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建党初心,牢记入党使命。2月25日(正月初十),10余名红色文化爱好者在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李崎的带领下,前往我市东北部的蒲阳镇、向峨乡及彭州市开展为期一天的寻访革命先辈红色踪迹活动。
据悉,这是自2015年以来,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次组团前往都江堰市东北区浅丘地区及彭州境内寻访红色足迹。本次活动是一次红色足迹寻踪、红色文化交流,更是一次红色创作采风,得到了彭州市文联、市委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广新(旅旅)局、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的积极响应与大力配合。
(一)红色蒲村
蒲阳镇,古名蒲村。历史上,蒲村曾在唐、元时期分别属盘龙县、导江县、灌州管辖,其红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党的地下活动也逐渐在蒲阳开展起来。中共雅乐工委副书记吕英在都江堰市(原灌县)向峨建立向峨支部,兰珩诩任支部书记,其活动地域包括今天的蒲阳、向峨,崇宁县丰桂地区(今属彭州市管辖),都江煤矿、成燃公司(今都江电厂)、空军幼年学校等,分工运、农运和学运。
上午九点,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10余名会员来到蒲阳镇兴隆桥头开始寻访第一站。都江堰市长征研究会会长、市长征书院院长李崎向会员同志们详细介绍了红色铺村的由来、地下党在蒲阳一带浅丘地区的斗争情况。
(二)“红河谷”沂水谷地
彭县(今彭州市)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成立最早的县市之一,大革命前夕就建立了中共地方党组织。从此,彭县的革命斗争,在党、团的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在第二站寻访中,会员们在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色题材作家杨斯华,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科科长江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舟歌等的陪同下,驱车穿越沟谷幽深的沂水河谷和满眼苍翠的袖珍竹海,来到欧家山脚下。
这里过去曾属崇宁县管辖,是名副其实“一脚踏三县”(灌县、彭县、崇宁县)的地方。1948年,组建了一支由向峨、丰乐、桂花山区农民组成的地方农民武装——“猎枪会”,进而发展为“岷江纵队”的主力。1949年初,成立了向峨农村党支部,下设四个党小组。5.12汶川大地震后,结合灾后重建和红色文化挖掘,彭州市筹资40万元在当年猎枪会主要活动遗址建起了猎枪会纪念馆。
在沂水村猎枪会纪念馆,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科科长江明,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斯华分别向都江堰市红色文化爱好者们介绍了猎枪会、岷江纵队在丰乐、桂花、向峨山区一带的活动情况及建在的猎枪会武工队员等情况。
在欧家山脚下,有一棵引人注目的参天古树——菩提树,上面生长了许多寄生植物,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科科长江明介绍说,这就是当年游击队员练枪的标靶。古树上的满身枪眼练就了无数游击队员过硬的杀敌本领,同时也见证了那段红色岁月。而今,枯木逢春,古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昂扬挺拔。
站在山环水绕、幽静清凉的猎枪会活动遗址前,大家观赏着诗画一般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脑海里却浮现出另外的画面:清脆的枪声响彻宁静的山谷,在弥漫的硝烟中,游击队员们身手矫健地穿越密林,为迎接川西解放而英勇战斗。
作为这次红色寻访团的领队,李崎会长已是第三次来到丰乐桂花一带寻访猎枪会和岷江纵队活动踪迹。他讲到,1948年,向峨、丰乐、桂花一带的游击队员最多的时候发展壮大到340多人,张德仁、张德兴和兄弟张德才都是游击队的骨干。1949年冬,岷江游击队开赴灌县配合解放军剿匪。张德才在一次单独行动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土匪抓住。在向峨场,他虽遭严刑拷打,但毫不畏惧,誓死不屈。最后,张德才在向峨壮烈牺牲。
离开沂水村时,会员同志们感概万千,纷纷对烈士张德才的悲壮感人事迹深深震撼。李崎会长由衷地盛赞说:“如果说向峨场是一个‘英雄场’,那么,桂花场沂水河就是一个‘红河谷’”。
(三)“红色古寺”法藏寺
法藏寺坐落于永定乡(今划归丹景山镇)的凤凰山中,距彭州城区约19公里,正应了“深山藏古寺”的俗语。
法藏寺地处“七佛胜地”的天彭,系临济宗名僧楚山绍绮法脉所系,历来高僧辈出,与知玄国师三昧水相邻。当然,我们此次再来法藏寺,倒不是去朝庙拜佛的,而是彭县地下党活动地、彭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地深深吸引了我们。
来到寺旁,我们将车停在一个空坝子上。我们没有径直走进大殿,而是爬上后面的山坡,寻找89年前彭县地下党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的地方——法藏寺碑亭。这处碑亭,原来在大雄宝殿后三百米处的山坡,始建于明朝成化14年。去年,被法藏寺迁移到庙宇旁边一颗千年银杏树下的一块空地上,而原址则建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无名墓园。
穿过法藏寺大殿,沿着一条石板路,我们向法藏寺碑亭新址走去。走进一瞧,但见那里有古摇亭碑三通,是明万历年间由高僧一天智中所建。随行的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斯华说,摇亭碑亭房三间,十二根朱颜柱立于四排石墩之上,轻轻一摇亭柱,三通几吨重的石碑也会动起来。更令人神奇的是,远在一百多里外的什邡金铃寺的塔铃也会同时响起来。
在碑亭旁边的红色砖墙上,大家看见悬挂着一块亮闪闪的铜牌:“党史教育基地”。尽管只是一个牌子,但足以看出彭州市对当地红色遗迹的保护态度和重视程度。据彭州党史记载: 1929年2月,当时彭县地下党组织创始人杨石琴在成都参加了川西各县党员代表大会。同年6月,又在成都参加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愿安主持召开的临时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返回彭县后,杨石琴在法藏寺碑亭召开了全县党员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党员有40人左右。会上,杨石琴告诉大家,要保守党的秘密,就是砍头也不能出卖同志。在发展党员的人员一定要可靠,要经上级批准。
彭县是中共川西地区地下党组织成立最早的县市之一,大革命前夕就建立了中共地方党组织。从此,彭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的有力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彭县建立地下党小组,当年底建立彭县党支部。为了彭县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彭县有两个人壮烈捐躯。他们分别是1925年在上海“五卅惨案”中壮烈牺牲的何秉彝,1927年遇害牺牲的杨达。
(四)“党内红秀才”李一氓故居
从彭州走出去参加从彭州大地上走出去,投身革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出版家、藏书家李一氓,成为广大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彭县东大街。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在上海求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笔从戎,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十年代,他还翻译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传》、《马克思论文选译》及马克思的《哲学之贫困》等著作。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诗人和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