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家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
习郁,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显赫战功,被封为襄阳侯。他辛勤建设这片土地,在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筑建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也是全国至今保存完好的汉代名园,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习家池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亭台掩映,流水涓涓,风景宜人,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现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
二、自古以来,习家池都是襄阳人春游和来襄阳外的文人墨客游历第一去处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唐代孟浩然曾感叹: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我国五言律诗奠基人初唐诗人杜审言在《登襄阳城》赞美习家池: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襄阳曲四首》中唱到: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绿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唐代著名文学家皮日休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 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雄钱錞有诗道: 凤凰亭枕岘山头,雁自飞飞客自游。 独有习家池上月,不随江水向东流。
明代诗人薛瑄对习家池有生动的描写:
谷口一径入,苍山四面开; 中有习池水,水碧无尘埃。 泉源初喷薄,交流遂萦回; 飞鸟镜中度,行云天外来。
三、习凿齿为习家池打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读史诵经,所著《汉晋春秋》洋洋洒洒54卷,他所著的《襄阳耆旧记》是我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习家池名声日盛。
兴宁三年(365),习凿齿邀请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释道安师徒一行400余人被安置在习氏宅第附近的白马寺,他在襄阳讲经弘法15年,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使襄阳成为当时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这些与名人名著相关的历史典故,使习家池不仅仅作为历史遗迹而存在,而且积淀和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四、习姓以国为姓
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襄阳市分别发现了一方“国士习公、孺人李氏墓志铭”及一通习氏宗祠残碑,其文字内容记述了襄阳习氏宗族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国士习公、孺人李氏墓志铭”发现于襄城区欧庙镇李垴村习家沟自然村之习氏墓地中,志文记:“习氏,故襄名族,晋、唐间最盛,载青史中,不具述。即今城南凤凰山之麓,习氏池亭最著名者,其故居也。”可见,现襄阳城南5公里的习家池就是汉—唐时期襄阳豪族习氏家族的故地,是襄阳地区延续时间最长的大族之一,是习姓宗祠所在。习家池所属的习家人于五代时因故迁出襄阳,以迁入江西一支发展得最为繁盛,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已寓居江西数百年的习姓一支又迁回襄阳城南的习家沟,直至今天。
五、习氏宗祠
进入景区向右,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窗户、门、檐饰件均采用镂空雕花而成,做工精细,尽显汉晋风采和地方建筑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