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济南战役的攻城总指挥是许世友将军。2018年是纪念济南解放七十周年,10月11日,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来到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缅怀英灵,圆父亲33年前的遗愿。原来,许世友将军曾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路过济南市,想向解放济南牺牲的烈士们敬献花圈,以表怀念之情。然而,天不遂人愿,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因病溘然长逝。
在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期间,许华山向负责接待的田淑群科长表示,她愿意向纪念馆捐赠父亲在世时喜欢的书籍、母亲的军装等文物,这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济南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突破口,在我党、我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许世友是济南战役攻城总指挥,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征集到他 的有关历史文物,意义非同一般。
面对许华山的捐赠意向,济南战役纪念馆领导非常重视,10月24日指派田淑群、陈炳忠和周光涛前往北京,并邀请我同去,一起见证和接受许华山捐赠的许世友将军的文物。
在北京,许华山热情招呼山东客人,并捐赠了8件珍贵文物、11张珍贵照片。在捐赠和采访期间,许世友将军的小女儿田晓冰和一位长相帅气、雷厉风行、儒雅谦和的小伙子全程在场,他叫鲍成成。原来,他的爷爷是湖北麻城籍开国中将鲍先志,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济南军区任副政委。
攀谈中,鲍成成介绍说,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主要来源于他的大伯鲍声苏的童年经历。“潘冬子”主要原型就是鲍声苏。
1926年秋,鲍成成的爷爷鲍先志投身革命,1930年当选村苏维埃主席,当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将鲍先志的妻子贩卖到外地,将鲍声苏贩卖给地主恶霸,受尽折磨。解放后,鲍声苏才找到父亲鲍先志。因为鲍声苏文化程度很低,1961年,鲍先志便让他到南京军区举办的文化速成中学作为插班生参加扫盲,学认字。当时李心田就是他的文化教员。鲍声苏的一篇作文《我的童年》引起了李心田老师的关注。鲍声苏向李心田讲了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地主恶霸和还乡团的狠毒,讲麻城的满山映山红(红杜鹃),讲他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这篇作文激发了心田老师的创造灵感,并将鲍声苏作为主要原型写出了这部影响几代人的小说。
不过,鲍成成也客观地评价,在战争年代,像“潘冬子”这样的原型,在全国的革命老区还有很多。他的大伯鲍声苏只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故事最典型、呈现最直接的一个。还有很多人物的形象也成为了李心田老师的创作来源,例如:抗日战争期间,胶东有一位女青年,17岁入了党,入党的第二天,去开辟新区,做了英勇斗争,被捕了。敌人把她吊在树上用火烧,她高喊口号,壮烈牺牲。虽然她只有一天党龄,却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辉。毛泽东主席有三个孩子,长征时丢在了白区,曾在上海流浪过,后来经过组织上的努力,只找回两个,其中一个丢了。还有,江西根据地有一位红军,长征时给家里留了一顶红军帽,帽子里有他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父亲。
潘冬子作为一个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潘冬子”是诸多现实生活中多个人物的“化身”,代表了那一批被留在家乡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红军子女。
然而,这部影片能够公映还经历了一番有惊无险的波折。《闪闪的红星》大红大紫时,有人向江青告状,说《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其实是许光,该片是为许世友树碑立传的。那时江青正想要打倒许世友,想利用《闪闪的红星》当作一发炮弹。江青说:“《闪闪的红星》该批了!”于是,1975年,江青让张春桥派了三个人,拿着张春桥办公室的介绍信来到济南调查此事并将李心田老师隔离审查,诱导他谈创作《闪闪的红星》的目的和对许世友的印象。他们又找到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鲍声苏口口声声地说:“李心田是我老师,《闪闪红星》写的就是我们家的事,我就是潘冬子!”这与李心田老师被隔离期间的说法完全一致,来调查的人还要求济南军区为鲍先志做出政治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