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0日,陕甘宁边区成立。11月9日,三边分区成立。三边分区是陕甘宁边区所属延属、关中、陇东、三边、绥德5个分区之一。三边分区先后辖定边、盐池、靖边、吴旗、安边5个县,并领导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各一部。1949年9月27日撤销。三边分区共存在12年,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写一部三边分区史很有必要,既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激励后代,弘扬革命精神,又能够作为新时代工作的借鉴。2018年6月,《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史》(以下简称《三边分区史》)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榆林党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可喜可贺。
《三边分区史》全书34万字,用编、章、节的体例编写。共设3编15章49节,最后有结束语。观点鲜明而正确,语言流畅而简洁,史料详实而得当,确实是一部精品史书。
我粗粗浏览一遍,获益不浅,我认为,本书有三个特点:
其一,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三边分区的重要地位。三边分区地位非常重要,编著者在《结束语》作了很好的概括,即:三边分区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直接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重心,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试验区、示范区,是中共中央民族宗教政策的试验基地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基地,是解放西北的枢纽和保障基地。这样的概括恰如其分,三边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一块红色的土地,一块进取的土地,也是一块成果丰硕的土地。
其二,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三边分区的突出贡献。三边分区对陕甘宁边区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在政治建设方面,各县确立并实行了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投票的自由选举制度,坚持“三三制”民主政权,领导各阶层、各党派、各群众团体,参加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抗战,成立支前委员会,组织随军担架队、运输队,发动群众筹集粮草、物资,做军鞋,送物品,支援前线。探索了民族区域自治,积累了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三边的食盐生产,为支援边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1938年运销7万驮(每驮200斤),1939年19万驮,1940年23万驮,1941年29.9万驮,1943年38.8万驮。边区军民将这些食盐远销关中、陇东等地,换回急需的粮食、棉花、布匹、医药、纸张等,确确实实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共和国的税局、盐务局都发端于定边。三边分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卓有成效。以靖边为例, 1940年,惠中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时,提出“多种一颗树,多养一只养,多积一斤粪,多打一石粮”的口号。毛泽东主席给惠中权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毛泽东表扬了靖边在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农业生产、畜牧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在文化建设方面,三边分区也有创造。陕甘宁边区学校稀少,三边更少。1937年,定边、盐池两县仅有小学生200多名;1939年,发展到56所,学生728名;1945年,发展到131所,学生1777名(不含安边)。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决定在三边分区建立“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1937年8月,创建定边民众教育馆,先后办了7个职业补习学校。1937年,三边各县就建立了冬学委员会,1938年8月,开办冬学25处,参加人数245人;1944年达到461所,参加人数6292人。三边分区办有《三边报》和三边文工团,各种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秧歌、社火都很活跃。女作家丁玲写出《田保霖》,诗人李季创作了信天游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被誉为中国“新诗歌发展的方向”。
其三,认真负责地梳理了三边分区的历史经验。经验主要有: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其二,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其三,实行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广泛团结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局意识,搞好经济建设,支援陕甘宁边区。其五,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积极工作。“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句话,三边分区的革命实践,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文化的扩展和光大。
光荣的三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鲜血、泪水、汗水铸就了胜利丰碑,谱写了一幅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像中共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给《三边分区史序》中所说:“这是研究陕甘宁边区分区历史的第一部专著,是榆林地方党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为一体的党史基本著作,是一幅再现三边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革命风云的历史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