。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李钟岳没有留在朝中,而是外派到浙江的一个县令,随后才当了这山阴县令,这一年就是1907年。
此时,山阴县的秋瑾在策划革命运动。她早年在日本留学,就组织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1907年,秋瑾回到家乡,在同事创建的大通学堂处理校务工作,一边招纳青年学生,培养革命思想,一边积极联络各地的会党准备随时发动革命。
秋瑾与徐锡麟约定好,在当年的7月19日同时在浙江、安徽两地发起革命。但是徐锡麟去到安徽不消息被人泄密,在7月6日被迫提前起义,仓促的起义被清朝压了下去,徐锡麟也因此而被杀害。
起义失败之后,绍兴的一位乡绅跟清政府告密举报了秋瑾,浙江巡抚张曾扬急电绍兴知府贵福,把大通学堂查封,通缉秋瑾等人,这个人物就落到了李钟岳的头上。
李钟岳在这里对秋瑾的事迹非常推崇,仰慕秋瑾的诗歌和才情。对于贵福的严令,李钟岳并没有马上着手,而是亲自去到知府跟贵福陈述大通学堂并没有违法的行为,不能暴力查封,也正是他的保护下,大通学堂暂时保住了平安。
但是秋瑾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在上级的压迫之下,李钟岳不得不在7月13日带着三百兵勇,在大通学堂把秋瑾等人抓捕。贵福多次把秋瑾押到知府衙审讯,但因为秋瑾的的坚决,一直不了了之。
李钟岳对这个才女总是带着尊敬,7月14日,李钟岳提审秋瑾时,还给她破例设了座位。两小时的审讯,李钟岳和秋瑾相谈甚欢,写下了不少诗篇。
贵福听到消息,对李钟岳十分不满,要求他对秋瑾用刑。李钟岳表示秋瑾是文人,加上又是女子,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不能用刑。贵福一怒,就直接跟张曾扬报告,秋瑾已经承认是革命者,张曾扬也没有调查,直接下令“就地正法”。
在贵福的层层施压下,李钟岳自知自己官职低微,已经保不住秋瑾了。7月14深夜,李钟岳提审秋瑾,明言:“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罢,李钟岳哭了起来,还问秋瑾有什么要求。
当时,秋瑾慨然应对,提出三点要求:“一、准许写家书诀别;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李钟岳答应了后两项要求。之所以不同意第一个,并不是李钟岳不近人情,而是因为他身在官场,身不由己。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4时,贵福亲率兵丁前来催刑,李钟岳带着秋瑾步行到行刑地点——绍兴闹市轩亭口。
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还有什么遗言,秋瑾摇头不语,从容就义。据周建人说刽子手第一刀下去,秋瑾的头没有断,透了一口长气,刽子手再加一刀,才完活儿。
秋瑾就义3天后,审讯过秋瑾的李钟岳就以“庇护女犯罪”的罪名遭到革职(被免去了山阴县令一职)。他离开山阴县,寄居在杭州寓所,整日闷闷不乐,对秋瑾之死深感悔恨,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10月29日,趁家人不备,在房中自缢而亡,时年5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