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空军领导机关和教研部门,对于这三次战斗,未见有系统的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都无人再问,实在可惜。特别是对于第三次亮剑行动用8架战机和19位烈士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丢失掉了,有愧于历史,也愧对牺牲的烈士。
笔者根据多次与亲历者吴清江(24团1大队2中队领航长)、杨大方、杨注魁、陈修礼、刘绍基、陈海泉等战友探讨,并得到旅居加拿大的领航班战友陈忠纯(原空十师某团领航主任)提供的美军飞行员回忆录外文书籍,整理出如下看法:
第一、这次战斗的胜利之处在于突破了性能最先进的大机群敌机的拦截,按计划飞到预定目标投下炸弹,表现了我空军飞行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愧是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初衷,继承了陆军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如今这支部队已换装为轰6k,并突破所谓的“封锁岛链”,进行远洋训练,然而,大和岛战斗留给后人的英雄气概仍应永远传承。
第二、这次战斗受创的教训:
其一是严重泄密,违背了隐蔽突然的基本战术原则。据战友陈忠纯从国外出版的退役美军飞行员回忆录中得知,当一大队飞行准备时,政治宣传声势已惊动机场近旁的谍报人员,详情立即上传到东京美军指挥机关,东京当即向驻在南朝鲜金浦机场的美国远东空军第四联队下达了伏击轰炸机群的任务;第四联队下辖334、335、336三个中队,共有31架F—86喷气式战机,第四联队当即制定了伏击方案:以334和336两个中队共16架飞机为攻击梯队,由塞思格上校领队;335的15架战机为掩护梯队,由联队长普莱斯登上校率领。并确定任务当天,起飞后从速度、高度和飞行航线等方面佯装成F—80机群出动,并保持无线电静默,以达到伏击最佳效果。
任务当天,在轰炸机起飞后,敌机依据预定伏击的时刻准时起飞,先伪装成F—80向平壤方向飞行,而后再转向安东方向,并以较低高度较小速度飞行,迷惑我方雷达探测,飞到安东以北偏东空域等待;当发现轰炸机群飞过鸭绿江后,中队长戴维斯的334中队和336中队合成的攻击梯队首先投入战斗,后来联队长普莱斯登发现浪头起飞的米格机群径直向南飞去,对F—86的存在毫无反应,遂大胆下令335中队也投入攻击,形成了31架战机同时进攻的态势。据335中队长马歇尔回忆中写到:335中队逼近图—2机群时,戴维斯的334中队已经打了两个回合,只见机炮的橘黄色火焰闪烁,曳光弹到处交织飞舞,起火的发动机曳着浓烟;拉—11和F—86之间的追逐穿插在机群之内,难以穿越。他以赞叹的语气说:但见拉—11奋勇拦截,阻挡了F—86对图—2的进攻;图—2在攻击中,队形越打越密,虽然接连有飞机起火坠海,但那几架尚能控制的飞机,依旧保持着队形,对于一切外来的干扰,处变不惊,沉稳不移。
以上资料证实,泄密是战斗受挫的第一重要原因。
其二是指挥失误。这是造成各方面协同不利的主要原因。
一、情报误判。临到起飞,不知哪来的情报说,敌指挥所在灯塔内,从而改变编队为大队纵队。据空十师调查组战后登岛勘察,灯塔是个距离海边仅有一米、锈迹斑斑、废弃不用灯塔架子,根本没有所谓的指挥所。
任务当天,F—86伪装成F—80机群北上中,雷达情报站和指挥所的侦察参谋始终未能发现,以致空中飞行人员都把伏击的F—86误认为是自己的飞机,遭到攻击才知道是敌机。
二、指挥失误。起飞前变更了队形,起飞时刻未随之更改,仍按大队楔队的起飞时刻放飞,造成轰炸机出航早了4分钟,这是协同出错的直接原因。
轰炸机早了4分钟的情况,机场塔台自己未能发现,也就没有及时上报给空联司和通报给掩护部队,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空联司作为战区最高指挥机关,对各个部队战斗行动实际处于失控状态,轰炸机早出航未查觉,米格机群高空盘旋未投入战斗,都说明战机在空中失去指挥。
据空二师徐怀堂大队长在回忆大和岛战斗的文章中说,“这次战斗从开始我们始终没有听到一句敌情方面的通报或对我们有帮助的指挥,在这千均一发之际,指挥所和空中指挥员谁都不发声,说明指挥所未能掌握全面情况。”
指挥所为何没能发挥指挥职能呢?笔者根据后来调到空联司机关工作,才得知原委:在朝鲜战争期间,空军部队为了得到战争锻炼,采取轮战办法,各部队定期入朝参战,退出战区的部队回原驻地补充人员、进行技、战术补课训练。同样,指挥机构也是轮换入朝参战锻炼(我到空联司时是南京的“华东军区空军”轮战,前期轮战的是沈阳的“东北军区空军”),因此,指挥班子成员总是新手(按照苏军的编制组建的指挥班子,但没有成熟的指挥现代化战争的人才),如,空联司指挥员都是当时各军区空军司令员(从陆军调来的兵团级高级将领),中层则是陆军来的营团干部,基层人员多是新招收入伍的知识青年,如,空联司指挥所的标图员、领航员。其中领航员在指挥所里有着重要作用(应当是个具有对空指挥能力的参谋),指挥桌上摆着两个对空指挥话筒,一个供指挥员用,一个供领航员用;但是,当时空联司指挥所的领航员,并没有像空中领航员那样经过航校专业培训,既没有空中领航知识,又没有对空指挥能力,只能是个“记时员”:战机起飞后,记下起飞时间,再按照飞机最大续航时间和其进入的战区,扣除往返航线所需时间,计算出在战区能够作战留空的时间,届时向指挥员建议下令飞机返航。在当时,面对身旁的高级将领指挥员,只能如此。而指挥员自己不会计算,又没有得力的参谋助手(面对大尺寸、椭圆形的标图桌,左侧是拿着电话耳机的侦察参谋、右侧是拿着指挥话筒的领航员,但都不给力。),敌情、我情都不清楚,摆着话筒也不知道该发什么指令;听领航员值班回来对我讲,首长只是根据雷达标图报来的敌情下令起飞,并指挥其到某某号(战区所有大的地标都编有序号,飞行员都要熟记),飞行员报告发现目标时,指挥员即下令“投副油箱、狠狠地打!”(笔者当时是空联司机关的领航参谋,与十多位领航员同在领航处工作,未参与指挥所值班,但天天见面。)
得知以上情况,对于大和岛空战中似乎无人指挥也就不奇怪了。
从这三次亮剑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军队走向现代化,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化装备的末端人才,还必须有通晓现代化战争知识的指挥人才。两者缺一不可。第三次亮剑中受挫是我军走向现代化联合作战过程中付出的一笔昂贵的学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