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德(1915-1953),原名程向成,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人(时属霍邱县)。李俊德出身地主家庭,父亲程越村为清末文人、地方绅董,曾任霍邱县南四区区长。因是家中独子,小时候的李俊德备受父母喜爱,很早便教授立身为政之道、做人为官思想。幼时的启蒙为李俊德开启了心智,入小学后,因奋发进取、刻苦攻读,成绩一直优等。但入中学后,由于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对此时腐败无能的政府越来越不满,对父辈的为人及训导也产生了怀疑。
1931年夏,李俊德的父亲及四叔皆因罪大恶极被人民所处决,听到这个消息,李俊德开始还有些悲痛,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他认为共产党惩治少数恶人,解救多数穷苦之人,这么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而,李俊德没有立即回家奔丧,而是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业,想走读书救国这条道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中国。此时在安庆读高中的李俊德与全国爱国青年一样,对日寇的入侵义愤填膺,再也无法安心读书,他与一位同学说:“山河破碎,国之将亡,匹夫焉能苟安?”李俊德便放弃了学业,参加了皖省学生战士服务训练队,接受军事训练,立志捐躯报国。李俊德的进步,党组织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训练结束后,李俊德被分配到安徽省民众抗日委员会第33工作团工作,并担任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总队第二大队指导员。党组织考虑到他的家庭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不久又派他兼任家乡的联保主任。也就是这个时候,李俊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李俊德同志为扩大抗日武装,通过三番头子,收编了一支河南土匪的枪。立煌县县长苏云辉以网络土匪、私立武装、进行异党活动为名,下令逮捕了李俊德,呈报省主席廖磊,要执行枪决。经中共安徽省工委和立煌县委的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随即李俊德同志转入新四军四支队,走上抗日道路。
李俊德同志到新四军四支队后,组织考虑他做过群众工作,便任命他担任民运科科长。此时根据地尚未稳固建立,地方政权多为国民党把控,摩擦也时常发生,给部队活动带来了很大困难。当时新四军的军饷为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控制,常常不能及时拨给,民运工作还要常常配合后勤部门为部队的吃穿奔波。李俊德同志面对居多困难没有退缩,他冒着生命危险,经常深入到群众和社会上层人士中去,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为了了解和掌握敌情,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李俊德同志常奔走各地,通过各方面关系,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建立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4年11月,新四军四旅一部在大通地区与日寇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由于敌众我寡,李俊德同志和部分战士被俘,囚禁在日本宪兵队,受到了严刑拷打。但李俊德同志能够保持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革命信念坚定不移,革命意志坚定如钢,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坚称自己是饲养员。一次利用喂马机会,李俊德同志与其他几位被俘的战士一起逃出了虎口,回到了队伍中。虽然这次被俘只有20多天,而且是集体被俘,集体脱难归队,但党组织为了慎重起见,对李俊德同志等人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年后才恢复李俊德同志的职务,但党的组织关系却很长时间没有恢复。四年后,由于工作出色,李俊德同志才被重新吸收入党。对此,李俊德没有任何抱怨,他在日记里写道:“……共产党员掺不得假,没有结论之前,不恢复我的党组织生活,我绝无怨言。共产党员在受审查期间,最好的表现是忠诚地向党组织交代问题,努力搞好工作……”。
1945年9月,李俊德同志恢复职务。没有恢复职务前,李俊德同志对工作也没有懈怠,他进行社会调查,坚持做好经济工作;恢复职务后,李俊德同志主要从事军需供应和经济贸易工作,先后担任敌工科、民运科、生产科科长,以及民运部副部长、后勤供应总站站长等职。
解放战争中,李俊德同志先后担任七纵及25军担架团团长、供应总站站长。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中,李俊德同志都深入第一线,做伤病员转运和武器弹药供应工作,腿部和头部多次负伤。
|